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的电影冷知识有哪些_战争史上,最硬碰硬的一场战役,是哪两个将军之间展开的
你知道的电影冷知识有哪些
汤姆福特当过导演拍过电影,还自己写剧本。
汤姆福特是谁?
前GUCCI首席设计师,首席执行官。后来又成了你们最爱的ysl(圣罗兰)的首席创意总监。TF的创始人
他拍的两部作品,一个叫单身男子,一个叫夜行动物 全是颁奖季热门 我缓缓滑跪
真是应了那句话,不会写剧本的导演不是好设计师[大金牙]
他是古奇集团的首席时装设计师,于是,但凡片里有台词的男角们清一水的190上下身高,开口演戏,闭口走秀
如你所料,他是gay
电影《野鹅敢死队》名字典故可追溯到康熙二十七年,这一年英国都发生了哪些大事呢?
话说英国这个老大帝国给人感觉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俱有来处,溯源而上悠久绵长,“野鹅敢死队”亦不例外!
这个典故可追至三百多年前的公元1688年,也就是我们的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
让我们来看看这一年英国发生了哪些大事?
一、地球的另一端发生了什么?
这一年华夏大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除了开年元月孝庄太后崩逝,余下一派祥和。
至11月28日,法国传教士白晋、张诚进宫,献上三十件科技仪器,康熙龙颜大悦。之后三人一起愉快地玩耍——“陪你去看流星雨落在这地球上……”
而地球的另一端,英伦大地板块动荡、密云压境。
原本这一年国王詹姆斯二世挺开心的,五十五岁的他才得了个儿子,自然是欣喜若狂。
欢喜之余,却忽略了身边另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这人是他二十六岁的长女玛丽。
可以说二孩儿亲子关系没处理好,直接动摇了詹姆斯二世的统治。
若说玛丽这个女孩子,胆大妄为有心计!世上就没有她不敢干的事儿!
给大家简单科普一下,玛丽二世是英国历史上唯一的同性恋女王。
十五岁那年,她看中内廷“鹰苑”养鹰人的女儿,不顾一切放下身段,一封接一封地给人家女孩儿写信,信里一口一个“老公”,人家女孩儿也不理她,最后心灰意冷的玛丽草草嫁给了痨病鬼远房表哥威廉。
一个女人在情感方面得不到满足就开始诉诸权力了,这点跟我们西太后差不多。
这时父王再给她添个异母弟弟,夺走继承权,最后这点乐子都没有了。
于是这个玛丽撺掇老公威廉把老爸轰下台去,改为夫妻俩联手坐庄!
这个威廉虽然体格不好,病恹恹的,但他原本是荷兰亲王,家当还是不错的。
威廉一声令下,调集一万五千兵力,四百艘运输船,五十三艘军舰,在贝托闪电登陆!老丈人詹姆斯二世闻风而逃,一夜狂奔五百里跑到德国,还没等喘口气儿又被女儿女婿截和,押回伦敦。
最后结果是女儿开了天恩,说父王您想上演虎口脱险就去法国呗,巴黎香槟美女康康舞特别适合养老,于是詹姆斯二世又被流放到法国。
这一段史称“光荣革命”,因为兵不刃血、是bloodless的经典操作,比慈禧收拾顾命八大臣高明多了。
那么重点来了!
大家伙会问,是不是老爷子流放途中没吃没喝,逮了只野鹅烧着吃了呢?
不是,老爷子除了吃,还有更高的追求!
二、“野鹅敢死队”相当于我国哪个成语?
老爷子临登船时连憋气带窝火,举国上下都说我暴政,我才登基三年呐,坏事儿都是我哥干的。
不仅如此后院起火就算了还被自己女儿摆了一道,说出去丢人呐。
尤为刺心的是那组单词“bloodless”——兵不刃血!常言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都TM吃干饭的!
他越想越气,琢磨着去法国也不耽搁老子复国,砸银子招兵买马,老子有钱啊!
情是拦路虎钱是万金油!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此时正值初冬,寒风萧瑟,灰蒙蒙的海面上,一队大雁的叫声由远及近掠过詹姆斯的头顶。老爷子举头望天,心下一动,不禁陷入了沉思。
登陆法国后,老爷子立即展开行动,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他果真召集了一群绿林好汉、悍将奇兵!
