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二战的历史中,德国两次攻打法国,为什么一败一成_欧冠半决赛德国对法国比分
一战二战的历史中,德国两次攻打法国,为什么一败一成
从最后的结果上来看,德国打法国两次都没有成功。而不是一败一成。
一战,德国真正的敌人是英国,打法国是打给英国看的;
二战,德国打法国,是真打;法国及时止损,果断投降,不打了。
为什么说在一战时,德国打法国是打给英国看的呢?
首先,德国的崛起威胁到英国的霸权地位
法兰克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非常能打,公元48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时,他们顺势占领高卢地区,建立了以巴黎为首都的法兰克帝国;历史上,德国、法国、意大利都是法兰克王国的地盘。
公元843年,帝国分裂为三部分:西法兰克王国、中法兰克王国和东法兰克王国。这也就是现在的法国、意大利、德国的雏形。
公元987年,西法兰克王国变成“法兰西王国”;中法兰克王国夹在东、西法兰克中间,一直被东西两国打来打去,尤其西法兰克,抢走了他们很多领土。一直到公元1861年,中法兰克王国才成为意大利王国。
东法兰克王国疆域很大,公元962年,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所以他们一直以“神圣罗马帝国”自称。疆域包括现在德国的中西部、奥地利、瑞士等。
由于“神圣罗马帝国”威胁到“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出现的许多欧洲小王国的合法性,所以,在众多王国包围中的东法兰克王国一直是欧洲国家攻击、分裂的对象。
在欧洲各国的努力下,造成的结果就是:在名义上,他们是“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他们就是三百多个小国的联邦,有的小国就是一个村庄大小。这样分裂的局面让欧洲各国都很放心。
德国不统一时,欧洲最厉害的国家是法国和沙俄。法国在欧洲中心,向东欺负意大利、隔着海峡挠一下英国,还是比较威风的;沙俄专心致志地找出海口,他们与法国并不相邻。
英国也非常舒服,德国不在他们眼里,法国、俄国是欧洲两强,谁厉害一些,英国就帮助另一个收拾厉害的,这是英国的“离岸制衡”欧洲的策略。所以,英国一会儿“反法”、一会儿“反俄”,左右横跳,很爽。
公元1803年开始,拿破仑领导法国异军突起,一度打进柏林,有一统罗马帝国疆域的意思,这把英国和沙俄紧张得够呛。英国用走私的手段破坏拿破仑的“莱茵联盟”策略,刺激拿破仑在1812年6月远征沙俄,1813年大败而归。拿破仑和法国被英国压制。
到184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已近尾声,英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军事最强国,欧洲最早发展的工业国家也就英国、法国和沙俄。他们不断开拓海外殖民地,英国最强,殖民地最多,成为“日不落”国家。
德国因为是一盘散沙的状态,小国之间还有森严的贸易壁垒,所以他们不是很发达,很多事情要看英、法、俄的眼色。
到1871年,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努力下,普鲁士用“关税同盟”的手段成立了北德意志联盟,然后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国,这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第二”当然是“第二罗马帝国”的意思。
德国人有他们让人佩服的地方,统一后他们严谨、团结、努力、实干,再加上他们有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铁矿资源,有鲁尔地区的煤炭资源,很快德国就发展成为欧洲最大的工业国。不管是在经济总量上,还是工业发展势头上都远超英法。
这样的德国,怎么不让欧洲老牌霸主英国担心,他们怕德国夺取“霸主”宝座;而法国也在看着德国,他们还在想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想报普法战争之仇;实际上,他们是不能接受德国超过自己的现实的。
其次,德国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凶险了
在德国没有统一时,英国、法国、沙俄已经是工业化国家,他们占有的市场份额达到平衡。现在德国发展起来,市场必然要被德国割去一块,这些老牌国家想办法要对德国进行遏制。
尤其是法国,他们在德国统一之前就进行干预,1870年,法国的拿破仑三世御驾亲征,想一举干翻普鲁士,结果被普鲁士反杀,自己的“法兰西第二帝国”灭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
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趁着打败法国的荣耀,逼着法国割让了富饶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还跑到巴黎凡尔赛宫加冕称帝,德意志统一的仪式是在法国完成的,也象征着德国把法国按在地上崛起。想想看,法国人得多憋屈、多窝囊啊。
德国夹在法国和沙俄之间,他们清楚地知道,这两个国家不能同时得罪,现在既然把法国得罪了,那就要和沙俄搞好关系,否则两面都是强敌,可不是闹着玩的。
基于这种考虑,德国在1873年拉上奥匈帝国与俄国建立“三皇联盟”。但是沙俄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问题上一直有很深的矛盾,另外他们和德国也在东欧有利益分歧,所以这个联盟并不牢靠,很快就解体成“德奥同盟”。
法国打不过德国,但打意大利是绰绰有余的,他们从法兰克王国分裂时就不断侵蚀意大利,两国的仇怨很多;现在德国统一了,法国被干趴下了,意大利最高兴,他们在1882年加入“德奥同盟”,形成了德、奥、意的“三国同盟”。
