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是人”还是“斯人”,有啥意思?

4周前 (11-19 13:33)阅读2回复0
西柚
西柚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7
  • 经验值7600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5201
  • 回复0
楼主

前段时间,@采臣老墨客 在知乎上发了一个帖子,题目起得十分耸动,叫《出大事了,我们时空的时间线似乎被人动了》,他的证据是什么?

是他发现,《孟子·告子下》中的“故天将降大人于是人也”那句话,明明以前背的是“斯人”,四周人也都是如许认为的,但他查了能找到的所有课本,发现上面写的都是“是人”,所以他觉得必然有问题。

他提出了三个推论,第一个可能性是我们的记忆被修改了,我们都记忆了错误的信息,并且那个错误跨度到达全国,时间长达几十年,人数到达几亿人。那种可能性很小。

第二个可能性是现实被修改了,所有的素材都被改了一个字。那听上去也不太靠谱,因为谁有那么大的能量,能够把所有我们看到的内容都修改了?

所以最初他就得出了第三个结论,就是我们的时空线被扰动了。有什么工具回到了过去,然后产生了某种蝴蝶效应,对因果时间线产生了影响,进而对客不雅现实产生了影响。

那个概念脑洞很大,仿佛发现了一个惊天的奥秘,那事实上是如许吗?

我先说我的结论,然后阐明。我的结论是,良多人学确实实是“是人”,而不是“斯人”。今天我们就从传布学的视角阐明一下,为什么我们的记忆和实正的文本之间会呈现误差?

讲述 | 刘海龙

来源 | 看抱负App《传布学100讲》

01.

“斯人”比“是人”更熟悉,

传言传布的同化现象

起首,我们要看到那个事务背后的现象,其实就是古文在传播的过程中呈现的十分常见的错误。因为古代没有我们今天那么权势巨子的原则版本,也没有那种群众印刷,是靠着誊写、靠着口传,所以会招致良多文本在传布的过程中,经常会呈现统一个表达,可能有差别的文字的情状。

展开全文

那在古代很常见,我们还有专门的校勘学,就是把古代的文本都列在一路,会发现统一句话可能在差别版本里的表达是纷歧样的,各人就去探究最准确的应该是哪个,专门构成了一门学问。

所以那并非什么了不得的差错,但是各人可能就会较实,为什么记忆和现实的文本差别,觉得很猜疑。(后来也有人找到了一些教材,发现有的教材确实写的是“斯人”。)

为什么会如许?起首,传布学里经常会讲到传言的传布,即当我听了他人说的一句话,我再传给别的一小我,别的一小我再传给第三小我......那么一路传下去的时候,经常会发现信息会发作改变。

那种改变在传言传布里,是一个十分早的话题。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Albert Bandura)在研究传言的过程中,提出了三种形式,简化、锐化和同化。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

简化,就是一起头那句话很长,然后在传布的过程中会越来越短。锐化,就是当它变得越来越短的时候,有一些信息就被凸起出来了。同化,就是在传布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对文字、一些概念停止改编,根据我们本身的语言习惯从头调整。

在“斯人”和“是人”传布的过程中,就呈现了同化现象。本来写的是“是人”,但“是人”那个表达在今天用的越来越少了,因为“是”那个字在古代有“那”的意思,但今天根本不再那么用了,就只是一个系动词。而“斯人”我们今天还在用,“斯”仍是代表“那个”的意思,好比“微斯人,吾谁与归”等等。

因为我们用的比力多,所以在记忆的过程中,会把不常用的“是人”转化成我们更容易承受的“斯人”,那可能就是我们为什么记忆会发作错误的原因。

那品种型的错误十分多,好比,各人很熟悉的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xia)”,如今也改成“石径斜(xie)”了。

“白云生处有人家”事实是出生的“生”,仍是深浅的“深”?“白云生处”是产生白云的处所,“白云深处”是白云很浓的很远的处所,当然各人如今公认的应该是“生”,但“深”在意思上也不差。因为“生处”在现代汉语里面用的少,所以我们在背的时候,就很容易把它酿成一个我们容易理解的概念,就更容易背成“深”。

还好比,元好问有一首词,叫做“问世间情为何物,曲教存亡相许”。金庸的《神雕侠侣》里,李莫愁就老唱那个歌,但歌词是“曲教人存亡相许”,所以良多人背的时候,就会加上一个“人”字,那是影视做品影响了我们的记忆。

那些我们经常呈现的错误,可能都是因为同化现象。

02.

语言同化中的失实现象

我们其实能够从传布学的角度再进一步地谈一谈那个问题。关于同化,美国50年代的时候做过一个“里维尔研究”,就是研究传言在传布的过程中,信息会发作什么样的改变。

研究者们编了一个告白词,然后挑选了一个小镇,选了17%的住户做为样本,去拜见他们并给了每户一磅免费的咖啡,表白本身是咖啡公司的,要尝试新的告白语,请住户们看看是不是朗朗上口,容易时髦,然后给他们看一个印着研究者们编的六字告白语的卡片,让他们说一遍并记住。

三天后,研究者们再次来到小镇,带一些咖啡去拜见小镇里的每一个住户,请他们尽量去传布告白语,并许诺,等告白语传播开,本身会再次回来,到时候所有可以准确说出告白语的人,都能够得到一磅免费咖啡。包罗首批看到了卡片的住户,也一样。

三天之后,研究者们来回访,良多小镇的居民都晓得他们要来,并且也都晓得了告白语。告白语是“Gold Shield Coffee Good as Gold”(金盾咖啡,量优如金),有点拗口,有良多类似的字。

