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过的小说中最喜欢的五本是什么_历史上有没有重名的两个人,而且两个人还很厉害的

3天前 (03-18 08:10)阅读2回复0
王富贵
王富贵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5
  • 经验值45504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91009
  • 回复0
楼主

你看过的小说中最喜欢的五本是什么

看过的小说很多,但几本都是小时候看的了,由于年头久远,很多都忘记了,但有些印象还是很深的,因为人物,因为故事!

《射雕英雄传》应该算一本,看这本书主要还是受电视剧的影响,黄蓉,郭靖,穆念慈,杨康的感情故事应该是其中一条主线。当然了,金庸老爷子的主线我想应该是爱过情怀,但那时,我们小,主要还是看人物之间的热闹!后期才理解了郭靖之侠义,理解书名为射雕英雄的深意!

你看过的小说中最喜欢的五本是什么_历史上有没有重名的两个人,而且两个人还很厉害的

《玉娇龙》也算一本。那个时期,玉娇龙是在今古传奇杂志上连载的!作者聂云岚。当时因为这个小说,今古传奇在我们班级疯传!看过这个小说后,总感觉造化弄人,玉娇龙深爱罗小虎,可又碍于家庭因素,不得已嫁给了鲁翰林。后借故跳崖,得遇小虎。故事到这里本应很圆满,可谁知道,玉娇龙不愿意与罗小虎一起为盗(虽然是正义之盗),于是,又离开罗小虎,独自仗剑走天涯!

你看过的小说中最喜欢的五本是什么_历史上有没有重名的两个人,而且两个人还很厉害的

第三本,《三国演义》,这本书,我看了好几遍,每个寒暑假都看,因为对别的书不太感兴趣!也说不上为什么愿意看,可能是人物和故事片段太多,记不住,所以每次看都是新鲜吧!但有一个原因是一直的,那就是书中人物,各有千秋,各个都是枭雄,大才!很令人钦佩!

你看过的小说中最喜欢的五本是什么_历史上有没有重名的两个人,而且两个人还很厉害的

再有就是《福尔摩斯探案集》和古龙的《楚留香》、《陆小凤》了。这三本书,都属于推理探案型的,故事独立,结果往往出人意料,尤其古龙的两本,加上古龙特有的风格,让我几乎达到忘我的境地。若不是现在生活所迫,忙于工作和家庭,我还可以拿起古龙的书,不吃饭也要看下去!

其实好看的书,还有很多,只是年头久远忘记了。但我们应该承认,少年时期读过什么书籍,欣赏过什么样的书中人物,绝对会影响到我们个人今后性格的发展和人生观的!

看的书太多,太杂了,简单的五本书是远远不够的,但既然题主这么要求了,那我也就只能免为其难了。大致回略了一下,少年时最爱看的是《十万个为什么》,青年时最喜欢的是《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保尔.柯查金是立志青年,《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等不止看了一遍。永久的精典,永存的回忆!


历史上有没有重名的两个人,而且两个人还很厉害的

有!历史上有三个李纲,个个都是高风亮节,不怕死的名臣良将。(1)唐朝李纲,字文纪,河北景县人,唐朝开国第一任礼部尚书。(2)宋朝李纲,字伯纪,福建卲武人,北宋末年兵部侍郎。(3)明朝李纲,字延张,山东济南人,明朝御史,时人称“铁御史”。[害羞][害羞][害羞]

历史上重名的名人一麻袋,尤其是两汉、魏晋时期,你到大街上叫一声“王咸”、“刘章”、“陈参”,估计有一圈人扭头冲你“哎”。甚至一个家族内,儿子跟孙子,侄子跟女婿都同名,抓狂不?