这支队伍的名称就叫——“The Wild Geese”,我们翻译成《野鹅敢死队》,其实严格意义上讲,应该叫“野雁敢死队”,这里就没烧鹅什么事!
所以说“野鹅敢死队”这个成语相当于我国的“卧薪尝胆”。
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我胡汉三还会再回来的!”
三、电影干嘛沿用这个倒霉名字?
从十七世纪开始,“野鹅”几乎成为雇佣兵的代名词。
话说“野鹅”这个名字并不吉利,之后老胡汉三詹姆斯一辈子也没打回去!
第二个倒霉蛋是本片顾问,也就是真实的“福克纳上校”迈克·霍尔,别看片头写着军事和技术顾问风光无限但他本人此时在蹲监狱。
别看迈克拉大旗坐虎皮,扯着“野鹅”的雇佣兵旗号在刚果混迹许多年,此时还得乖乖蹲号子里通过他的旧部伊恩·尤尔传话、也就是本片的唐纳森中士,才圆满完成任务最后拿到酬金。
这位绰号“疯子迈克”的老雇佣兵也是体能超人精力过剩,活了整整一百岁,去年才走。
第三个倒霉蛋儿是本片制片人尤恩·劳埃德,《野鹅敢死队》虽然收成不错,位列当年票房国际排行榜第十四,不过尤恩后来烧包又拍了个《野鹅敢死队》续集,赔得血本无归,连《海狼》赚的钱都搭进去了,之后彻底偃旗息鼓退出影坛含饴弄孙去了。
OK,今天的电影冷知识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祝各位周末愉快!
(全文完)
战争史上,最硬碰硬的一场战役,是哪两个将军之间展开的
孟良崮战役是20世纪中国战争史上最传奇的硬碰硬战役,华东野战军用27万的弱势兵力对抗国民党45万人,在国民党重兵云集的狭小空间里,三天时间全歼张灵甫的74师,彻底扭转华东战局,而粟裕也被称为是中国历史上继白起、成吉思汗之后,最擅长打歼灭战的战神。
孟良崮战役背景
1947年,蒋介石调集兵力开始对山东和陕北地区进行重点进攻,由顾祝同在徐州坐镇指挥,由汤恩伯、王敬久和欧震三人组成的机动兵团,目标是全歼华东野战军。
国军将领并不是酒囊饭袋,都在战争过程中不断成长,这次山东国军就吸取以前被分割歼灭的教训,现在选择“集中兵力、密集靠拢、加强维系、稳扎稳打、齐头并进”的20字战斗方针。
在双方兵力对比上,国民党军有24个整编师,其中以74师、11师和第5军三个主力部队作为重点骨干,人数在45万以上。华东野战军共有9个主力纵队,外加一个特种兵纵队,人数是27万人。
从双方的兵力对比来看,华东野战军处于弱势,这也是为什么在合围孟良崮时粟裕命令地方武装要帮助主力纵队牵制一部分敌人,因为兵力实在差距太大。
张灵甫的74师
张灵甫所在的74师被誉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是在原来74军的基础上整编形成的,也是抗日战争时期成绩最辉煌的国民党军队。
74师在抗日战争期间参与了很多大型会战,比如淞沪会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等,就连日军对74师都不敢小觑,美军顾问团也夸赞说“国军只有74师能打”。
在张灵甫之前,74师(军)曾历经三任军长,分别是俞济时、王耀武和施中诚。在这3人领导下的74军,以王耀武时期最为出名,在抗日战争中打出“74军抗日铁军”的称号,同时74军也被授予军中最高荣誉——飞虎旗。
粟裕战场调兵苦寻战机
面对战术换成猬集意识且战斗力强的国民党军,粟裕感到这次非同寻常,能够消耗歼灭国民党军的机会减少很多,如果一旦歼灭不顺利,围歼部队将会成为国民党军的嘴边肉。
粟裕做了两方面的准备,一是稳定战局等待时机,二是积极行动来吸引调动国民党军。粟裕想要在运动中寻找到有利战机,盘活华东战局,这也是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前频繁调动的原因所在。
粟裕共制定了5次大型调动国民党军队计划,由于华东野战军时而东,时而西,让国军疲于奔命,让国军将领逐渐放松警惕,据统计,在华东野战军的调动下,国民党军队的行军距离超过1000公里。
在粟裕的调动计划中,国民党军还是露出一些破绽,比如在4月26日,华野攻克泰安歼灭72师主力;在5月3日,华野包围国军整编11师,但因条件不成熟而放弃围歼。在调动敌军过程中,华野六纵隐蔽潜伏鲁南,在敌后待命,这次待命为粟裕日后围攻孟良崮,埋下最精彩的伏笔。
