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曹丕娶庶母遗臭万年,而王昭君嫁给儿子却名垂青史_王昭君父母名字

18小时前 (10:07:06)阅读3回复0
kewenda
kewenda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53193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06387
  • 回复0
楼主

为何曹丕娶庶母遗臭万年,而王昭君嫁给儿子却名垂青史

曹丕可太会玩,不骂他骂谁?

曹丕娶母,昭君嫁子,这两件事其实本质上的意义就不一样,曹丕娶庶母,不是娶的一个两个,是照单全收,而且他娶庶母是继承了他爹曹操爱好人妻的“不良传统”。

而王昭君呢,王昭君是和亲远嫁匈奴,为了民族和谐,国土稳定做出了巨大牺牲,后来她改嫁丈夫的长子,她名义上的养子,也是实属无奈,匈奴的规则就是这么反人类。

为何曹丕娶庶母遗臭万年,而王昭君嫁给儿子却名垂青史_王昭君父母名字

大家经常只说三国里就曹操爱好人妻,其实不然,他的大儿子这方面的基因完完全全遗传了下来。这两父子奇葩到什么地步?

先打听江湖上有什么美女,然后下一次打战就把那个有美女的地方设为优先级,打赢了就冲进去把人抱回家,曹操干了多少这种事就不说了,就说曹丕的老婆甄宓,就是这么得来的,甄宓本就是袁熙的老婆,曹操父子俩攻打人家的老窝,本来曹丕娶甄宓还有悬念,因为他爹曹操也虎视眈眈,但是曹丕先下手为强:

太祖下邺,文帝先入袁尚府,有妇人被发垢面,垂涕立绍妻刘后,文帝问之,刘答“是熙妻”,顾揽发髻,以巾拭面,姿貌绝伦。既过,刘谓后“不忧死矣”!遂见纳,有宠。

“先入”、“问之”,两个动作很明显反映了曹丕的调查工作做得十分充足了,毫不夸张地讲,曹操父子俩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鲜有战前打听谁家女人漂亮的军事家,要实在拿出来说,无奈,难登大雅之堂。

为何曹丕娶庶母遗臭万年,而王昭君嫁给儿子却名垂青史_王昭君父母名字

曹操死后,曹丕加紧了登基的工作,不得不说,曹丕也属于放飞自我的一个人了,不知道是不是父亲的爱好压制了他的爱好,让他十年如一日,很憋屈。还是曹丕称帝前后的个人权力膨胀,导致欲望也膨胀,竟然开始觊觎别人的人妻,最重要的是,这个别人也不是别人,就是他爹曹操。

《世说新语》记载:

魏武帝崩,文帝悉取武帝宫人自侍。及帝病困,卞后出看疾。太后入户,见直侍并是昔日所爱幸者。太后问:“何时来邪?”云:“正伏魄时过。”因不复前而叹曰:“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至山陵,亦竟不临。

当然啦,要说真的全娶了,也不现实。但是自古以来,先帝的后宫都是要分批处理的,有皇子的继续在宫里养老,没孩子的一般都要出家,严重点的殉葬,可是曹丕敢前人之不敢,曹操的后宫他看得上都要了,活生生把一个华夏文明的”仁义道德”丢到了草原里去。

为何曹丕娶庶母遗臭万年,而王昭君嫁给儿子却名垂青史_王昭君父母名字

于是曹丕的生母卞后都看他不顺眼啊,说他这种行为真的是死了都活该。为什么卞太后这么生气?本来曹操养的人妻就多,卞太后早就烦了,谁知道曹丕还是一路货色,能让谁不生气?卞太后生气到什么地步呢,生气到曹丕驾崩的时候,卞太后都无动于衷,所以曹丕在他母亲眼中都已经是“社会性死亡”了,更何况遗臭万年。

曹丕娶自己的庶母,很多,具体有谁都数不过来。他这样做,没有什么苦衷,没有什么伟大的目的,就是贪图享乐,讲通俗点,属于极其扭曲的择偶观,一定要吃别人吃过的,别人喜欢吃的才开心。要知道,咱们的传统文化里,儒家也好,社会道德也罢,最排斥的就是这种人,即便他是皇帝也丝毫不影响后人对他的鄙视。

咱们再说王昭君。

王昭君是我国四大美女之一,并列于西施、貂蝉、杨玉环,但其实除了杨玉环外,这三大美女都被认为是伟大的,在人世间留下美丽的传说的。

西施为了复国,与仇昼夜,貂蝉也是个棋子,为了扳倒权臣,王昭君呢?王昭君在汉代和亲,远嫁匈奴,和亲的意义自然不用说,莫说女子不如男,王昭君的和亲,让求亲的单于把自己的年号都改为了汉朝的年号,并且发誓帮汉朝镇守草原。

