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对贾宝玉的性取向是知情的,那她为何不持反感态度呢_中国古代的青楼真实是怎么样的?真的是风月场所吗
林黛玉对贾宝玉的性取向是知情的,那她为何不持反感态度呢
宝玉挨打,黛玉哭着说“你都改了吧”,不能说明黛玉知道了什么。首先,以黛玉的年龄、经历,不可能懂这种事;其次,宝玉和蒋玉菡之间清清白白,宝玉不存在取向嫌疑。
黛玉从小就开始接受正统规范的贵族教育,成长在别人为她营造的洁净健康的环境中,她不可能懂那些混浊之事。
六七岁之前,黛玉生活于父母的呵护之下。母亲死后,黛玉在奶妈、丫鬟、贾府派来的三等仆妇的簇拥下来到贾府。在贾府,她身边的配置有一个奶妈,两个贴身丫鬟,四个教引嬷嬷,五六个粗使丫鬟。
四个教引嬷嬷负责教她礼仪规范,指点纠正言行举止。另外还有寡嫂李纨带着她以及迎春、探春、惜春做针线,学道理。
平时生活中,除了宝玉,几乎见不到其他男性。偶尔和贾琏、贾环、贾兰见面,也是在大众场合。若园子里进来男性,凤姐会先派人进园知会各处回避,沿途还挂上帘幕遮挡。
不接触闲杂人等,阅读的书籍多以诗词歌赋为主,只是在偶然间和宝玉一块读过《西厢记》,讲述的是才子佳人的故事,也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
黛玉成长于较为简单、封闭的环境,不像我们现在的孩子,电视、电影、书籍、网络,获取资讯的方式便捷,小小年纪就懂了很多难以想象的事务。
宝玉挨打有两个主要原因:一,金钏儿跳井;二,结交蒋玉菡。对这两件事的具体细节,她未必清楚,以她单纯的心思,不可能联想出什么“取向”。她说“你从此可都改了罢”,不过是不想见到宝玉再挨打受罪。
就像那次见到宝玉脸上有胭脂膏子时,一边擦拭一边说:“你又干这些事了。干也罢了,定要带出幌子来。便是舅舅看不见,别人看见了,又当奇事新鲜话儿去学舌讨好儿,吹到舅舅耳朵里,又该大家不干净惹气。”黛玉这次也是劝宝玉避开挨打吃亏的事。
宝玉和蒋玉菡交往,与秦钟、柳湘莲、冯紫英、北静王等人交往一样,不涉及淫情。
宝玉和蒋玉菡在冯紫英家的酒席上相识,蒋玉菡无意中说出一句“花气袭人知昼暖”,薛蟠喧嚷出这句酒令唐突了宝玉的袭人。
宝玉出席解手,蒋玉菡跟随出来,再次谢罪。宝玉向蒋玉菡打听琪官,才知道眼前的这位妩媚温柔的男子正是久闻其名的琪官。
宝玉解下袖中扇子上的玉珏扇坠赠送蒋玉菡,蒋玉菡回赠给宝玉一条昨日北静王赏赐的、今早才系上的茜香罗汗巾。蒋玉菡又请求宝玉解下自己的汗巾给他系上。
汗巾是贴身之物,对于蒋玉菡和宝玉互赠汗巾,一直被人看作是暧昧之情。如何理解他们互赠汗巾,就成为他们之间是否清白的关键。
宝玉事先赠送给蒋玉菡的是玉珏扇坠,玉含君子之意,宝玉赠送玉珏,对蒋玉菡十分尊重,毫无亵渎之意。
蒋玉菡回赠汗巾,对宝玉有引诱之意吗?也没有。
“这条茜香罗汗巾是茜香罗女王所贡之物,夏天系着,肌肤生香,不生汗渍。昨日北静王给我的,今日才上身。若是别人,我断不肯相赠。二爷请把自己的解下来,给我系着。”
这条汗巾是北静王赠送给蒋玉菡的,如果赠送汗巾,代表两人之间有暧昧,那么北静王和蒋玉菡之间岂不是有染?既然汗巾是北静王给蒋玉菡的定情信物,蒋玉菡怎么能轻易转送宝玉?
