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部女性丛林战电影
以下是十部女性丛林战电影的推荐:
1.《斯巴达克斯》(Spartacus): 由凯克·道格拉斯和让·西蒙主演,故事发生在罗马时代,描绘了斯巴达克斯起义的战斗。
2.《木兰》(Mulan): 迪士尼动画电影,讲述了一个中国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她在丛林中经历了各种挑战。
3.《荒野生存》(Wild): 女主角雌心破尽地穿越美国太平洋北西边境的荒无人烟区。
4.《女子独行》(Tracks): 基于真实故事改编,描述了一名澳大利亚女子独自跋涉横穿沙漠的旅程。
5.《饥饿游戏》系列(The Hunger Games): 女主角凯特尼斯·伊夫迪恩在丛林竞技场中为生存而战的故事。
6.《神秘岛》(Nim's Island): 描述了一位女孩在遥远的丛林岛屿上与野生动物一起生活的冒险。
7.《丛林之书》(The Jungle Book): 这是一部迪士尼经典电影,描绘了一个人类男孩在丛林中与动物们相处的故事。
8.《圣诞狂想曲》(The Muppet Christmas Carol): 这是一部改编自狄更斯的《圣诞颂歌》的音乐电影,其中有一位女性角色在丛林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9.《舞动奇迹》(Step Up Revolution): 这是一部舞蹈电影,描绘了一群女性舞者在城市丛林中展示他们的才华。
10.《女儿的十二夜》(The Daughter of the Jungle): 这是一部巴西电影,关于一个女孩成长为战士的故事,她在丛林中与恶势力斗争。
这些电影向我们展示了不同女性在丛林中的勇敢和坚韧,让人们思考女性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和意志力。
巾帼不让须眉,替父从军的花木兰,为何在美国电影里只叫木兰
感谢邀问。影知先生认为原因有二。其一,“木兰”是名,而非姓,称呼“木兰”更加亲切;其二:木兰的姓氏等问题是一桩千古悬案,“木兰”称谓更加严谨和合理。下面,影知先生与大家仔细分享一下其中道理。
一、美国人称呼别人的习惯
曾经有家刊物针对美国称呼别人的习惯做过专项调查,结果发现85%的被调查者称呼对方时只用名字。不论男女、老少、职位、年龄,他们往往喜欢别人直呼自己的名字,并把这种行为视为亲切友好的表现。
美国人往往会在初次见面的时候,才会连名带姓的一起介绍,譬如一个女孩介绍自己说:“我叫玛丽•史密斯”。“玛丽”是名字,“史密斯”是姓氏。这个时候,对方往往会称呼她为“史密斯小姐”,但两人熟识后就会直呼对方的名字——“玛丽”。同时,大多数美国人不喜欢用先生、夫人或小姐这类称呼,他们认为这类称呼过于郑重。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女子被称呼的时候,很少被加上自己的姓氏。通常美国女子结婚后,都会随夫姓(美国法律规定,妇女结婚后要使用丈夫的姓,即使离婚,也应予保留,非经法律判决,不可恢复未婚时的姓)。只有在地位显赫,被表示尊重的情况下,才会加上姓氏。比如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嫁给克林顿后的全名是“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人们为表示尊重,往往称她为:“希拉里·克林顿”。
另外,美国人很少用正式的头衔来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一般只用于法官、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十等。“花将军”这类称呼也不是他们所喜欢的,这样的称谓过于正式。
因此,在美国电影中,“木兰”的称呼是在情理之中,也更加亲昵!更加合适!
二、木兰的历史争论和谜团
木兰,真的姓“花”吗?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影知先生通过一番查阅,发现争论颇多。
01、时代之争。
《木兰辞》在民间广为传唱,花木兰从此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可歌可泣的巾帼英雄。然而,《木兰辞》中却混杂了不同时代的烙印,比如“可汗大点兵”这一句暗示了这首诗是南北朝时期的北朝痕迹,而“策勋十二转”这一句则明显是唐朝才有的军功制度。随后出现南北说、西汉说、三国说、隋唐说等等。但现今学界认定《木兰辞》应该是南北朝时期的作品。
02、籍贯之争。
花木兰的故乡在哪里?有人说她是谯郡人,有人说她是宋州人,有人说她是黄州人,还有人说她是商丘人。后来,木兰祠被发现,却毁于战火,现幸存祠碑两通。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们聚集在商丘,一起分析了《木兰辞》内容和尚存的元碑记载。一致得出结论:花木兰的故乡在虞城。1993年,虞城县还举办了中国第一届木兰文化节。
03、姓氏之争。
木兰,为何姓花?只因明朝著名的才子徐渭(徐文长)写了一出“木兰从军”的戏。从此民间喜欢上木兰的全名——花木兰!然而,在明朝之前,木兰却不姓“花”。
最早,南朝时代的学者何承天认为木兰姓“木”,亦有称她复姓“木兰”而名字不可考;元代时期,有人认为木兰姓魏,而这说法也在清代官修的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中被认定:“木兰,魏氏女”。
木兰被冠以“花”姓,更多的是民间对这位奇女子的爱戴和美好祝愿。
最近,由美国华特迪士尼影片公司出品的真人版《花木兰》电影公布了首支预告片。影片以花木兰故事为创作背景,由刘亦菲、李连杰、甄子丹、巩俐等参演,吸引了大量影迷的关注。基于美国人对女子称呼的习惯和对木兰姓氏的历史考量,在电影中,“木兰”这样的称谓显得更加合情合理!
在此,影知先生也十分期待着这部真人版《花木兰》电影能够早日上映!能够让我们重温一代奇女子的美好故事。欢迎关注“影知先生”和批评指正!
题主真是个注意观察的人,要不是你提出这个问题,小编根本没有注意到“木兰”和“花木兰”在两国人民之间称呼的差异。现在想想确实,在我们国家,“花木兰”是一个更通用的叫法,“花木兰替父从军”“花木兰女扮男装”的故事家喻户晓。而因为迪斯尼的动画片《花木兰》,英文原名《MULAN(木兰)》,美国电影大多只叫“木兰”。
不过回过头想想“花木兰”故事的出处,我们上学时都曾经背过的《木兰辞》,小编竟然才发现,根本没有告诉我们“木兰”他们家姓什么,“花木兰”的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大家似乎都知道木兰是替父亲“花弧”从军的,那么她肯定也姓花,那么花弧这个名字是从什么时候流传下来的呢?
元代造《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碑上的文字至今仍清晰可辨。碑文后附有《木兰辞》全诗。碑文开头说:“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等一下,”本姓……魏!魏木兰?记载在石碑上流传千古的事情应该不会骗人吧?魏女英雄根本不姓花有没有?那么“花木兰”到底是什么?
最早,明代文学家徐渭将《木兰诗》改编为《雌木兰替父从军》,剧中自称“妾身姓花名木兰,祖上在西汉时,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亲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旧时也做一个有名的千夫长。”也就是说,最早告诉大家,木兰的父亲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莲,弟弟叫花雄,母亲是花袁氏的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徐文长。而这个说法之所以流传的比较广,又深入人心,完全是因为,它是以“剧”的形式上演,比石碑,比历史书有更广泛的受众,更易于被人流传。(D18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