可以说是伟大的。

公元前33年,南匈奴的呼韩邪单于来到汉元帝面前求亲,可能是为了政治联姻,但也可能喜欢汉人的美貌,因为被画师暗算了的王昭君无奈被选为和亲“公主”,远嫁匈奴,于是王昭君只好离开故土,跟着呼韩邪单于回匈奴过日子,当时的人连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都没出去过,更别说一个女子背井离乡,前往匈奴。

但所幸的是,王昭君在匈奴备受宠爱,结婚后立马生下了儿子,属于匈奴的亲王。

天有不测风云,两年后,也就是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王昭君看着丈夫去世,她觉得她的任务应该是完成了,她想回家,和父母团聚,于是上书当时的皇帝汉成帝,表示想要回家。

可是政治的考量哪有这么简单,要知道,当时匈奴有一个制度,名为“收继婚制”。

收继婚制是什么?可以说,王昭君之所以要嫁给养子,就是因为匈奴这个自古以来的扭曲的传统所致。收继婚制其实就是,父亲去世后,儿子把父亲的老婆都收入自己的后宫,这也就意味着,庶母是存在继承权的,于是汉成帝让王昭君入乡随俗,人家匈奴该怎么办,就按人家说的办。

于是王昭君就嫁给了自己的养子,也就是呼韩邪单于的大儿子,复株累单于。

王昭君想回大汉不能回,只能成为遗产,被自己丈夫的大儿子继承,可是王昭君如此一来,又再次延长了南匈奴对汉朝称臣的时间。王昭君这次与复株累单于生活了十一年之久,期间又生下两个女儿,这两个女儿,既算是复株累的妹妹,也是他的女儿,若是以汉民族的伦理关系来梳理,极其混乱,不可言之。

十一年后,复株累单于病逝了,可是王昭君的“遗产”命运就完了吗?

没有,王昭君再次被继承,这次是复株累单于的弟弟,也是呼韩邪单于的儿子,对王昭君的称呼从母亲再到大嫂,等到他即位,王昭君就又成为他的老婆。

他就是搜谐若鞮单于,娶了自己的父亲、兄长的老婆。

可惜的是,后半生都在思念家乡的王昭君不久后去世,王昭君是爱国的,从呼韩邪单于死后就可以看出王昭君对家国的怀念。可是后来自己的孩子大了,很多事情已经身不由己了,回娘家探亲,这种事情也成为了不可能,王昭君只能病逝在草原。

因此,曹丕娶庶母,王昭君改嫁儿子,这其实根本就不是一件事情,曹丕娶庶母会被骂,那是因为他是一个汉人,其次还是皇帝,如此扭曲的欲望让他自己的生母都排斥谴责。而王昭君呢,王昭君是一个汉人,但在和亲这项为了国家民族安全的政策下,王昭君的牺牲是伟大的。

而王昭君两次改嫁,其实应该谴责的是匈奴不尊重女人的这一种落后的传统和思想观念,由此可见,自幼接受汉文化长大的王昭君,对于收继婚制一开始是会多么的不理解,可最终还是执行了,又可见她咬着牙受了多大的委屈,才能再和名义上的“儿子”生下俩女儿。

最后,给这两件事情定性,曹丕娶庶母遗臭万年,因为他体现的是人性里的丑陋的一面。王昭君嫁给儿子名垂青史,因为她让汉民族有了漫长的和平年代,她不比西施的隐忍差,甚至更加强大。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王安石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曹丕娶庶母,昭君嫁儿子,不论怎么说都不符合当今世界的价值观,在现在看来这绝对是有悖论理。但是在古代,或者说更远一些,近现代的人都觉得这两个人所做的事情,需要我们辩证的看待,不能让道德绑架了我们的认知。

那其实我们要说说两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人物性格。

大家都知道昭君出塞,那是汉朝时期,耳熟能详的版本就是汉元帝后宫众多,很多妃子都见不到他,汉元帝就让画师毛延寿把后宫美女都画在布帛上,根据画像召幸女子侍寝。王昭君没有贿赂画师,结果画师心存怨恨,故意给王昭君在额头上多画了一个痣,结果汉元帝就没看上王昭君。王昭君就成为了一个待召女,后来呼韩邪单于来汉朝,要求成为汉朝的女婿,汉元帝就将王昭君赐给了单于。

汉元帝将王昭君赐给单于,王昭君前往匈奴去和亲了。等到汉元帝看到王昭君去和亲的真实容貌,就想要王昭君留下,但是已经为时已晚了。后来汉元帝杀了毛延寿,以此来泄愤。

但是这不过是小说里的说法,其实真实的历史是王昭君以民间女子的身份入宫,成为了一个宫女,后来呼韩邪拜见汉元帝,自请为婿,但是汉朝宫女虽然想要出嫁,但是却不想要去遥远的匈奴,昭君却并不是如此。

至于为什么王昭君自告奋勇要去和亲,依据《后汉书》记载“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意思是王昭君因为入宫多年未得皇帝恩幸,心中积满悲怨,于是在呼韩邪来朝时,主动地请求去匈奴和亲,由此可见,王昭君出塞当时可能是出于自身原因,后来汉元帝还是允许了。