5月10日,粟裕正准备攻击国军右翼部队,11日却收到报告说华野9纵受到74师的主动进攻,敏锐的粟裕立即停止进攻的战斗命令,迅速要求搜集74师进攻的相关信息。
11日晚,粟裕就通过情报获得74师所在的汤恩伯兵团的行动部署。也许很多人会认为是情报部门的功劳,然而现场指挥官的判断更为重要,因为史上曾不止一次出现被假情报欺骗的惨痛教训,此时的粟裕面临很大压力,最后粟裕还是凭借自己的战场判断果断决定接招。
生死线上的较量
汤恩伯兵团的作战部署是:以张灵甫的74师作为核心主力,对华野进行犹如一把利剑的“中央突破”,其余部队在74师的两翼和后面进行兵团掩护。
面对来势汹汹的国民党军,此时就要彰显不同指挥员之间的差异,按照常理,华野应该避其锋芒,但粟裕经过慎重思考后,做出惊人决定:以华野主力的“中央突破”迎战国民党军的“中央突破”。
粟裕下定决心经历了多少挣扎,已经不可得知,但后来毛主席曾经对粟裕说“你们那样果敢、迅猛地消灭第七十四师,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有两个人没有想到,一个是蒋介石,另一个就是我毛泽东!”
在粟裕改变战术时,下面的部队正在准备打7军和48师,收回原命令,下达惊人新命令,华野各部并没有迟疑,因为华野将士跟随粟裕在苏中七战七捷,早已习惯粟裕的指挥风格和歼敌意志。
粟裕对华野此次围歼战进行详细的部署,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会扭转战场胜败,高手过招,胜败就在一线之间。
粟裕将距离较近的第一、第四、第八和第九纵队,从国民党军74师的两翼进行穿插,上演一次刀口舔血的“猛虎掏心”。这四个纵队将74师与外围的国民党25师和83师分割开来。
之前在调动国民党军时隐藏在敌后鲁南地区的华野六纵此时像一把出鞘的利剑,一日夜的急行军奔袭张灵甫背后的垛庄,此举至关重要,标志着对张灵甫74师的彻底包围。
当时六纵司令员王必成收到的是粟裕严令:在14日务必赶至垛庄。王必成接到这样的命令,难掩心中的兴奋,因为他和张灵甫在两次的涟水之战中结下大仇,当时张灵甫攻破涟水,王必成被警卫员强行架着撤退。
涟水的丢失,当时陈毅要将王必成撤职查办,幸亏粟裕出面力保才改为留职检查。所以王必成接到粟裕的命令,二话不说立即执行,准时到达指定位置,彻底关上张灵甫的后退大门。
再说74师张灵甫,战场情报对于双方都是公平的,华野大规模的调动部队不可能躲过张灵甫的眼睛,并且张灵甫很快就明白粟裕要围歼自己的计划。
粟裕包围张灵甫需要时间,而张灵甫却根本就没打算要跑,他想要将计就计,这次终于可以和华野进行正面决战。要想明白张灵甫的策略,需要俯瞰整个山东战场。
在最中心是张灵甫的74师,外围包围张灵甫的是粟裕的华野部队,在更大的外围是国民党军的40多万军队。因此,张灵甫想要实现“中心开花”,也就是自己作为诱饵,利用外围的国民党军包围粟裕的华野,然后内外夹攻彻底击溃粟裕。
张灵甫的想法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因为外围部队离74师都不远,最近的只有10公里,最多需要坚持三日,必定能够形成合围,所以张灵甫选择在孟良崮固守等待反击。
蒋介石看到张灵甫驻扎孟良崮后,立即明白张灵甫的意图,蒋介石对合围部队下达死命令,若有人贻误战机,严惩不贷。
孟良崮大决战
对于粟裕来说,虽然已经布置阻击增援之敌,但终究力量有限,在战场的西面和西南面,粟裕手上无兵可派,已经将地方武装都用上了。因此,粟裕必须在三天之内拿下孟良崮,否则就腹背受敌。
孟良崮战役是异常真正的硬仗,首先是张灵甫的74师战斗力很强,清一色的美式枪械装备,在马克沁式机枪的火力掩护下,华野攻坚部队伤亡惨重。
孟良崮这里的石头多为花岗岩,坚固异常,为张灵甫的居高临下的火力压制提供很大帮助。华野战士的尸体在地上铺了好几层,就在最艰难的时候,粟裕下达了死命令,必须拿下孟良崮。
张灵甫的美械装备很多是水冷式,但是孟良崮这个地方偏偏缺水,并且当地百姓很反感国民党,自发进行坚壁清野,水井都用石头填满了。
