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44年电影故事介绍
1944年...德国军队与苏联列宁格勒军队进行了一系列争夺纳尔瓦地峡的战斗。7月,苏联军队占领了900年来俄罗斯和西方世界的纳尔瓦。
纳尔瓦后面的坦能堡防线是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最后一道防线。一群20出头的爱沙尼亚青年志愿加入武装党卫军亲卫队第20师,开始在东线对抗苏联装甲部队,抵抗苏联的占领。
如何评价爱沙尼亚二战电影《1944》?
如何评价爱沙尼亚二战电影《1944》?俗话说“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2015年,爱沙尼亚导演埃尔莫·纽格南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推出了相关题材的电影《1944》。爱沙尼亚作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在二战期间几乎没有存在感。二战影视市场一直掌握在美国、英国、苏联/俄罗斯、德国和日本手中。因此,爱沙尼亚的二战电影是罕见而有价值的。这部“史诗杰作”耗资190万欧元,是爱沙尼亚历史上投资最多的电影,由爱沙尼亚国防部、电影协会、文化基金会和个人捐赠。这部电影反映了1944年苏军反击期间被德军阵营和苏军阵营包围的爱沙尼亚人自杀的历史。在激烈的战争场面背后,爱沙尼亚人深深的痛苦和痛苦的民族悲剧得到了体现。对于爱沙尼亚人来说,1944年是一个充满血与火的时代,是爱沙尼亚人心中永恒的烙印,是一道不可磨灭的伤疤。俗话说“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这部电影的故事发生在二战后期,苏联进行了反击,将德军从东欧边境赶回德国。爱沙尼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苏联军队和德国军队来回碾压,最终落入红军手中。在这场战争中,如标题所示,共有5.5万名爱沙尼亚人加入苏俄红军,7.2万人加入德军。爱沙尼亚人出生在同一片热土上,不得不开始一场不属于自己国家的战争,但他们为自己的主同室而战,这是非常荒谬和残忍的。
《1944》的叙述主要分为两部分,从德国阵营中的爱沙尼亚士兵卡尔·塔米克和苏联阵营中的爱沙尼亚士兵尤里·约吉的角度向观众展示了1944年在爱沙尼亚土地上爆发的血战。最后,他们都死在同胞的枪口下。
影片以苏联军队的猛烈火力准备开始,“坦能堡”防线战役在屏幕上拉开帷幕。正如字幕所示,防线只是以“坦能堡”命名的。真正的坦能堡,在当时的东普鲁士,现在是波兰,而不是电影中“坦能堡”防线所在的爱沙尼亚。
苏军军官无意中听到德军军官喊命令说爱沙尼亚语,发现对手和自己都是爱沙尼亚人,于是下令停火。当停止战斗的同胞不知所措地站在田野里尴尬地看着对方时,一个民族的悲剧在这个戏剧性的场景中蔓延开来。德国爱沙尼亚掷弹兵迅速撤离战场,苏联爱沙尼亚步兵也没有追击。爱沙尼亚观众坐在屏幕前,看到这一幕,心中的滋味,大概是我们永远无法体会到的。
在“坦能堡”防线战役中,德国爱沙尼亚掷弹兵手持德国StG447.92毫米突击步枪(左)和苏联PPSh-41“波波沙”7.62毫米冲锋枪(右)。
在“坦能堡”防线战役中,德国爱沙尼亚掷弹兵手持带有PU狙击镜的苏联SVT-407.62mm半自动步枪,在战壕里等待。
在“坦能堡”防线战役中,德国爱沙尼亚投弹兵使用德国Pak 38式50毫米反坦克炮轰击苏军坦克。
德国爱沙尼亚掷弹兵在“坦能堡”防线战役中的德国Pak 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阵地。事实上,这个Pak 36由苏联M1937式45mm反坦克炮扮演,也可以理解为德国爱沙尼亚掷弹兵使用M1937式45mm反坦克炮缴获苏联军队。
▲德国爱沙尼亚掷弹兵在“坦能堡”防线战役中使用的苏制M4182毫米迫击炮。
在战场上,士兵们相遇,一边穿着纳粹制服,拿着MP40冲锋枪;另一边是红军绑腿,开着T43坦克。同胞们互相残杀,不是为了伟大的理想,也不是为了希特勒或斯大林的最高荣誉,只是为了生存和自由。在战争中,权力的高层获得了利益,而作为炮灰的士兵则失去了生命和人性。虽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爱沙尼亚人可能只想过上平静的生活,但战争的洪流却让他们无法做出选择。
▲在“坦能堡”防线战役中,苏联T-34/85中型坦克引导步兵冲锋德国爱沙尼亚投弹兵的位置。