德国搞得风生水起,还和奥匈帝国是联盟,沙俄受不了,他们退出了“三皇联盟”;法国面对德国和意大利的结盟,实实在在感到了威胁。于是两个有需要的国家抱在一起,签署了“军事、政治协定”,以对抗德、奥、意“三国同盟”的影响。
德国最不愿意看到的“两面强敌”的态势就这么形成了。但是各国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法国和英国也矛盾重重,所以德国并不担心。
相反,由于英国海军力量在欧洲太强,德国以强盛的国力大造军舰,法国还很高兴:英国有了一个强劲的对手。
拿破仑时代,法国强大的舰队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全部覆灭,对法国人的冲击不亚于“普法战争”;更何况,要不是英国一直的遏制,法国早就在欧洲做大。
第三,德国曾经极力避战,对英国各种讨好,但无济于事
德国统一以后,曾经多方巴结英国,他们知道:法国和俄国签订协约,自己处境堪忧。在欧洲,只有奥匈帝国是自己的朋友,力量也弱。
本着改变不利处境的设想,俾斯麦想办法在欧洲合纵连横;他为了让英国牵制沙俄,在1887年,推动英意、英奥分别签订了针对法国和俄国的《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和《第二次地中海协定》。
1887年6月,为了防止俄国和法国靠近,德俄签订了《再保险条约》;紧接着,德国又在1878年6月~7月邀请英国、法国、俄国、奥匈帝国等开会,把很多模糊的东西确定下来。最后,签订了一个《柏林条约》。
俾斯麦在《柏林条约》里面没有为德国争取什么,更多的是照顾英国利益、袒护奥匈帝国。但这个条约让沙俄与英国争夺利益的企图落空。
俾斯麦费尽心力,对英国采取一定的退让,为德国搞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联盟体系”。但英国最在乎的是欧洲不能出现绝对的强国;德国踩着法国崛起,已经打破了英国人以为的“欧洲均势”。
德国不断发展的工业是英国担心的,因为德国已经在欧洲超过了英国,不足的就是海外殖民地方面;而德国一再宣称要争取得到“阳光下的地盘”,这不就是要英国让出利益吗。
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继位,他在很多方面和俾斯麦有矛盾,特别是俾斯麦苦心经营的“联盟体系”,在威廉二世看来并不适合,他表面上非常强势,看起来非常好战。
1890年,俾斯麦辞职,德国进入疯狂建造“无畏舰”的时代。所谓“无畏舰”,是当时刚刚出现的最先进的主力战舰,它是英国最先建造的取消二级主炮、仅装备同一口径统一倍径主炮的高功率蒸汽轮机动力战舰。
英国是世界上最厉害的海上强国,看着德国海军这样发展,他们反应最为激烈:过不了几年,德国就会超过并取代我们。于是,英国和德国比着建造“无畏舰”,在海上展开了军备竞赛。
第四,法国并不想得罪德国,德国打法国是打给英国看的
威廉二世把俾斯麦搞的“联盟体系”搞坏以后,欧洲各国之间的关系一下子紧张起来。本来,法国对英国没有一点好感,因为英国在印度、加拿大等地都让法国吃了大亏。
所以,德国发展起来以后,法国还想和德国一起,在世界上挑战一下英国的霸权,毕竟法国和德国都是欧洲大陆的,几百年前还都是法兰克王国的,比英国亲多了。
比如英国通过鸦片战争,在大清朝得到大量利益,1898年12月,法国外长德尔卡塞就对来到巴黎的德国特使说:法国将会支持德国在全球、特别是在清朝的殖民雄心。
这就是法国牺牲清朝的利益,挑动德国和英国斗。结果,德皇威廉二世一点也不顾实际情况,为了非洲北部一个小小的摩洛哥问题,把法国推向英国。
摩洛哥在地中海进出大西洋的咽喉,又是法国传统势力范围,他们想得到德国的承认,没想到就这个事德国还提出苛刻条件:法国放弃对“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立场。
英国趁虚而入,他们承认法国的权利,换取了英国在埃及的特权和1904年4月签订的《英法协定》。法俄已经签约,英法又跑到一块,德国的形势一下子恶化得不行。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不但不想办法化解,反而跑到摩洛哥访问,发表了一个火上浇油的声明:任何人不得独占摩洛哥,德国可以动用武力保护自己在摩洛哥的利益。
见德皇这么说话,法国气愤得不行,他们马上派出军舰到摩洛哥,眼看着战争一触即发。法国这么做心里有底的,因为他们和俄国、英国都有条约。
本来比较好的形势被德皇威廉二世搞成这样,英国最高兴:他们和俄国、法国都不好,在德国皇帝的帮助下,把他们团结在一起;英国本来就想对付德国,现在德国主动找上法国。
对英国来说,还有比这个更好的欧洲形势吗?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太子斐迪南大公带着太子妃巡视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斐迪南大公夫妇双双殒命。一战爆发。
千载难逢削弱德国的好时机,英国岂能放过,他们和法国一起对德宣战;沙俄也在东线和德国开打。德国实在没有能力打到英国本土,他们只能打法国给英国看。
战争打到1918年,美国加入,德国国内战争资源也即将告罄。外强中干的德皇威廉二世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不得不于1918年11月10日宣布退位,离开德国跑到荷兰。
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一战结束。
二战时,德国的意图再明显不过,法国及时止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一战结束时,德国在战场上其实并不弱势,特别是沙俄灭亡,苏联退出一战,德国如果把东线兵力调到西线,法国和英国就麻烦了。
由于一战后的“凡尔赛条约”简直就是对德国的羞辱,加上德国前线士兵很多根本不认可投降,他们非常奇怪:我的战壕还在法国,怎么就败了?
