傅满洲是个什么样的人
首先要说明的是,傅满洲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而是一个西方小说中虚构出来的人物形象,随后被好莱坞搬上了电影,成为西方大众眼中典型的中国人形象。这个形象并不是什么好形象,而是带有对中国人极尽的嘲讽、丑化的意味,与之相关的还有另一个词--黄祸。
创作傅满洲这个人物形象的人叫萨克斯·罗默,是英国的一个三流作家,他说描写的这个华人大恶棍傅满洲,一直影响着西方人对中国人的看法,因为许多无知的西方人,竟然真相信这个虚构的恶棍,就是所有华人的形象代表。
傅满洲第一次登场是罗默 1912 年开始连载的小说《神秘的傅满洲博士》(The Mysteryof DrFu Manchu),最后谢幕是二十八年后。这些年中,傅满洲系列共有小说十三部,一度曾非常盛行,好莱坞制作的傅满洲大片有六部,这位博士也曾在许多电影中以配角的身份出现,更不用说与他有关联的电视节目和连环漫画了。
在小说中,傅满洲博士收有海德堡大学、索邦学院和爱丁堡大学三个学位,除了英法文外,还会说流利的汉语、印度语及阿拉伯语,“能够与绝大多数的野蛮人畅通无阻地交流”。他身高近丈、博学多才、智可比天,是拥有古今中外所有科学知识的博物大典。然而,他却是英国警署苏格兰厂紧盯着的头号大恶棍,极其险恶,各种狡诈伎俩的发明者,无数犯罪集团背后的黑手,堪称为第一号邪恶博士。小说中对他的长相描述是:瘦高秃头,倒竖两条长眉,面目阴险,两只小黑眼,一张黄脸皮,让人毛骨悚然。现在很多西方人对中国充满偏见,傅满洲这个及其恶劣的形象要占很大一部分原因。
不过,在西方人里,也不全是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的脑残,也有对中国有清醒认识的人。 2014年,英国文化史学家弗雷林写了一本书,叫《黄祸:傅满洲博士与恐华症之兴起》(The Yellow Peril:Dr Fu Manchu&the Rise of Chinaphobia),就是要对傅满洲及其影响进行口诛笔伐。此书的封面借用 1913 年傅满洲系列第一部美国版的设计:黄黑蓝绿四色,傅满洲怒目而视,面颊深凹,指甲尖长,两撇小胡子,一张黄黄脸,身后有一条绿色的恶龙。为什么要口诛笔伐,因为在弗雷林看来,上个世纪西方恐华症病入膏肓,与这个身穿蓝袍的傅博士大有关系,因为许多无知的西方人,竟然真相信这个虚构的恶棍,就是所有华人的形象代表。
《黄祸》目录后前言前的扉页上,首先列出《韦伯斯特新国际辞典》对“黄祸”一词的两个定义,其一为“东方人的影响及实力的扩张让西方人所感到的危险”,其二为“在西方国家中,东方劳工愿意在更低的工资和更糟糕的工作条件下就业,从而给西方生活水准带来的威胁”。这两条定义之下,作者引用了老舍 1929 年的作品《二马》中关于西方人对中国城的印象的写:“中国城要是住着二十个中国人,他们的记载上一定是五千;而且这五千黄脸鬼是个个抽大烟,私运军火,害死人把尸首往床底下藏,强奸妇女不问老少,和作一切至少该千刀万剐的事情的。作小说的,写戏剧的,作电影的,描写中国人全根据着这种传说和报告……”,省略掉的老舍的原文是“然后看戏,看电影,念小说的姑娘,老太太,小孩子,和英国皇帝,把这种出乎情理的事牢牢的记在脑子里,于是中国人就变成世界上最阴险、最污浊、最讨厌、最卑鄙的一种两条腿儿的动物!”