下面举几对同名的历史名人,再告诉你一个古人多重名的原因。

  • 一对“韩信”同为开国功臣

刘邦帐下有两个韩信,二人不光名字相同,还有着相似的结局。后人为了区别二人,只好把“学习成绩”稍差的韩同学叫做“韩王信”。

我们熟知的韩信,即号称“兵仙”,将兵“多多益善”,最后被刘邦“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那位。他是三好生,大家耳熟能详,不多赘述。

另一位韩信是战国七雄之一韩国韩襄王的孙子,地地道道的贵族出身,远不是靠“漂母”救济的韩信所能比。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韩王信追随族兄弟韩成起兵。韩成战死后他与张良一起投靠了刘邦,因战功被册封为韩王,封地在荥阳。

后来刘邦觉得荥阳这地方太重要,于是将韩王信徙封代地。代地与匈奴接壤,面对匈奴的屡屡入侵,韩王信力不从心,只好私下跟匈奴人乞和。刘邦得到报信很生气:你这不是卖国求荣的汉奸嘛!

于是刘邦屡屡派使者把韩王信臭骂一通。韩王信心里害怕,老刘这家伙绝不是善茬,干脆趁他还没把刀架到自己脖子上,反了个球的。

后来刘邦派柴武挂帅,平定了韩王信之乱,并斩杀了他,韩王信也成为刘邦消灭的第一个异姓诸侯王。汉文帝时期的名将韩颓当就是韩王信的儿子,汉武帝身边的佞臣韩嫣,就是韩颓当的孙子。

  • 两个“刘秀”谁是真命天子

我们熟知光武帝刘秀,还知道当年他就是凭一句“刘秀为天子”的谶语,而起兵获得了天下。但你可能不知道,其实谶语中的“刘秀”,指的根本不是“此刘秀”,而是另有其人。

谶语中的“刘秀”是一个叫“刘歆”的人,此人为了避讳汉哀帝刘欣,把名字改成了刘秀。刘歆改名的时候(公元前8年),刘秀还没有出生(公元前6年)呢。

刘歆是刘邦的弟弟刘交的后人,他与父亲刘向,都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学术专家。刘歆还有一个好友叫王莽,因此他的命运也与王莽紧紧绑定。

王莽当了皇帝后,刘歆成了新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师公”。但新朝晚年,一对好兄弟反目。当时有个叫西门君惠的术士,不知道从哪儿搞了“赤伏符”,说“汉室当兴,刘秀为天子”。

其实那是他们想借助刘歆的影响力,来推翻王莽的政治把戏。当然,刘歆们的图谋没能得逞,一伙人全都被诛杀,刘歆也自杀身亡。

但后来这个谶言被刘秀“盗用”,移花接木戴到自己头上了,你说神奇不?

  • 连“王莽”居然都有两个

接着就说王莽,很多人不知道,历史上连“王莽”这么个怪癖的名字都能重了。

“篡汉”自立的王莽无需多言,大家都很熟悉。另一个王莽是汉武帝末年的官员,职位是卫尉,比皇帝王莽大了至少80岁。

卫尉是北军统领,负责皇宫宿卫,位列九卿。但这个王莽的事迹却不多,史书上也没有他的传记,所以不为外人知,他的“出名”全靠儿子王忽。

王忽时为侍中,内朝官,给汉武帝当决策参谋。公元前87年,汉武帝驾崩了,留下一道遗诏:令霍光、金日磾、上官桀辅政。可就在圣旨宣读后,王忽不干了:我一直在皇帝身边,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么一道圣旨,我怀疑这是一道伪诏。

王忽的话如同重磅炸弹,关于汉昭帝究竟是不是汉武帝钦定的接班人?霍光等人有没有矫诏?后世一直存在疑问,其中王忽的话就是证据之一。

大权在握的霍光大怒,把王莽召来一顿臭骂,吓得王莽回到家就杀了王忽。至于谁是穿越者,你说了算。

  • 两个“杜子夏”靠帽子区别

其实我们也不必为古人重名而担忧,因为大多数场合,人们出于尊敬,称对方的字号,而不是直呼其名,这就避免了重名的尴尬。

不过,称呼字号也麻烦,古人的字号相同也是屡见不鲜,比如汉成帝时期就有两个“杜子夏”,一个叫杜钦,一个叫杜邺,两个“杜子夏”一起站在朝堂,叫起来也很挠头。

怎么区分他们呢?当时的人分别给他俩取了外号,杜邺叫“大冠杜子夏”,杜钦叫“小冠杜子夏”。为什么这么叫呢?因为杜邺总喜欢戴一顶高大的帽子,杜钦则戴个“小帽”。

不过杜钦听到这个称呼气得想动手打人,没人敢当着他的面这么叫,因为这是个侮辱性的称呼。原来“小帽”并不是“冠”,而是指杜钦的“眼罩”,杜钦先天一只眼失明,只好戴个眼罩示人。