对凡尔赛条约的态度,几乎所有德国人都反对;再加上德国人认为:普法战争后,德国并没有让主动挑起战争的法国失去尊严,为什么“凡尔赛条约”,各国要置德国于死地?
正是这种情绪,导致德国法西斯的出现,经过二十年努力,德国又在欧洲崛起。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谁挑起的还有争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确是德国挑起的。
法国经过一战,已经是一片焦土,工业和农业全部毁掉。一战结束,法国几乎想把德国毁掉才解恨,他们甚至要求把德皇威廉二世送到绞刑架上。
英国为了他的“大陆均衡”政策,不同意法国的意见,在很多地方给德国留下后路,他们不想法国在战后一家独大;美国因为自己的“十四点主张”没有得到回应,国会都没有批准“凡尔赛条约”。
这时的法国反应过来了,他们只是别人制衡欧洲的棋子。英国不希望德国控制欧洲,当然也不希望法国控制。所以,法国元帅福熙看到战后各国的态度,说:这不是和平,而是二十年休战。
二战开始后,法国不打了,他们干脆投降了事,一下子把英国推到前台。当然,法国也有抵抗力量,那就是戴高乐领导的“抵抗力量”打一点游击战。
不得不说,法国人还是比较聪明的:反正打起来再把国家毁一遍,最后也没办法把德国灭掉,不如不打。
1945年9月,二战结束,德国又输了。这一次由于更加错综复杂的原因,导致东西德的半个世纪的分裂。现在,德国被美国和英国教育得像个小绵羊一样。
所以,一战二战的历史中,德国两次攻打法国,实际都没有成功。
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和法国棋逢对手,单看两国综合国力,德国要强于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施里芬计划”是德国进攻法荷比卢等国的作战方案,计划就是利用快速机动的兵力迅速击败比利时,而后穿过比利时,直取巴黎,逼迫法国投降。这个计划成功的关键在于“英国不会立刻参战;比利时不做抵抗;法国不堪一击;俄国不会立即出兵”,最关键的是德军的行军速度一定要快,这对德军将领和军队是一场巨大的考验,使得德军上下都非常紧张。
这个计划是德国前参谋总长施里芬在战前制定的,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无法紧跟快速变换的欧洲局势。后来的毛奇参谋总长基于快速变化的形势,从西线抽调兵力驰援东线,事实不像施里芬计划的那样,英国为了比利时的中立立刻参战,比利时、法国则顽强抵抗;俄国则在没有全面动员的情况下抽调两个集团军进攻东普鲁士,让德国瞬间陷入两面作战的境地,本该用于西线进攻法国的一部分力量被东调,导致在马恩河兵力不足,加上战略失误,最终折戟马恩河,也就没能战胜法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做了充分的准备,不仅战略明确,兵力强大,而且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摆脱了两线作战的困境。加之英法绥靖政策盛行,对德国疏于战争防范,军心涣散;德国则由于在波兰大胜,士气高涨。德国战略为修改后的“黄色方案”,由之前的“施里芬计划翻版”改为了“曼施坦因计划”,由阿登森林地区给予盟军致命一击。战略明确、兵力强大、士气高涨、装备先进的德国对抗同等力量下的盟军,本该是殊死搏斗,难分胜负。但就是阿登森林一战,盟军被德军拦腰斩为两段,首尾不能相顾,导致兵败如山倒,要不是敦克尔克,盟军真的是一败涂地。
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区别就在于德国有没有两线作战,这是决定德国胜败关键的根本原因。
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