傅满洲的这个形象的形成,并且在西方广为流传,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的。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的武力逼迫下,我们被动打开国门,随后,西方国家,尤其以英国为主,为了赚取商业利益,将大批鸦片输送到中国,使大批中国人染上烟瘾,成为东亚病夫。之后,太平天国、义和团起义、辛亥革命等运动风起云涌,中国本土的动荡让越来越多的华人取道香港来英国,英国的各大城市皆有华埠,华人社区的壮大让英国人感到恐慌。早在傅满洲的形象出现之前,英国媒体就有将华人妖魔化的倾向。傅满洲的形象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形成、传播的。
时过境迁,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一百年前那个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中国了,中国人也不再是东亚病夫的形象了,如果还有西方人刻板的把傅满洲的形象和中国人对应起来,那只有说,不是蠢,就是别有用心。
傅满洲是个什么样的人?应该说这个问题稍微有点误导,因为说傅满洲是“人”可能会说有些朋友以为真有这个人。但其实傅满洲只是上个世纪初一个英国作家所创造的文学形象。但这个文学形象却也非常值得探讨一下,因为他在西方曾与吸血鬼的原型德拉古公爵齐名,而且还被视为是“黄祸”的象征。那么“傅满洲”到底是个什么“人”呢?
算命算出来的“傅满洲”
“傅满洲”可以说是一个对于国人来说非常陌生,但对于许多西方人来说却是从小就耳熟能详的一个“中国人”。创造这个形象的人名叫亚瑟·萨斯菲尔德·沃德,是一个英国小说家,而他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笔名萨克斯·罗默。
萨克斯·罗默出生于公元1883年,年轻时曾经做过几年公务员,后来很快就转变成以写作为生。他曾写过诗,作过曲,还写过喜剧小品,但始终成就很一般。不过后来他开始写一些充满异域风情且情节诡异的惊险小说之后,开始逐渐有了一些名气。比如他最早得到发表的一个短篇就叫《神秘的木乃伊》。
(罗默创作的第一部关于“傅满洲”的作品:《傅满洲博士之谜》)
而在1913年,罗默以超级反派形象“傅满洲”为主角,发表了使他扬名整个西方世界的小说《傅满洲博士之谜》(又名《阴险的傅满洲博士》)。这部小说一出,立即成了畅销书,此后创作“傅满洲”小说几乎就成了罗默的专职职业,直到他去世时,总共出版了12部以傅满洲为主角的小说,另有一部还在出版过程中,而那12部小说的总销量达到了2000万册,单从这个相对非主流题材的销量上,就足以看出这个形象在西方世界的影响力了。
而“傅满洲”这个形象虽然在西方影响巨大,但他的诞生却很像是一个笑话,因为根据流行的传说,他竟然是罗默自己玩了次算命游戏之后产生的灵感。而关于罗默算命的原因,现代至少也流传着两种说法,不过这两种说法都提到了一种共同的道具,即和中国民间流行的碟仙类似的“通灵板”(Oujia Board)。这个东西是西方民间流行的一种占卜道具,就是在一块木板上写上所有26个英文字母、数字0到9和几个简单的单词,然后用一个木片或者塑料片在上面划来划去,随机拼出一些单词,再对这些单词进行解读。
(1930年的电影《恶事终将败露》中的傅满洲形象(最左))
根据第一种说法,罗默“忧国忧族”,他是想用通灵板找到白人最危险的竞争者。而第二种说法则说罗默是想问自己怎么才能“红”。结果根据传说,他在通灵板上找到的单词是“Chinaman”,也就是“中国佬”的意思。之后,罗默以此为灵感,创作出了这个在西方世界成为了“黄祸”化身的“傅满洲博士”。
“傅满洲”如何“邪恶”?