呃……看起来古人也不靠谱,竟然如此恶搞。

  • 令人抓狂的“陈咸”、“王兴”、“王商”、“刘章”们

除了上述几位名人,如果我们细扒,估计三天也说不完,太多了。再举几个例子:

西汉末年至少有两个陈咸,一个是丞相陈万年的儿子,跟淳于长、萧育、朱云等人混迹江湖。还有个陈咸专门跟王莽不对付,新朝建立后坚持“不仕王莽”,隐居山林终了一生。南宋时期还有个陈咸,是宋孝宗时的进士,官声相当的好。

汉元帝有个表叔叫王商,曾经官居丞相,后来被皇后王政君的哥哥王凤害死。王政君有个弟弟也叫王商,多年后他接替王凤当了大将军。其实同时期还有个王商,是另一支外戚子弟。这三支王氏外戚,一支是汉宣帝的母亲一族,一支是汉宣帝的皇后一族,还有一支就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一族。

王莽有个儿子叫王兴,他的孙女婿也叫王兴。你可能要问,古人不是“同姓不婚”吗?怎么孙女嫁给了同姓?其实古人是“同宗不婚”,同姓不同宗是可以结婚的,比如王莽的妻子也姓王。

刘邦的后代中重名的多如蚊蝇,一巴掌能拍死好几只。比如刘章,至少有四个:刘邦的庶子刘肥的次子朱虚侯刘章、光武帝刘秀的侄子齐王刘章、淮阳王刘章、常山王刘章。

其他的,如刘义、刘懿、刘宜、刘德、刘兴、刘康、刘恭等等,重复利用率都很高。

原本以为现代人水平低,起名字没创意,总在那几个字上打转转,没想到古人也一样。古人多重名的原因大致如下:

其一,时代特征使然

历史上重名最多的时期,主要集中在两汉和魏晋,这跟当时的社会风俗有关——崇尚单字名。人们为何有这么个奇怪的风俗呢?

因为自西汉起,儒学成为显学,儒生们发现一个规律,那些先贤如姬旦、孔丘、孟轲、荀匡、颜回、李耳等等,都是单字名,所以全社会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起单字名就是学习古圣先贤,再后来干脆认为,只有二流子才会起双字名。

比如王莽有个孙子叫王宗,后来因为谋反被杀。王莽深以为耻,把他的名字改成了“王会宗”,以示羞辱。

后来连匈奴人也跟着赶时髦,比如呼韩邪单于的儿子囊知牙斯(乌珠留单于),就改名为“智”。

其二,士族豪门化的结果

自从儒学获得“独尊”的地位后,西汉兴起“家学”,因此诞生了一批豪门士族集团,进而形成中国历史上的新的政治集团——士族阶级。

比如刘氏、王氏、颜氏、欧阳氏、韩氏、陈氏等等,掌握了特权的这些家族,子孙后代繁衍速度奇快,因而重名的概率也大大增加。

其三,常用字扎堆的结果

这一点古人跟今人一样,起名字也赶时髦,谁也不会给孩子起个阿猫阿狗的名字,于是就盯着那二十来个寓意美好的字眼上较劲。

这种现象直到南北朝后期,特别是隋唐,随着门阀士族集团的衰微,以及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文化的融合,双字名开始流行,读书也逐渐平民化,那个令人抓狂的重名时期才与我们告别。

0
回帖

你看过的小说中最喜欢的五本是什么_历史上有没有重名的两个人,而且两个人还很厉害的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