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和赵武灵王的死给了我们什么样思考_明朝为什么要设立西厂

5小时前 (06:11:06)阅读2回复0
王富贵
王富贵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5
  • 经验值44681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89363
  • 回复0
楼主

齐桓公和赵武灵王的死给了我们什么样思考

老乐新视界,跳出传统限制,以深层次文化视角解读古今事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展卷读史,与贤者共坐;落笔书文,同时光对谈。我们总能从岁月中收获启示,总能在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齐桓公和赵武灵王都是作为一代英主存在的,他们都是他们自己那个时代的翘楚,凭靠变法、改革等强力手段使自己走上了人生巅峰,而后,又别无二致的一同从巅峰跌落,以悲剧收场?

这一切都是巧合吗?

还是冥冥中的必然?

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解读历史,目的是以史为鉴,找出其中的历史规律和文化密码,更好的服务当下,指导现实。

那么从齐桓公和赵武灵王的悲剧事件中,对于现实生活,及公司治理、企业传承等诸多方面,我们能得到哪些警示,又能得到哪些思考呢?

老乐总结了三点,供大家参考。

第一点:权力传承宜稳,方案谋划宜提早

无论是齐桓公还是赵武灵王都在接班人的选择上犯了共同错误,他们都选择了废嫡(长)立幼,继而又废立失序,打破了继承人的既有规则,从而导致最后的权争。

而忽视了权利传承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要求,没能保证权利传承的顺利平稳。直接结果就是政权不稳定,国家出现动荡。

齐桓公在太子废立上犹豫不决,反复无常。先是立了长公子无亏,后因可齐恒公更喜欢宠爱郑姬,就草率行了废立之事,废了长公子无亏,立公子昭为储君。后又反悔,答应再立长公子无亏,可诏书却迟迟不发。最终导致了“五子争储”。

齐桓公和赵武灵王的死给了我们什么样思考_明朝为什么要设立西厂

赵武灵王早年与韩夫人生了嫡长子公子章。韩夫人早逝,赵武灵王又和吴娃夫人生了公子何。吴娃夫人也英年早逝,临死前请求赵武灵王封公子何为国君。随后赵武灵王废公子章,立公子何为储君。赵武灵王意在攻秦,因亲征为防身死,将王位传给公子何,后赵武灵王又想将分割代郡给公子章,还派遣贤臣田不礼为公子章的国相让其称王。公子章在获得父亲承诺、田不礼的大力辅佐之下, 两兄弟兵戈相见。

齐桓公和赵武灵王的死给了我们什么样思考_明朝为什么要设立西厂

在中国历史上,政权交替、帝业传承,是最敏感也是最复杂的问题。就是到现代社会,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处理不当,权力财富的交接更替,也极易引起纷争、动荡。

台湾船王张荣发的遗嘱,被称为“史上最偏心遗嘱”,正在毁弃立遗嘱人耗尽一生打下的大好江山,而整个家族也因此分崩离析。可资参照的是,台湾“经营之神”、台塑集团创办人王永庆2008年猝然逝世,连遗嘱也没留下,其数额巨大的遗产引发三房子女旷日持久的诉讼战,官司直到今天仍未了结。澳门赌王何鸿燊家族争产战,四个妻室和至少17名子女,为32亿美元的巨额财产打得不可开交。

华人圈内有相似困境的绝非少数。

齐桓公和赵武灵王的死给了我们什么样思考_明朝为什么要设立西厂

历史一再重演,是因为人性很难改变。那么,平稳的进行家族传承,将家族权利、财富、文化代代相传,就真的做不到吗?

应该不是。否则为什么欧美和日本几万家家族企业可以传承上百年甚至数百年。

说到家,传承需要智慧。正确的传承意识、科学的传承制度以及优秀的家族文化,才真正决定传承的成败。

因此老乐建议:

1、提早谋划,早做安排:传承方案应在神志清醒时设计,避免在在神昏力衰的耄耋之年才开始,避免在头脑不清醒的情况下做出不符合自己初衷的决定,人太年老也易受控制和失之公允,不利于制定合理的传承方案;

2、对接班人选要明确公示,避免争位,使组织陷入混乱。

一旦接班人选能够确认,则不妨及时明示。既能给继任者以信心和斗志,又能灭掉那些潜在竞争者的“野心”,减少家族内斗。

进行明确,可以对接班人进行重点培养。通过教育和制度培养接班人的德能,约束接班人的行为,使其更符合接班人的任职能力要求。如继承人因能力、德行确实无法承继大统,并不妨碍及时“废掉太子”,另择新人。