尽管在几十年后,罗默为了使自己创作的“傅满洲”看起来更有现实依据,曾说这个名字是个“名誉称号”,意思是“好战的满洲”,而且说傅满洲的人设是一个曾支持过义和团的满清贵族遗老。但因为这种说法是在罗默死后才由为他写传记的作者凯伊·阿什披露的,所以并没有得到人们的接受。
而目前更普遍的看法是,罗默在创作“傅满洲”这个形象时对中国和东方文化一无所知,他只是根据自己的想像,再结合当时西方世界流行的“黄祸论”以及丑化贬低东亚人的流行文化,把相关元素揉合在一起创造出了“傅满洲”。
(1931年另一部关于傅满洲的电影《龙之女》的海报)
在罗默的小说里,傅满洲是一个喜欢用各种神秘邪术杀人的科学加巫蛊怪人。他虽然喜欢杀人,但却讨厌枪和火药。他带领着一个由各种东方国家(包括东亚和印度)以杀人越货为生的恶棍和黑社会组成的神秘组织,专门使用匕首、毒蛇、毒蘑菇和黑蜘蛛这类东西害人,而且以拷打被害者为乐。
在小说里,傅满洲还拥有超高智商,他拥有4个西方大学的学位,其中包括德国海德堡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和英国爱丁堡大学。同时还是一个精通无数种语言的语言天才。而“傅满洲”进行各种犯罪行为的目的是要控制全世界并灭绝白种人,而他进行这些罪行的资金来源则是贩毒和倒卖“白奴”。
(1929年电影《神秘的傅满洲博士》海报)
而虽然“傅满洲”这个形象完全来自罗默的脑洞,但却也跟当时遍布西方世界的排华思潮有很大关系。对西方近代历史有些了解的朋友可能都听说过美国的《排华法案》。从公元1882年开始,美国正式出台禁止中国人入境的法案。而当时美国人禁止中国人入境,找的理由就是华人有诸多恶习和偏见。当时在美国,为了污名化华人,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华人隐秘罪行的传言,比如说华人绑架白人处女等等。而在英国,华人则普遍被贴上了大烟鬼的标签,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在公元1870年所写的小说《德鲁德疑案》里就对华人鸦片烟馆和大烟鬼的阴暗描写。
而在1900年前后,西方世界每次到世纪之交都会出现的末日论又再次流行起来,而这时的义和团运动也对这种言论起到了火上烧油的作用,所以当时流行的一个末日版本就是西方世界会因中国为代表的“黄祸”再次毁灭。而这些莫名的排华思潮交织在一起,使“傅满洲”这个形象甫一问世就风靡西方世界,因为他满足了西方了对“神秘、古怪、落后、邪恶”的东方威胁的所有想象,一度成为了和吸血鬼德拉古公爵齐名的魔鬼化身。在他问世之后,华人在许多西方人眼里弱势的形象立即发生转变,很快变成了威胁西方文化的“加害者”。
对“傅满洲”的抗议
所以“傅满洲”问世之后不久,就有人评价说他是将“所有黄祸元素集于一身”的一个形象,因此他也成了在西方世界使华人乃至许多其它东方人深恶痛绝的一个形象。1932年,美国米高梅影业拍摄了电影《傅满洲的面具》,在其中一个著名场景里,傅满洲对着一群长相猥琐的东亚人、印度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说:“我们必须杀死白种男人,抢走他们的女人”。而此后当时中国驻美国的大使馆立即就此提出正式的外交照会,抗议其对中国人形象的丑化。
(小说《傅满洲的面具》封面)
1940年,美国共和国电影公司又推出了傅满洲题材的系列电影《傅满洲之鼓》,但因为很快美国也加入二战,和中国成了盟国,所以美国国务院后来要求这个公司不再制作任何以“傅满洲”为主题的电影作品。而之前出版傅满洲系列小说的道布尔戴出版社也暂停了这一主题新书的出版。但在二战之后,特别是在冷战的背景下,“傅满洲”很快就又重出江湖。1948年,罗默的新书《傅满洲的阴影》得到出版。从1965年开始,英国和西德又连续拍摄了5部以傅满洲为题材的电影,其中的主角“傅满洲”由英国著名影星克里斯托弗·李出演。
1972年,40年前公映时就遭到中国大使馆抗议的电影《傅满洲的面具》又在美国重映,这时连在美国的日本人都感觉没法忍了,美国的日侨组织日本美国公民同盟公开对其进行了抗议,认为它“是对亚裔美国人的冒犯和贬损”。之后美国CBS电视台取消了另一部“傅满洲”题材电视剧的播映计划。
