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怎么样
一本院校,“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经、管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在科研方面也有着不俗的实力。
2017年7月13日,华中农业大学完成的“连续煅烧蛋壳粉生产设备的研制与应用”、“C级蛋光谱在线检出技术及装备”、“高速链式打蛋及蛋黄蛋清分离设备的研制与应用”、“禽蛋自动化称重分级生产线的研制”4个项目,在我国第一家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www.kjcgpj.cn)完成了科技成果评价。
该中心是于2015年6月经科技部等有关部门批准成立,是工信部认定的国家军民融合科技评估机构,也是我国唯一一家与公安部科技信息所联合开展全国公安系统及社会公共安全领域科技成果评价的专业机构。在河北、山东、河南、广东、云南、四川等多地成立了分公司。
我来说说我的母校华农:
为“农”而生
我们都喜欢称华中农业大学为“华农”,称自己为“农民”,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在我们的心里,华农肩负着振兴中华农业的使命,帮助数以亿计的农民脱贫致富,尽管志向高远,但华农藏在心里,以低调示人,所以称之为“华农”,这既简单又符合华农的味道。称自己是农民,不仅因为我们所学的专业与农业有关,还因为我们大都是出身农家,或是为农业奔走的有心人,同时在我们的专业学习中,我们确实也是个泥腿子,经常在试验田里与泥巴、植物打交道,这与农民相差无几。
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乐观开朗“向前看”的人,所以对于过往我从不去追忆,尽管如此,过去的事还是存在,它永远落在我成长的足迹上。正如每一个人都有过去一样,华农也不例外。1898年,清朝光绪年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湖北农务学堂,这是华农成长的起点,都说小孩要赢在起跑线上,华农的起跑线要归功于张之洞,说老实话,学高中历史时对张之洞并没什么好感,主要是因为他残暴地镇压了许多出身农家的义士,但因为华农我又感激起张之洞,华农因张之洞而生,成为了我国最早的近代农科大学之一,开创了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先河,同样因为有张之洞在政策、物力、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后来又扩建为湖北高等农务学堂。
如果说张之洞是华农人生中的贵人,那么新中国的成立则是华农的“春天”。1952年,以武汉大学农学院、湖北省农学院的整体和中山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广西大学、湖南农学院、江西农学院的部分系(科)组建成立华中农学院。当年招收本科生,次年招收首批研究生,这样看来,华农确实很牛。1985年,正式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
作为一所211重点大学,华农一心为农,在“农业”方面的学科形成了优势,特色明显。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6个学科名列同类学科前三位。其中,园艺学第1,畜牧学、兽医学第2,作物学、水产、农林经济管理第3,农业资源与环境第5,植物保护第7,生物学第8(排名率进入前10%),食品科学与工程第10(排名率进入前20%)。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五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国际同类学科领域前1%。
在学科的影响下,一大批优势专业建成,这也是吸引我和其他同学当年报考华农的原因。从官网了解,华农有57个本科专业,其中:农学为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拔尖创新型试点专业,植物保护专业我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复合应用型试点专业;动物医学专业、动物科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园林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入选教育部“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园艺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入选教育部“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水产养殖学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30多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学科、专业建设不赖,环境也营造得很好。走进华农,可以不脸红地说,这里就是动植物王国。在华农有个池塘叫锦鲤池,这里养着十几万条锦鲤,在池塘边踱步经常会看到成千上万条黄色锦鲤浮在水面上,形成水天一色、鱼翔蓝天的景观。华农还有一个知名博物馆,每天都会有不少游客前来游览,这个博物馆位于华农老图书馆的二楼和三楼,有昆虫、野生动物、家禽家畜、植物、土壤与地质等多个展厅。在知晓的市民口中,习惯称它为老名字“动物标本馆”。关于校园环境,套用我在校园征文比赛中的一段话来描述:华农承狮山文脉,享学苑书香。鸟瞰校园,草丰竹秀,古楠耸翠,移步换景,曲径通幽,既有旖旎自然的山水风光,又有醇厚的人文景观,置身其中,可以朝吟风雅颂,暮唱赋比兴;秋看鱼虫乐,春观草木情。如此美景,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农”中蜜语