3、做好传承结构,考虑周全,做到可有效实行

要根据传承方案,综合使用婚姻协议、家族信托、人寿保单、公司治理结构、跨境资产配置等多种工具,来实现最优化安排。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各方面利益,进行综合平衡,确保可有效执行。

第二点:切不可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组织利益之上,否则必将引起动荡

赵武灵王封赵章为代王用以制衡赵王何的构想,极大的分裂了赵国,这是全体赵国人民不愿看到的。他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结果就是造成动荡、分裂、内乱。他损害了全体赵国人的利益的行为,最终也直接导致了他自己的悲剧下场。表面上看,赵武灵王沙丘之死是死于二子权力之争,而实际上,他的死是因为他为一己私利而损害全体赵国人,尤其是赵国贵族的利益导致,从这个角度上看,他的死几乎成了历史的必然。

管仲死后齐桓公开始宠信易牙、刁竖、开方等小人,国政逐渐荒废,如果不是因为齐桓公因为个人欲望而宠信小人,致使 荒废国政,在立储问题上又废立无序,怎么会引发后面的五子夺嫡,怎么会导致最后一代雄主竟被活活饿死。

因此,无论是谁,无论是什么样的强人,即使强如齐桓公、赵武灵王也不可以,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组织利益之上。烧别人房子煮自己一个茶鸡蛋的行为,在任何国家、社会,任何时代都不会被允许。这样的行为也必将带来恶果并受到惩罚。

第三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齐桓公、赵武灵王前半生作为人生的大赢家,在胜利和荣誉面前,被冲昏了头脑。导致前功尽弃、功败垂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无论人、组织还是企业,一旦功成名就,就容易丧失了坚持、失去动力,迷失方向。所以,末路往往就在功成名就后。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后,既有大意失荆州;唐玄宗开元盛世,辉煌极顶后,既有安史之乱。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告诫我们无论个人、组织还是企业,越是在春风得意之时,越要谨小慎微,不要疏于风险的防范;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

戒骄戒傲,切记被自负蒙蔽了曾经睿智的双眼。

以上为个人浅见,欢迎有不同见解分享。

喜欢老乐的回答,请关注并在下方评论。谢谢!

齐桓公和赵武灵王都是对华夏民族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历史人物。一个是春秋五霸之首,一个是战国英豪。惺惺相惜,无缘共存,却有着相同命运,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遗憾。

齐桓公维护周天子权威,高举遵王攘夷大旗,九合诸侯,澄清华夏,对南部崛起的楚国采取了宽仁以忍的政策。召陵之盟,虽暂时镇服南楚。但苟且结局做法,导致在八国之师退后,楚人复侵中原如故,直到晋文公一重耳的横空出世,局面才得以改变。

赵武灵王改革积弊,身自胡服。短靴革带,跨马杀狄,国威始现。其后帅师略地,至于常山。南极云中,北尽雁门,遂有吞秦之志。志得意满,改变初心,封长子章为代王。

齐桓公和赵武灵王都在继承人的人选上犯了致命的错误。这谁也不能怪,只能怪自己,大爱与小爱分不清。英雄难过美人关。因为女人,英雄变得气短。齐桓公正室|人,侧室有姓有名6人,且都有子,立长无亏,立贤昭。到底由谁传承大统,没有一个郑重的交待。因为他高不开女人的爱。赵武灵王广鬓虬髯,面黑有光,铜头铁额,胸开三尺,气雄万夫,夜幸数女而不知倦,最爱的是吴娃,乃立其子何为嗣,造成兄弟反目。

齐桓公最后寡居深宫,高墙封门,太监穴口以通饮食,三月而毙。赵武灵王袒护代王章,事泄,被李兑锁于沙丘宫,活活饿死。

左传有言:匹夫,以爱亲为仁。在上,以利国为仁。苟利于国,何亲之有!齐桓公与赵武灵王至死可能也不明白什么才是大爱。女人与社稷,私情和江山,孰轻?孰重?