近年来欧美国家以“傅满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相对较少,这也是咱们中国的朋友对这一形象相对陌生的原因之一。但从1984年开始,前文提到过的为罗默写过传记的凯伊·阿什又创作了两部“傅满洲”小说,进入21世纪之后又有别的作者拾起了这一题材,另外还有一些影视作品会将其作为配角打打擦边球,但几乎每次这一形象再次出现都会引发一些争议。而考虑到“傅满洲”这个形象的“出身”,这种争议恐怕也是正常情况了。
傅满洲编年史
在上个世纪初,影视行业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但是,一位小说家笔下的中国人却在欧美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个小说中的人物名字叫做傅满洲,这是一个在种族歧视下诞生的人物。它代表了成型于19世纪西方所谓“黄祸论”的种族思想。所谓“黄祸论”是一种非常扭曲的民族主义理论,这个理论认为黄种人对于白种人来说是极大的威胁,所以世界上所有的白种人应该联合起来对付黄种人。
傅满洲的创造者是英国作家萨克斯·罗默,这个角色首次出现于1913年萨克斯·罗默的连载小说《傅满洲博士的秘密》。傅满洲是一个反派角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傅满洲在欧美可说是无人不知。他被塑造成一个拥有三个高等学历、高智商、高学历的反派,他的眼睛又细又长,留着长长的八字胡,穿着清朝时期的长袍,戴着官帽,他心有毒计,以欺压和虐待白人为乐。而事实上,当时在美国的华人劳工的生活却完全是傅满洲的反面——数万在美国谋生的华人过得异常艰难,他们要面对的不但是生活上的负担,还要面对西方人的恶意。在1848年淘金热兴起后,大批中国劳工来到旧金山等地,他们在金矿工作的时候,拿着最低的工资。
群居的华人令西方人觉得不安,他们的猜疑慢慢演变为恐惧和厌恶。在国际上,当时的中国已经成为欧洲列强的“盘中美食”,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将这个国家挖得千疮百孔。西方人不承认华人做出的贡献,反而被传教士带回的关于义和团的消息惊呆了。传教士们夸张地描述着义和团是如何折磨和凌辱他们,令西方人倍觉恐慌。在各种有意无意的宣传下,大多数从未到过中国甚至了解中国的西方人心目中,华人的形象进一步被扭曲。一系列丑化侮辱华人的宣传画层出不穷,就算是义和团已经被镇压,清朝已经覆灭,华夏民族在他们心目中依然是面容可憎的异类。
所以,傅满洲的出现,其实是在为众多西方人心中的华人刻画出一个具体的形象。萨克斯·罗默的小说完美地迎合了他们的口味,一经出版就在西方世界广受欢迎。很明显萨克斯·罗默笔下的傅满洲,其目的就是为了取悦白人读者。
傅满洲作为大反派,其人生最高追求就是要颠覆西方统治,当然他是不可能成功的。每次傅满洲要大肆作恶,便会有正义的代表——丹尼斯·内兰德·史密斯爵士来阻止他。丹尼斯的来头可不小,他是西方著名侦探福尔摩斯的侄子。而且丹尼斯不为名不为利,更不是为了大英政府的利益,而是为了整个白人世界的利益,勇敢地与大反派傅满洲作斗争.
关于傅满洲的系列小说一共有13部,萨克斯·罗默凭借它们赚得盆满钵满,稿费最高曾经达到百万美元。作为世界电影工厂的好莱坞,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很快便将傅满洲的形象搬上了大荧幕。很显然这部电影十分赚钱,要不然傅满洲的系列电影也不会前后一共拍了14部,而最后一部拍摄于1980年。现在在豆瓣网站上随便一搜都能搜到很多,例如《傅满洲之血》《傅满洲的面具》《傅满洲的脸》等等等等。
直至如今,傅满洲这个角色和他的衍生故事也没有消失,实际上,如果哪一天好莱坞要宣布“重启”一点也不奇怪。就在二十一世纪,美国的某著名汽车品牌在宣传新车时都带上了“傅满洲”。更不用说漫威旗下的大反派满大人与傅满洲之间那些若有若无的相似之处。华夏民族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不断在改变,我们只能努力于不让另外一个傅满洲再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