如果这条汗巾代表蒋玉菡对宝玉的暧昧之情,而宝玉也对其有意,宝玉岂能随手又给了袭人?
这么轻易地就转手赠出,说明赠送汗巾不含暧昧之意。就和皇帝赏北静王鹡鸰香念珠,北静王转手送给宝玉,宝玉又想送给黛玉,意思差不多。区别在于,汗巾是贴身之物,不是亲近或另眼相待之人,不会轻易赠送。
蒋玉菡也说了,“若是别人,我断不肯相赠”,蒋玉菡这是表达对宝玉的特别看重之意。
既然蒋玉菡对宝玉没有情色之意,为何非要送汗巾呢?
宝玉翩翩公子,儒雅识礼,已经令蒋玉菡心生仰慕。宝玉的赠礼是玉珏扇坠,出手阔绰,蒋玉菡想与宝玉平等结交,当然也不能回赠太寒酸。他唯有将自己身上的最爱之物送给宝玉,方显诚意。
茜香罗汗巾是贡品,稀罕之物,又是昨天刚得的新欢喜,将此物送给宝玉,最能表达蒋玉菡对宝玉的结交之诚。
我们看到蒋玉菡身系汗巾,宝玉也系汗巾,宝玉将蒋玉菡的汗巾系于袭人身上,袭人先系着,后来将这条茜香罗汗巾放入箱子里,另外又拿出一条系上。古人似乎都有系汗巾的习惯。现在蒋玉菡解下了汗巾,只有要宝玉解下他的来系上,否则衣不成体。
宝玉和蒋玉菡之间,有相互倾慕之意,这是对美好生命的一种纯洁向往,真诚又不含杂质的亲昵。
宝玉无取向可疑,而黛玉也不具“知情”的辨识力。这里只有关怀,没有反感。
这个问题是怀疑贾宝玉是同性恋吗?由于最近两年的同人文化盛行,还被改编成电视剧上映,虽然都改编过,但是原著粉还是能从改编过的电视里看出同人文的特色的,最火的大概就是陈情令了,如今,又有人要从红楼梦里,贾宝玉对蒋玉函和秦钟得特殊关系里,找同性恋的蛛丝马迹,我认为是不妥的,有如下理由
他是和秦钟关系不一般,意气相投。但那种感情,但贾宝玉绝对不是同性恋。
贾宝玉长得“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嗔目旁视而有情”
秦钟长得“比宝玉略瘦些,眉清目秀,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似更在宝玉之上;只是怯怯羞羞有些女儿态。”
但他们最终的关系还是兄弟,虽然“那宝玉自一见秦钟,心中便如有所失,痴了半天,自己心中又起了个呆想:“天下竟有这等的人物!如今看了,我竟成了泥猪癞狗了!”但是还是兄弟,只因那秦钟长得多娇于女子,贾宝玉只是爱他娇羞的外面,但我看书和电视集了,他们只是一见倾心的知己罢了。彼此欣赏,有话题。世间有很多女子与女子,男子与男子之间有这种感觉,但这种感觉更多的只是彼此欣赏,他们之间并没有越池,所以贾宝玉不是同性恋。
虽然他最后爱情不得利,大家有所怀疑,但很遗憾,不是、
第一:贾宝玉曾经说过:“女人是水,男人是泥;女人清秀可人,男人却如泥”这句话透露贾宝玉在性情上喜欢的是女子。
第二:看过红楼梦的人,应该知道有这么一回,就是晴雯和那几个老么么闹,其实仔细看,丫头和那几个煮饭的老阿姨总有斗争,但贾宝玉是向着丫头们的。原作品中贾宝玉帮丫头说那几个老么么的台词是:你看看你们几个,尽知道欺负小女子们,本来你们就如此,如今沾了男人更不得了!~可见他的性取向不但是女子,而且是妙龄少女!~而且证明他不喜欢男人。
第三:他为了自己心爱的女子林黛玉,虽然贾府众人欺骗欲想让贾宝玉迎娶
薛宝钗,但得知真知后他宁可为真爱出家,也不与薛宝钗金玉良缘。可以证明
贾宝玉不但只喜欢女子,而且喜欢众多红粉知己,但可是痴情人物,真爱只有一个,那就是林妹妹!