明朝为什么要设立西厂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西厂的设立是为了更好的替皇帝监视百官和民众,从而搜集情报信息的。当然监视对象同时包括东厂和锦衣卫!西厂之后还有大内行厂,说来挺搞笑的,这几个厂卫的建立可谓一浪还比一浪强~依次建立顺序是锦衣卫、东厂、西厂、大内行厂。权力是一级压一级,设立这些厂卫的皇帝真是脑洞大开啊!

那我们如题所说,为什么设立西厂?有了东厂和锦衣卫两个厂卫那么多人给皇帝干活还不够吗?上面说过它们的权利一级压一级,那么做为后来居上的西厂为什么要打压东厂和锦衣卫?东厂和锦衣卫又触碰到谁的利益奶酪了?说到底还是权力欲望在作怪,各厂卫领导者之间互相争权夺利,才依次弄出这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机构来。下面我们先来看下锦衣卫和东厂到底是怎样的状况:

——锦衣卫

明朝初期,朱元璋始设锦衣卫,其职责是负责皇帝安保的,也做仪仗队使用。另外锦衣卫有自己的诏狱,对一些案件可自行侦查、逮捕、审讯。可以说其是独立于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之外的另一套司法机关,只对皇帝负责。

锦衣卫又分北镇和南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就是专门负责钦案的。锦衣卫的职责特殊服装道具也特殊,众所周知的飞鱼服和绣春刀这么一上身,别提多威风了。

——东厂

朱棣时期,设立东厂,职责和锦衣卫类同,人员也是从锦衣卫中选拔,人数大于锦衣卫,权力也大于锦衣卫。谁让东厂有权监视锦衣卫呢~

还有一点得说明不能的本质区别,就是锦衣卫的最高领导者是指挥使,指挥使由某个将军担任,而将军属于外臣,外臣在向皇帝报告情事需要拟写奏章,上传下达。而东厂的领导者则是宫里的宦官,即某个大太监,太监属于内臣,内臣向皇帝奏事则不需要奏章,因为近于皇帝身旁,直接说就是了。由此东厂权利大于锦衣卫可见一斑。

——西厂

明宪宗成化时期,又设西厂,由宦官汪直提督。西厂职责同东厂,权力高于东厂和锦衣卫。设立西厂的原因就是前面说的,宦官争权夺利,谁都想当老大,为了登上权力高位,对皇帝也是坑蒙拐骗,致使整个明朝上上下下出了数不清的冤假错案。民众和百官因此见了厂卫的人吓得都要尿裤子了。因为稍有不慎就会满门抄斩,有理都说不清的。

西厂的设立时间挺短,五年左右,中间还断更了一两次,连提督都只有两位而已。

——大内行厂

大内行厂是刘瑾设立的,凌驾于西厂和东厂,锦衣卫就不用说了啊,电影里看到的威风八面的锦衣卫在这几个厂子面前,以然成了小瘪三。

当时刘瑾是西厂和东厂的头,但两厂的头不听刘瑾的,其更像是被架空的厂卫领导者。所以刘瑾在三厂卫的基础上又设大内行厂。刚才说了厂卫都是后来居上,大内行厂的权利要更上一个台阶。由此我就想,如果后来的太监继续争权夺利会不会又有大大内行厂、大大大内行厂啊?

明朝这些厂卫的设立,本质上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但欲到后来欲变质,最终成了明朝灭亡的祸根之一。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观点,不妥之处还请斧正!谢谢!

明成祖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建文帝的皇位之后,精神状态一直处于高度紧张之中,他迫切感到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专制机构,可是设在宫外的锦衣卫使 用起来毕竟不是很方便,于是决定建立一个新的机构。这就是东厂,以其地址位于东安门北侧(今王府井大街北部东厂胡同)得名。

起初的时候,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但到了明朝末期,东厂权势日益扩张,也开始有了自己的监狱。同时,东厂的侦缉范围也非常广,听审、监视官员、查看文件,甚至连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柴米油盐的价格,也在东厂的侦察范围之内。而东厂所获得的情报,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

东厂的番子每天在京城大街小巷里面活动,并非完全为了“公事”,更多的是为自己谋取私利。他们常罗织罪名,诬陷良民,之后就屈打成招,趁机敲诈勒索;使得举国上下人人自危,民不聊生。

西厂设立于明宪宗时期,目的是为了加强特务统治而增设,并且其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后因遭到反对,被迫撤除。


0
回帖

齐桓公和赵武灵王的死给了我们什么样思考_明朝为什么要设立西厂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