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进账15亿,故宫超级IP是如何炼成的
故宫本身就是一个超级IP,不管它有没有灯光秀,会不会出故宫口红。
故宫作为我们人民艺术智慧的结晶,凝聚了我国能力出众的工匠的心血,是不可替代的。它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包括现代工匠的修缮,无不吸引着大众的目光。
很多民众去北京旅游,首先看去参观的是故宫,去看看古代的艺术瑰宝,去体味体味时间的魅力,去膜拜下工匠的智慧!这些都是灯光无可替代的!
谢邀。作为文化产业的投资人,我个人有3个看法,给大家分享:
爆款IP的练就源于诸多试错后的偶然现象。很多人觉得这个“偶然”现象不对,但我自己文化投资行业的实践中,始终想去发现爆款,但更多成功的团队是在不断试错中找到适应合理开发的产品,这方面的事实是可以在故宫以往的尝试中看出来的。所以,我去年到企业中讲课时提到,文创产业的企业在资金稍微充裕的时候,一定要“内孵化机制”,机会与机遇才能不被错过。
文化IP的塑造是目前整个文化行业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而这个沉淀的过程始终是可以在历史中找到不同的机会,比如现在的故宫IP。中国最不缺的是历史,这个历史的积累是可以通过互联网运营的方式得到另外的一种传播。其实,故宫周边产品的销售在我看来也是文化的传递过程,这是很多初创企业在围绕历史文物深挖时忽略的一点,这一点上面故宫从来没有大肆宣传过销售,而是一再强调数据的增长。
文创产业供应链的完善是IP变现速度加快的核心。在这点上,估计很多创业者难以考虑的全面,其实让故宫这么大的一个机构卖点产品是很容易的,但增长速度的提升却是产业供应链上面的集合效应产生了。围绕周边产品的研发到销售,这整套的流程不会是在北京天然形成的,而是文创行业的集聚,分工协作。
在国企工作是什么感觉
我现在就是在一家国企工作,已经六年多了。我身边得了十几二十年的同事多的是。要问我在国企工作是什么感觉,我想我应该有发言权,虽然有的时候说得不是那么准确,但是总体上是这个样子。
由于国企工资水平低,单靠那点工资生活都是问题,更别提还房贷养孩子了。为了解决生活问题,几乎所有的同事都有兼职。大家为了留出更多的精力来搞兼职,基本上上班不会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去。领导也知道什么情况,可是他也没有办法改变这些不合理的机制。一般情况下部门领导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否则就手底下就没人了,上面的领导还说不会带团队。
国企的非生产任务占比较高,经常让你下载什么软件做题、看视频应付检查。员工对这些事很反感。还有就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
有的时候有什么工作任务,八个人中有二个领导、三个班长,三个一线员工。其中二个领导是指挥的,三个班长是给领导拍照和录视频的,为以后写文章做准备。真正干活的就是那一线员工。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事太多了。
官僚主义主要表现在,不深入基层生产车间和员工中去,下达的任务不切实际根本不考虑可操作性,往往是那帮坐办公室的人凭空想像的。比如节能降耗这个任务,在设备没有改进的情况下要求下面每年必须要大幅降低的能耗,其实根本做不到,下面的人只能在数据上做文章,说白了就是数据造假。
首先,国企也分很多种,如果可以,建议去垄断性较强的国企,而不是市场竞争激烈甚至行业下坡的国企,那种和私企差别不大。下面先说下误区
1.国企=铁饭碗。很多人觉得国企稳定、有安全感,实际不是,国企每年都会辞退人,一是发展不好辞退,近几年疫情影响,已经有不少国企大规模裁员;二是绩效考核连续两年最差,也会被辞退。
2.国企=高收入。整体来说,垄断性国企确实收入和福利很好(比如烟草、电力等),但很多市场经营一般的收入肯定也不会很高,而且这里的高收入仅指“关键少数”,领导的工资很可观,但基层基本就是养家糊口而已,被上层硬拉起来的平均工资。
下面再说下感受
1.关系复杂。国企里千万不要小看任何一位小员工,经常看到位新来的,想安排下工作,结果就是某某亲戚、背后有山、背景不要乱打听等等,所以有时看着人多,但干活的就几位。另外,还是要和领导搞好关系,关系到位,就算不会干问题也不大,会安排就行;部门内也会划很多小圈子,校友圈、同届圈等等,而且基本就是负责人一言堂,你的成长和你努力的程度有关但不绝对,还是看领导的既有印象。
2.压力较大。工作并不轻松,有很多重复性的、突发性的、事务性的工作,特别是你干的越好活儿越多,越不会的活儿越少。而且虚假繁荣、内卷很严重,部分人一到晚上就开始使劲儿干,加班给领导看,内卷内耗很常见。
3.手里得硬。现在普遍提拔年轻人,过了30多还没提拔都嫌年龄大,想走的高、走得快有三个途径,一是背景硬,上面有人一切好办;二是资源硬,人脉是个好东西;三是专业硬,这个属于凤毛菱角了,其实不会有特别突出的,而且就算很硬,上面两条没有也会走的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