卡尔的大多数战友因为国家的仇恨而自愿参军。他们穿着德国党卫军的制服,和纳粹一起与苏俄作战。当他们的家被强大的铁蹄践踏时,他们与亲人的生死离别使他们在战场上非常勇敢。
▲苏联T-34/85型中型坦克和步兵被德国爱沙尼亚抛弹兵炮击。剧照左侧瘫痪的坦克残骸由报废的T-34/85型中型坦克改装而成。它的炮管比T-34/85型中型坦克短,看起来更像T-34/76型中型坦克。
▲德国党卫军第11“北欧”装甲弹射击师的机枪手使用MG427.92mm通用机枪猛烈射击苏联步兵。注意左臂法西斯鹰徽下的标志,象征丹麦国旗的徽章。
虽然卡尔和他的同志们参加了德国党卫队,但他们不是纳粹。拒绝向希特勒致敬,蔑视和嘲笑元首的照片,他们只是利用德国的力量与苏联作战。在撤退的路上,卡尔冒着飞机射击的危险,帮助了逃犯中的小女孩,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个国家的痛苦。
▲爱沙尼亚民兵携带M28“莫辛-纳甘”7.62毫米步枪,是芬兰模仿的苏联“莫辛-纳甘”步枪。另一名爱沙尼亚民兵手持苏联PPS-437.62毫米冲锋枪。
▲德国爱沙尼亚掷弹兵跳下卡车,躲避苏联伊尔-2攻击机的空袭。
在影片中,卡尔的团队遇到了一场与苏联红军的战斗。这支队伍也由爱沙尼亚人组成。卡尔死在同胞的枪口下。杀死卡尔的士兵是卡尔的村民尤里。穿着不同制服的双方在战场上举枪相对,似曾相识的脸也无法阻止对方子弹出膛。这时,尤里的脸上充满了遗憾。当他盯着卡尔的尸体时,他在卡尔的口袋里发现了一封信,然后拿起一封信藏在他的外套里。
▲尤里杀了卡尔,看到了那封信
随着卡尔的死亡,导演巧妙地将视角转移到了由爱沙尼亚人组成的苏联军队。尤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卡尔发信。尤里告诉卡尔的妹妹艾诺,他在埋葬卡尔时发现了这封信,尤里从来没有勇气说出谁杀了卡尔的真相。
1944年11月,苏联和德国在瑟尔韦半岛的战斗即将结束。尤里的部队在一次行动中发现了几个被德国强迫参军的孩子。他们惊慌失措地喊道:“不要开枪。我们是爱沙尼亚人。“然而,苏联政委命令枪杀这些“投靠敌人的苏维埃公民”。尤里拒绝执行命令。政委举起枪,忍不住杀死了抗命的尤里,但政委也落在了尤里愤怒的战友的枪口下。
影片结尾,战友们把尤里写的信交给了艾诺,尤里想告诉她所有的真相。影片中的两位主角,两次死亡,两封信,导演从两个角度重现了1944年爱沙尼亚人被迫自杀。
今天的爱沙尼亚,就像波罗东岸盛开的矢车菊花,在深厚的土壤下,默默地流淌着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一部好的战争电影就是这样,没有史诗般的战争场景,没有好莱坞般的英雄,但真正点燃了历史上摇曳的火焰,让世界记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这样一些普通人的经历就足够了。
爱沙尼亚人被流放
二战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爱沙尼亚痛苦的结束。由于战争期间与德国军方的合作,苏联军方对爱沙尼亚进行了恶毒的报复,不仅进行了大规模的搜查和处决,还强行将部分爱沙尼亚领土划归俄罗斯。在孤立的情况下,爱沙尼亚抵抗组织“森林兄弟”的游击队与苏军展开了周旋,有组织的战斗持续到1948年。1949年5月,苏联开始将爱沙尼亚人流放到苦寒的西伯利亚,并将俄罗斯人迁往爱沙尼亚,以改变其民族构成。1952年,爱沙尼亚的爱沙尼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48%。相比之下,11年前,爱沙尼亚的爱沙尼亚人占总人口的90%。1978年,爱沙尼亚最后一名坚持战斗的游击队被捕,抗苏斗争彻底结束。
1991年8月19日,风雨飘摇的苏联爆发了“八一九”政变。8月20日,爱沙尼亚宣布独立。9月6日,苏联正式承认爱沙尼亚的独立性。1994年,俄罗斯撤出了所有驻爱沙尼亚的俄军。然而,痛苦的历史教训使爱沙尼亚对苏联和俄罗斯产生了深深的不信任。2004年,爱沙尼亚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欧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爱沙尼亚作为一个与俄罗斯接壤的国家,站在北约东扩的前沿,使两国关系更加复杂。
以上是铁军迷的观点,欢迎关注铁杆军迷,欢迎深入讨论和评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通知我,我将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