说到农业,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农民,那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让人望而却步。毛主席曾说过,“劳动最光荣”。劳动过程中虽有苦水、汗水,但那种收获的喜悦只有劳动者心里最清楚,所以在华农人心里各藏着自己的蜜语。
在华农求学的两年里,感悟最深的是华农的牛人确实很多。有位教授把学术文章发表在了世界顶尖级杂志《nature》,这让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即,所以我们都称这位教授为大神,他就是殷平。他和他的科研团队共同完成了METTL3-METTL14蛋白复合体晶体结构的研究,揭示了遗传信息的奥秘,即RNA N6腺嘌呤甲基化修饰过程中的结构基础。学过生物的可能会有所理解,DNA上储存的遗传信息需要经过RNA有效的翻译表达,从而控制着生物体的性状表现,但是在这段遗传单位和表观单位的“信息沟通”路途中,RNA作为运输载体,存在着动态修饰变化,而运输载体的变化影响着最终的表现。为了搞清楚动态修饰变化的主谋,殷平团队展开了研究,最终取得了喜人成果,殷教授将之归功于整个团队,他说他很享受研究的过程,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夜以继日,多地辗转,最终成功了,为人类遗传领域添加了厚重的一笔,可以说是苦尽甘来,人生价值得以体现。
像殷教授这样的大咖在华农还有不少,比如获得何梁何利奖的金梅林教授、博士生导师,一个很有气质的奶奶,62岁了还活跃在科研上。金老是农业部兽用诊断制剂创制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动物病原分室主任,多年来从事人兽共患传染病流行病学、致病机制、新型疫苗与分子诊断制剂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多项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空白,比如她率先研制出禽(猪)流感快速检测试剂盒20余种,猪流感H1N1亚型灭活疫苗获新兽药注册证书,是我国迄今唯一一个用于猪的流感疫苗的第一完成人。曾有校报记者问金老,“是什么让您始终坚持在科研战线上?”金老微笑着,用一句很平常的话回道,“因为热爱所以乐此不疲。”
闲来无事,我喜欢在校园里瞎转悠,有一回冒失地“闯”进了张吉斌教授的实验室,真是吓死宝宝了,还好张教授对于不速之客不但不感冒,还在休息的间隙跟我聊他精心饲养的虫子。他所说的虫子其实是武汉的水虻,用农村的话就是趴在黄牛身上的大苍蝇,这种水虻是张教授在武汉郊区相识的,随后就被他带回了实验室驯养,经过一段时间的驯养,如今已有上万只,平时这些水虻就趴在虫笼里,肉眼看去黑压压的一片,还真是有点不舒服,但是这水虻在化解餐厨垃圾等方面的用处可大了,它们爱吃油腻腻的餐厨垃圾和臭烘烘的畜禽粪便,1斤水虻每天能消化掉2斤垃圾,而排泄出来的还是上好的有机肥,产下的幼虫还是高蛋白的动物饲料。目前,张教授驯养的水虻已经成功帮助国内的多家养殖企业解决了垃圾处理难题,同时智利一家大型农场还专门找到张教授洽谈合作事宜。聊到这些,张教授一脸幸福,“目前全世界只有三个品系的水虻养殖基地,我这个是最好的。”看来,华农人不简单,小虫子也可做大文章,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我算是学到了。
看看华农的这些大人物,走过的路比我们这些年轻人吃的盐还多,所以有了今天的成就。但张爱玲说得好,“出名要趁早。”所以趁着年轻还得多奋斗,比如由华农年轻师生组成的IGEM代表队凭借创新性理论“混合虚实细胞”,斩获全球大奖,即2015年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金奖,这是华农连续第三年获得金奖,并首次突破性地夺得最佳信息处理项目奖提名。混合虚实细胞是一种全新的系统,它由现实部分和虚拟部分这两部分组成。细胞是其现实部分,而计算机中的一段程序代码则是其虚拟部分。这个系统实现了现实与虚拟世界间信息的直接沟通,并为生物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按照该项目的设想,将来人类的身体可能会与电脑直接连接在一起,人们通过电脑能直接观测身体的每一项数据,对疾病也能在电脑上进行直接操控。这是对未来医疗界的一大创想。
如果说IGEM代表队是团队传奇,那么张振华称得上是学生个体的传奇。张振华是公认的创业达人,这哥们高三就有创业的冲动,并且通过创业赚取了第一桶金150万元,高考后,为了学习前沿的农业知识,张振华以超重点线50多分的成绩进入华农植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张之洞班”。大一时登上央视“创业英雄汇”的舞台,凭借紫花苜蓿项目获得100万元融资,但为了取得企业自主控制权,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他婉拒了这笔巨额融资,而且很有魄力地通过高息借贷获得创业资本,大二时在家乡种起了3700亩紫花苜蓿,纯利润达到了450万元。在同学们眼里,这哥们就是“传奇”,但他其貌不扬,如果不认识他的人在校园遇见他,谁会想到这个平头、略黑,谈话时不经意间总会露出憨厚笑容的男生会是一个创业老手。
以张振华为创业标杆,华农涌现出了一大批的创业生力军。我认识的农林经济管理学院胡勇,这兄弟在大二时在学校摆地摊卖瓜,起名“亲亲果园”,后来有了点资本在学校门口开了第一家店,由于不懂经营结果亏了,后来及时分析调整,通过大数据思维和互联网+的方式运营,光一天的流水就接近三万元,华农店获得成功后,他在江夏各个高校开设了分店,并走出校园把店开到了社区,目前拥有实体店22家,直营店扩张到了随州、黄石等城市,年销售额近3000万元。