百姓为什么会反感国民党?当时山东解放区已经进行土改,地主都被驱逐,农民有了土地,而张灵甫组织地主重新回到这里,还取名为“还乡团”。
更为幸运的是,由于孟良崮地势陡峭,张灵甫很多的重型装备没办法运到山上。最终华野战士用鲜血开路,成功在国民党军合围之前攻上孟良崮,在山洞中打死张灵甫。
结语
孟良崮战役是一场硬仗、恶战,更是一场险仗,命运的天平随时都会偏向另一边。
有人说国民党军将领故意救援迟缓,其实并不正确,李天霞确实出工不出力,但是黄百韬和胡琏等人可是拼了命地前来救援,多亏外围的华野阻击部队,为攻下孟良崮赢得时间。
就在即将攻下孟良崮的同时,黄百韬在孟良崮的北边已经近乎攻破粟裕的天马山防线,幸亏当时有一个营的兵力从此经过,并且营长能够听从临时指挥投入战斗,补上防线缺口,否则这场战役的结果将是灾难性的。
孟良崮战役的胜利要感谢战神粟裕的果敢指挥,最后以陈毅元帅一首诗来结尾:孟良崮上鬼神嚎,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最硬碰硬的,应该是苏联红军攻克德国首都柏林的战役,历史上称作柏林会战。苏军总指挥是苏联红军最伟大的朱可夫元帅,而德军最高统帅是德国集团军总司令海因里希,德国集团军杰出的防御专家。
苏联红军总兵力250万,德军正规军80万,外加20万预备役和民兵,兵力比2.5:1;苏联红军伤亡30多万,德国纳粹伤亡80多万,被俘38万。苏联红军在兵力和飞机大炮,处于全面优势,但是付出了高达30万的伤亡代价,这绝对是一场最硬碰硬的战斗。
一,战役背景。
自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以后,苏联红军逐步战略了战略的主动权;
1943年8月23号,苏联红军取得了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进入了对德军的全面反攻;而德军至此以后,再也没有能力发起主动进攻,而转变为处处防御;而后苏联红军发动10次“斯大林突击”将德国纳粹全面赶出苏联领土。
1944年6月6日盟军300万士兵在诺曼底成功登陆,开辟了欧洲的第二战场。自此苏联红军一路向东,英美联军一路向西,两路夹击德国纳粹,德军一路溃败,做困兽之斗。
二,战略意义。
对苏联红军来说,这是所有苏联人的复仇之战,攻克了德国首都柏林,即意味着彻底打垮了德军,全面征服了纳粹;
更是向美英联军展示自己的实力,展示自己的拳头。苏联红军确实做到了,用伤亡30万的巨大代价证明了“战斗民族”绝非浪得虚名,也赢得了近一个世纪以来,全世界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对俄罗斯民族的尊重。
苏联红军:不怕牺牲,无惧伤亡,就是要狠命打趴你,打死你,疯狂蹂躏你,烧杀抢掠。
对德国纳粹来说,他们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即便困兽犹斗、殊死顽抗,仍然逃不过被歼灭的命运;纳粹头子希特勒,甚至妄想在柏林会战中,大规模歼灭苏联红军的有生力量,从而达到伺机反攻的战略目的。
德国纳粹:战也是死,不战也是死,亡国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死命顽抗也没有一线生机;早在4年前的1941年6月22日,德国纳粹进攻苏联就注定了今天的结局。
三,双方军力对比。
苏联红军:集中了白俄罗斯第一、二方面军,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等三个方面军,270个师和骑兵师,20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14个空军集团军共250万兵力,14,200门火炮,15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450架飞机。
德国纳粹:德国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共48个步兵师,9个摩托化师,6个装甲师共计80万人正规军,20万民兵和预备役,总兵力共计100万;10,400门火炮和迫击炮,15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3300架作战飞机;