中国古代的青楼真实是怎么样的?真的是风月场所吗
古代青楼女子究竟是怎么样?别再被电视剧骗了
说到青楼一词,原意是设计精致的屋舍,有时更是做为富门豪强的代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它就成了风月场所的代称。打这以后,其贬义色彩,越来越浓。现在的人们,提起青楼,只怕都会莞尔一笑。提起青楼女子,人们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恐怕是那些与恩客逢场作戏,依靠出卖肉体的可怜女子,但事实并非如此,你被电视剧蒙蔽了双眼。
中国古代多部关于字义解释的书中,这么定义妓一字。《说文解字》中说,妓,妇人小物也。段氏注云:俗为女伎之字。三国时期,《埤苍》称释义妓为美女的代称。隋唐的陆法言解释,妓,女乐也。其后的书中,大多跟随这一说法。由此看来,妓是姿容美丽、擅长舞乐的美女。同时,妓在古代通伎,也和技字通义,是才能技艺的意思。妓女,在古代,就是才能出众的女子。
古代妓女,大多多才多艺,她们按照技艺来分,多达数十种。我们在电视剧中经常见到的有歌妓和舞妓。属于官家供养的妓女,其穿着衣饰,要比普通平民好得多,衣必锦,食必肉。更不用说像宋朝的李师师,她的富裕,不是普通老百姓所能想象得到。并不是像人们认知的,妓女都必须出身寒苦,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自愿为妓的。
妓女在青楼中,接客有一定的方式,比如打茶围,是指恩客到妓院,喝茶听小曲儿,只要妓女们能让恩客开心就好。还有出堂唱,妓女跟着恩客出去,你们不要想歪了,以为是出台。她们只是跟着恩客,到酒宴上唱歌跳舞,娱乐大众。这种出堂唱有时还要分为两批,第一批走后,第二批登台。吃花酒,这个就需要看妓女们应酬的功夫了,敬酒划拳、淫词艳曲,样样都不能少。恩客们自然会趁机吃豆腐,但最重要的,还是要讲究气氛。
在明清以前,除了少量的营妓,为了解决士兵们打做仗的需求,还有一些暗门妓外,绝大多数的妓女,卖艺不卖身。明清以后,妓女们大多从事卖肉生涯。最为令人不齿的,是钉棚,妓女们被关在其中,只要出三文大钱,就可以到里面享受女子的肉体。而当时经营这一生意的,大多是恶丐。这和金庸书中的丐帮,天差地别。
青楼女子,除了妓女外,还有娼,娼则专指从事出卖皮肉的女子。青楼不仅是时代的产物,青楼催生了青楼文化,古代很多大诗人,在青楼上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至今仍旧流传。
青楼已经湮灭在了历史的尘埃中,如今已经变成另外一种形式生存者了。
自唐代以来,“青楼”一词泛指风月场所,但区别于妓院,无论是性质还是这二字间,都透露出风雅气息。
谈及中国古代的青楼,便不禁令人想起“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的奢淫画面。仿佛风花雪月的纵情欢娱是青楼的全部,文人雅客亦是释放着被束缚的情与自由。
青楼文化不仅代表了一种服务于国家政权与士族阶级的女性文化,也反映了文人和士大夫这个介于农商与帝王权贵之间的不稳定阶层的精神与文化风貌,不同的朝代和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青楼产业都呈现出不同的姿态,而士大夫阶层与其关系也越发的紧密,不断地碰撞出汉名族独有的青楼文化。不少青楼名女也在历史的画卷上挥洒了深刻而绚烂的一笔。
“青楼”在其未被赋予特定意义前,主要用来描述富丽堂皇的楼宇,也常用来代指大户人家。
历史上对这样高档的建筑也多有描述,如晋书中描绘的“南开朱门,北望青楼”的富丽景象。而自唐代以来,“青楼”一词已经泛指风月场所,区别于妓院,无论是性质还是这二字间透露出的风雅气息。
谈及青楼产业的产生与兴起,则不得不提春秋第一名相管仲,后世记载“管子治齐,曾置‘女闾七百’,以佐军需”。管仲在齐国首创女闾,成为青楼产业的开创者,当然也有其不得不为之的原因:
首先,创办官方的性交易场所,是属于“国企”,所得利润当充国库,为春秋时期的齐国称霸积累财富,虽不是治国良策,但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可以征收赋税充盈国库,倒也值得一试。
其二,春秋时期王族权贵占有了大量的女性,导致了社会的性别比例失调。官妓便能满足无力娶妻之贫民的需求和缓解这样的社会矛盾。