而王昭君可以青史留名,主要是因为她为了汉朝和匈奴的和平,牺牲了自己,换来了边塞的祥和。单于死后,昭君又嫁给了新单于,就是王昭君自己的儿子(当然不是亲生的),为了汉朝和匈奴的民族利益,这个女人不得不这样做,这可能就是后世能够铭记的原因。

而且,匈奴是北方游牧民族,他们的传统就是“父死子继”,王昭君嫁给了单于,单于死后,新的单于可以继承所有的一切,其实从名义上说,他后来嫁给了新单于也是名正言顺的。

同时,王昭君不仅给匈奴和汉朝带去了和平,还促进了匈奴和汉朝文化交流,商贸往来,促进了两个民族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说起曹丕,那就不得不说曹操,这位东汉末年的风云人物,也是三国鼎立的奠基人。

曹丕是曹操的儿子,但是曹丕的上位之路也是艰难的。因为曹操其实最不喜欢这个很会“察言观色”的孩子,他很中意自己的长子曹昂,不管是性格还是能力上,曹昂都是最佳人选,但是曹昂却在战争中去世。之后曹操将目光放在最小的儿子曹冲上,因为曹冲天赋异禀,从小就深得曹操的疼爱,但是曹冲13岁竟意外去世。

曹操只能从曹植和曹丕两人中选择一个,虽然曹植很有才情,但是曹植却一直放荡不羁,这绝对不是一个君主该有的性格,可能正是因为曹丕稳重冷静,所以曹操最后才会把皇位给曹丕吧。

曹丕自然知道曹操的想法,所以曹丕也会心寒,登位后也做了很多报复曹操的事,其中之一就是曹丕把他的庶母全部收入麾下,成为自己的女人。

曹操在位的时候,曾经对曹丕说:“如果他的庶母想要改嫁,就随他们去吧,不要横加阻拦,如果不想,就好好对待她们,给她们一条活路”。

等待曹丕即位后,他也算是听父亲的话,好好对待了自己的庶母,只是把她们都收入囊中了,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曹丕还真是节省。

其实这不是曹丕第一次抢曹操的女人了。早在曹丕还没有上位的时候,曹丕就抢了曹操心仪的女人,那就是甄宓。甄宓一开始是袁绍儿子袁熙的妻子,无奈袁绍和曹操的官渡之战,袁绍战败,曹操占领邺城。

这时听闻袁绍的儿媳妇甄宓是个美人,曹操早就想把甄宓据为己有,于是进入邺城后,曹操并不是关心粮食、财富、土地这些东西,而是先去寻找甄宓。奈何曹操的儿子曹丕先曹操一步进城,见到了甄宓便被深深吸引了,曹丕对曹操说想把甄宓纳为自己的妃子,曹操见势,恐怕不能夺了儿子的爱,只能作罢。

由此可见,曹丕可能是习惯性的看上了父亲的女人,可能因为是父子俩,所以口味相同。

至于为什么曹丕为后世所诟病,有一下几点原因。

其一,究其根本,曹丕注重美色,而且曹操的后宫质量还是不错的,男人都是视觉动物,曹丕也是不得不动心,于是曹丕索性都收下了这些庶母。当时曹丕的母亲卞太后撞见了曹丕宠幸他的庶母,对曹丕说:“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意思就是说,老鼠和狗都不吃的东西,你却吃不够,看来亲生母亲都看不起曹丕的所作所为。

其二,曹丕不是曹操候选人的第一顺位,曹丕内心还是会有一些失意和失望,于是曹丕上位后,将自己的庶母收入囊中,其实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和曹操怄气的原因。

其三,曹丕的做法不符合时代的主流思想。曹丕所处的时代是东汉末年,汉朝自董仲舒开创的新儒家,三纲五常的思想被世人普遍认同,由此可见,曹丕的做法明显不符合普世的价值观,因此才会被人诟病。

所以说曹丕和昭君几乎做了相同的事,但是所处的时代背景、环境、目的不同,世人对其评价也是不尽相同。

王昭君父母名字

王昭君的父亲名为王穰,母亲未见记载。

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

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北界为兴山县,香溪为邑界,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

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

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

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

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其父王穰云:“小女年纪尚幼,难以应命”,无奈圣命难违。

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

传说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

王昭君在队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居次”意为公主)。

王昭君去世后,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到了晋朝,为避晋太祖司马昭的讳,改称明君,史称“明妃”。

  

其父 王 穰

王昭君,姓王名嫱(读qiáng),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后,丰姿秀美,是历史上著名的美女,也是汉元帝时以"良家子"入选掖庭的。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五女赐之。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 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传)

0
回帖

为何曹丕娶庶母遗臭万年,而王昭君嫁给儿子却名垂青史_王昭君父母名字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