四,战役经过。
和残酷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一样,也是经过了合围攻城,城破后,在城内展开激烈巷战,而后希特勒看大势已去,畏罪自焚,德军投降。
1,从西、南、北三个方向合围攻城(1945年4月16~19日)
1945年4月16日清晨,柏林会战以炮击揭幕,成千上万的大炮和卡蒂莎火箭炮,开始炮轰德军阵地,炮击持续了数天之久。
西面方向: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越过奥德河展开攻击,面对的是德军大部分部队,进攻受挫,苏联红军伤亡惨重,德军防线仍然原封未动。
好不容易突破德军第1道防御后,当天中午又遇到德军的第2道防御,德军凭借有利地形,顽强死守,打击了苏联红军多次进攻。
1945年4月17日凌晨,朱可夫元帅集中了所有炮火,成千上万辆坦克,排成一列纵队向前推进。前面的坦克起火了,后面坦克把他顶走继续前进;前面的苏军伤亡了,后面的喊着口号接着往上冲。
1945年4月18日早晨,苏军攻占了泽罗夫高地,歼灭德军3万人,继续向柏林城挺近。
20日晨,苏联红军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兵临柏林城下,下午1:30所有炮火向城内轰击,瞬间,成千上万的炮弹倾泻到柏林城内。
南面方向: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强渡尼斯河,突破了德军的尼斯河防线,而后强度斯普雷河,前进30公里。
1945年4月20日夜间,乌克兰第三坦克集团军突入柏林市南郊,第4集团军也突进了柏林市西南郊。
北面方向: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于4月18日发起进攻,19日强渡奥德河,牵制了柏林以北地区的大量德军。
至此,苏军三个方面军昼夜不停地向前推进,开始对柏林实施合围。
2,柏林城破,收拢包围圈(1945年4月19日到25日)
面对兵临城下的苏联红军,希特勒决定德国统战部撤离柏林,他本人则“留下与柏林城共存亡”,所有军事机构参谋、文职人员都去参加战斗,并决定对按兵不动的指挥官要在5小时内处决,退却的士兵一律处死。
经过激烈的炮击,4月21日,德军柏林防线被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击溃,防御部队损失惨重,无法阻挡占据优势的苏联红军。
同日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坦克部队,也接近柏林防御圈,在歼击航空兵第2军的掩护下,用高射炮和大口径榴弹炮对德军坚固据点一一拔除。
1945年4月24日,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左翼部队,与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在柏林东南会师,切断了德军第9集团军与柏林的联系,并合围。
4月25日,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从北面迂回柏林的部队,与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第4坦克集团军在柏林以西合围,至此所有德军全部被包围在狭窄地带。
同日,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在托尔高地与西线美军第1集团军会师。
3,各个击破,白热化巷战(1945年4月26日~5月8日。
最惨烈的战斗开始了。
4月26日凌晨,苏军数千次飞机,再一次投下了成千上万吨的炸弹和汽油弹。
在平地上,平均每英里部署近千门各种火炮,进行饱和炮击。
而后,朱可夫率领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派出无数个突击队群和突击分队,从四面八方向市区推进。