其三,齐桓公的喜好以及吸引外来人才的新方式,自古才子爱佳人,管仲抓住了这点并以这样的方式吸引其他国家的人才进入齐国。不得不说,齐国在管仲这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之中即积累了财富与人气,为将来的称霸七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青楼产业在唐宋期间得以迅速发展,除了和大名士和名女的曲折故事的传颂以及文人的诗词追捧之外,大抵有以下几个因素:
1. 市场需求,情与自由的呼唤。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在重男轻女的男权社会,再加上王孙权贵对美女的占有,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就导致了性需求的社会问题,然而这只是性交易场所抑或只是低级的“妓院”之流形成原因,青楼产业之所以和文化产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是因为青楼面向的具体阶层不同。
青楼主要面向的是士大夫阶层,而他们的需求不仅仅是人欲的满足,更多的是在儒家文化统治下的对爱情与自由的渴望的需求。
儒家文化的指导下以父母包办婚姻为主,虽然大多都能相濡以沫,但是这样的婚姻却少了几分自由与激情。而饱读诗经的士大夫阶层更渴望自由的恋爱和精神的交流,青楼产业就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它贩卖的更多的是情与自由,这对于长期受儒家文化熏陶的读书人而言,就像苹果之于亚当夏娃一样,充满了诱惑。
2. 命运的共鸣与心灵默契。
青楼产业的主要客户群体是士大夫阶层。而士大夫阶层的知识分子是介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一个弹性群体,命运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使他们与同样命运无常的妓女之间达成了心灵的默契。“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借助对往日青楼的不羁生活的描写,表面放浪自由,实则抒内心郁郁不得志之悲伤。而青楼女子的命途多舛正与诗人的仕途跌宕暗暗契合,无奈也只能在这样的命运共鸣中相互慰藉。
3. 文学与艺术的交流。
中国古代的文盲率十分高,一般读书之人只是社会中的少数,不足总人数的百分之二,而书生文人又十分渴求文学和艺术上的交流,在青楼中,不仅有能够吟诗作对的文人雅客作伴,还有机会遇到异性知音,能够找到一位佳人过着“红袖添香夜读书”日子也是令人羡慕的一件乐事。从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对钱谦益和柳如是结婚场面之盛大隆重的描述就可以看出,文人雅士对于在文学上产生共鸣的青楼女子的爱惜之情,大儒士钱谦益竟以匹嫡之礼迎娶名妓柳如是,这种做法在十分在乎名誉礼节的儒家士大夫阶层中实属十分难能可贵。
青楼,几乎包括了所有文学中的道德品格、情欲、爱与自由等意象,可以说文化与青楼的关系是如此的紧密。青楼以其独特的韵味形成了别有一般风味的青楼文化,到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可以说无论是青楼文化还是青楼女子的才情都在历史的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无论是“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里通情达理却被命运作弄的鱼玄机,还是“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中爱的轰轰烈烈的薛涛。两位占据了唐代四大女诗人半壁江山的青楼名女,犹如一缕素烟之于历史的画卷纸上,慢慢的向看客诉说着青楼文化中的情与泪。
据统计,在四万多首《全唐诗》中,每二十五首就有一首关于青楼的诗作;其中收录了二十多位青楼名女的百十首诗,当然仅是所有青楼女子诗作的十分之一左右。鲁迅说 :“唐人登科之后,多作冶游,故伎家故事,文人间亦著之篇章”。自唐朝以来,青楼文化便如一缕氤氲着茶香的仙气,温润着文人与文学。
青楼作为一个汉名族特有的文化现象,与经济文化一直息息相关,自唐代至明末以来,青楼产业之文化经久不衰,不仅因为青楼文化所展现的人性之深刻和士大夫阶层情有独钟的情爱与自由,反映了文人士大夫的跌宕起伏之人生和与青楼女子产生的共鸣;还因为青楼文化既与世俗息息相关,又有其独特的的隐秘性,因而在不同的文化中绽放着无与伦比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