总结华农学生的创业特点,有个共性的是出于农创于农,而且都很有魄力。“建宠物公墓”,这样的想法此前闻所未闻,但动物科学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徐雅婷的创业点子让我感到不可思议,这学姐卖掉父母留给她的房子,在新洲建了武汉市首座宠物公墓,一年来已接到近500单生意,生意做大后,现在又在青山区筹建另一处宠物公墓。无独有偶,应用生物技术专业的何三杰,放弃保研资格,义无返顾回到河南老家,承包了230亩地种玉米、辣椒、大豆,人民日报和央视都对他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护农爱农
在华农,除了学习专业知识,我还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就是帮扶山区的孩子。我很佩服徐本禹学长,尽管学长已经毕业了,但他的爱心接力一直在华农延续,他的奉献精神也时常触动着我,于是我加入了本禹志愿者队伍。2015年暑假,我们作为志愿者来到当时水、电、路“三不通”的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为民小学义务支教23天,每天下了课,我们都要跟着学生走1个多小时的山路去家访,天色晚了,打着手电筒伴着星光返回住处。第二天,走进教室,学生在山上采摘的野草莓已经放在了讲桌上。看到这一幕,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与温暖。离别当天,一位学生的母亲早早地来到学校,特地给我们送来了50个鸡蛋。23天,给自己带来了许多的感动,性格也发生了“180度”大转变,由原来的内向、害羞、不自信变得乐观、坚强、笑对生活。
社会责任就是接力爱心。入校的第一天,很开心的一件事是收到了一本书,书名叫《有一种青春叫奉献――本禹和“本禹们”的爱心接力》,这本书通过“禹的燃情岁月、本禹们的青春接力、共同的青春誓言”三个篇章介绍了本禹和本禹们支教志愿服务的点点滴滴,生动讲述了“本禹们”高扬理想,扎根基层,10多年接力投身志愿服务的青春故事:资助贫困学生、为保护母亲河绿色希望工程捐款、建起16所希望小学,组织300多名边远乡村教师来武汉培训……这些事迹充满温暖,件件震撼心灵。就连习总书记也为“本禹志愿服务队”亲笔回信,鼓励志愿者们发扬志愿精神,做出更大贡献。
社会责任就是把所学用之于民。开学之初,我亲眼所见五六位来自农村的新生在讲座上问计于学校教授,“教授,我的家乡青海为什么只有进口的水稻,难道不能自行生产么?”、“老师,为什么我们家的花椒树枝桠正如图片那样烂掉了?”……看到这一幕,原来来自五湖四海的我们,居然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改变家乡农业现状”来到了这里。作为校报记者,我曾跟随教授服务团走访了许多地方,一路走访一路感动。曾跟随张学振教授来到建始县,当时刚刚遭遇了洪水,张教授的任务就是帮助冷水鱼灾后恢复生产的技术示范和推广,听说这次养殖户损失严重,张教授心如刀绞,他查看养殖基地水质环境之后,挽起裤腿和养殖户一起下水清理污水泥沙、安装滤网,以应对和解决雨后水质浑浊影响鱼类摄食的问题。他还亲自陪同养殖户去抓中药,以此来增加灾后鱼苗的存活率。也曾跟随王沫教授来到建始县枸杞珍酒业公司,该公司的枸杞基地因为暴雨受损严重,在了解详情后,王教授对枸杞母本园进行了实地查看,并指导树枝修剪、清毒及整修田间道路、疏通排水沟,同时制定补苗计划,帮助培育种苗,争取夏果损失秋果补。
社会责任是什么?其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华农生活的这两年,我从老师和同学们的身上体会到了华农人护农爱农的真挚,并从这份真挚的诚意中感悟到了“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真谛!
高级农业经济师论文有哪些刊物
《南方农业》杂志是重庆市农业委员会主管、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大型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面向全国公开发行。月刊,每月15日发行,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3-890X,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50-1186/S。
《农村经济与科技》杂志创刊于1990年,是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优秀农业期刊。国内刊号:CN42-1374/S,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7103,邮发代号:38-206。是中国期刊方阵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农业高级职称核心级期刊 《江苏农业科学》、《四川农业大学学报》、《华中农业大学学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农业技术经济》等。
高级农业经济师论文适合发表在农业经济相关的学术期刊上,如《农业经济问题》、《中国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经济》等。
这些期刊在农业经济领域内影响力较大,发表论文可以提高自己的学术声望和经济学研究水平。
同时,在论文发表前需要仔细参照所选期刊的要求和标准,如字数限制、参考文献格式等方面,保证论文通过审稿并被正式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