虽然苏军战士们有了斯大林格勒巷战的宝贵经验,但是柏林是德军精心设防的城市,防御体系完整,工事非常坚固,越是接近市中心,越是举步维艰,坚固的楼房、隐蔽的地下室、地下铁道、排水沟,每一处都为德军提供了发射火力的支撑点。
结果和斯大林格勒战役一样,每一条街道,每一层楼房,甚至每一个房屋都要进行激烈的争夺,双方的绝大部分牺牲,都发生在激烈的巷战中。
面对苏联红军的铁甲洪流,希特勒仍然抱有幻想,他对柏林守备司令魏德林说,局势会好转的,我们第九集团军即将到达柏林,同第12集团军一起,对苏军实施反突击,俄国人将在柏林遭到最惨重的失败……
4月27号,苏军已突入柏林市的第9区,柏林守备司令魏德林收到一个致命的电报: 第12集团军不能继续前进,第9集团军也无法突出合围,希特勒最后一丝希望破灭了。
魏德林准备从首都突围,撤出柏林,然而希特勒拒绝离开柏林。
4月28日,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逼近柏林的蒂尔花园区,是德国政府办公厅、国会大厦、最高统帅部所在地,也是德军最后一处据点。
战斗一直持续到29日深夜,在德军全部阵亡以后,苏军最终攻占了国会大厦的内务部大楼。
29日凌晨一时,希特勒与等了他12年的爱娃.布劳举行婚礼;30日下午3:30,希特勒夫妇双双自杀,后被下属火化。
4月30号下午6点,苏军最后一次向德国国会大厦发起冲击,于2000名德军展开战斗,争夺每一个楼层,每一个角落,一层楼一层楼的与德军搏斗。
最终在当天晚上9:50,苏联英雄米哈伊尔.叶果罗夫中士和麦理塘.坎塔利亚下士,将苏联的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主楼的圆顶。
30日深夜,德军通过广播请求临时停火,要求与苏军进行谈判。
5月1日凌晨3:55,德国陆军总参谋克莱勃斯将军打着白起钻出地下隐蔽部,前往苏军前线指挥所谈判。
崔可夫立即用电话向朱可夫做报告,十几分钟后斯大林从莫斯科发来了最高指令:德军只能无条件投降!不进行任何谈判,不同克莱勃斯谈,也不同任何其他法西斯分子谈。
9:45,朱可夫根据斯大林的指示精神代表苏军向柏林军队发出最后通牒:德军必须彻底投降,否则苏军将在10:40对德军实施最后强攻!
1945年5月2日7:00,德国柏林城防司令魏德林上将,前往崔可夫的前沿指挥所签署了投降令,柏林剩余守军15万全部投降
至此,苏德战争最后一次决战,柏林会战结束。
此役,苏联红军共歼灭德军80万人,俘虏38万人,缴获坦克和自行火炮1500辆,缴获飞机4500架次,而苏军也付出了30万人伤亡的巨大代价。
五,战役评价。
柏林战役是战争史上最大的战略集团实施合围,同时予以分割的一次方面军群战役,也是第2次世界大战末期的重要战役。
粉碎了德军纳粹最高统帅在柏林附近大量消耗苏军,死守柏林,将战争拖延下去,等待美英法联军到达柏林,将柏林联军交给美英法盟军,而后看盟军和苏联红军发生冲突,从而更多的保全德国战败后利益的图谋。
战后,美法联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尔说,他之所以将柏林让给苏军,是因为他知道柏林一役,将使盟军,至少付出10万士兵的生命,此言显然言不由衷。
他的意思是盟军的战斗力比苏联红军还要强,这显然不是事实。
要知道1945年3月发生的冲绳岛战役历经82天,美军在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歼灭10万日军,自身伤亡超过了8万人。
当时苏联红军总人数达到了1,150万,是世界第一陆军,“战斗民族”称号实至名归。德国首都柏林,对苏联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莫斯科方面对柏林志在必得,会不惜一切代价,而且苏联红军兵锋正盛,艾森豪威尔的盟军是不可能,也不敢与苏联红军正面硬碰的。所以尽管美国总统罗斯福也一直要求攻占柏林, 艾森豪威尔领导的美英法联军却作壁上观,眼睁睁看着苏联红军将柏林收入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