住户们在承受的过程中间,呈现了适才提到的几个现象,第一是吃字,好比把“gold shield coffee”记成了“gold coffee”;第二种是凸起,有的人把“ good as gold”中的“good”忘记了。

最重要的是第三种,就是同化。研究者们把同化分红了三类,第一类是,许多受访者会在告白语上加上一个或两个词,使它更契合本身的语言习惯或者是英语白话的表达体例,好比“Gold shield coffee is as good as gold”“Gold shield coffee is just as good as gold”,那被称为语言性的同化。

在尝试中,经常会发现语言性的同化,在许多情状下,那种失实现象是发作在讯息传布过程的前两级之中,但是跟着告白语在后面变得越来越短,就是前文提到的简化,那种现象发作的频次就会急剧下降,因为短到必然的水平之后,就没有办法再加进那种多余的词了。

同化中的第二类现象比前一种更重要,叫做概念性同化,即尝试对象会用他们四周文化中的一些不雅念,去替代告白语中的概念,或者是把它们组合在一路。好比有受访者说,那条告白语是“The coffee that is good to the last drop”,那是其时别的一个品牌的咖啡告白语。

最初还有一类失实现象被称之为叫做合理性的信源同化。那种失实严酷意义上来讲,信息其实没有改动,但是受访者把获得信息的来源弄错了,有几小我认为,他们不是从邻人那里听来的,而是从告白里听到那个信息的,还有人认识是从咖啡馆上看来的。

在是“斯人”仍是“是人”的争论里,其实就发作了如许的改变。因为我们更熟悉“斯人”,所以我们就会用那个表达,去同化我们更不熟悉的、已经不再利用的“是人”的概念。

03.

“艾滋针”传言的本土化现象

那个传言的现象其其实中国也有人做过研究,周一成传授在他的一个研究里面,讲过一个案例,是“艾滋针”那个传言在中国是怎么被同化的。

所谓的“艾滋针”最早是1988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互联网上呈现的传言,说有小我去看片子时,被椅子上的针扎了,旁边还有一个字条,说“你已经传染了艾滋病”。

还有一些说法是,针头还呈现在德律风和汽水销售机的找零的吐币口,我们拿找零硬币的时候,就可能被扎。网上的传言里面还说到,达拉斯差人局转发给华盛顿所有地域的所有政府,让各人进步警觉。

艾滋病最早是在美国被报导,并且在美国也是比力早发作的,所以1988年的事务不断到了1999年才传播出了中国的“艾滋针”的传言,那现实上是有一个传布途径的。

其时中国呈现了河南有一些人卖血,招致了艾滋病传布的情状,所以在1999年就呈现了一个中国的“艾滋针”传言,说是西瓜被打针了艾滋病人的血。那招致了良多西瓜滞销,各人都不敢买西瓜了。

在2001年湖北又呈现了传言,说河南有西瓜被打针了艾滋病人的血液。统一年,天津也呈现了“艾滋针”的传言,说在天津的商场超市路边,有人拿着有艾滋病人血液的针扎路人,还说警方接到了46小我报案,抓获了4人,显得很实。

到2002年、2007年,广州、深圳、上海都呈现了传言,并且后来传言还呈现了一个变体,是说有一个消费牙签的人传染了艾滋病,所以就把他的血就滴到了牙签上。到了2011年,在新疆一些处所,还呈现了烧烤签子被艾滋病人的血污染的传言。

我们能够发现,在美国,传言的场景是片子院、主动销售机,但是到了中国就酿成了西瓜、牙签、烧烤。

统一个传言,到了中国之后,我们就会对它停止革新,把它酿成了我们可以承受的工具,那个就是传言的本土化的过程,也就是我们说的传言的同化过程,那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传言中的现象。

04.

所有的记忆都是集体的

我们适才从传言中的信息同化的角度来阐了然为什么我们认为背的是“斯人”,但现实上是“是人”。还有一个角度,涉及到记忆的问题。

良多人会觉得,明明我们各人都记得是“斯人”,不成能说所有人都记错了。那里面其实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记忆到底是怎么构成的?

我们一般会认为,记忆就是过去客不雅发作的工作,我记住了,后来把它反映出来。 但根据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的说法,所有的记忆都是集体的,也就是说私家的记忆是很难存在的。若是一个事儿就你一小我看见,就你一小我履历,那个事是很难被记住的。

创始集体记忆理论的莫里斯·哈布瓦赫

最极端、最典型的就是你做的梦,若是你不把它写出来,或者不讲给他人听,你会发现那个梦很快就会被忘掉。

往往被记住的,是那些我们在传布的集体的记忆。也许你记得的就是“是人”,但是记忆可能只要你晓得,他人不晓得,所以在传布的过程中,渐渐的记忆就会比力模糊。当那个帖子呈现的时候,那种传布其实会重构你本来的记忆。

所谓的重构,经常会有一个现象,就是往事重现。你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或者你在履历一个场景的时候,会突然有一种恍惚感,觉得那个事过去履历过,那就叫做往事重现。

那个现象良多人觉得它很奥秘。其实也不奥秘,那就是我们用如今的感知,用如今的履历,去替代了我们认为的过去的记忆。那是往事重现的一种阐明。

也就是说,我们的记忆常常是当下建构的,并非客不雅的,仿佛有一个文件在文件夹里,能够随时把它拿出来。因为人在思虑问题的时候经常会比力偷懒,会找那些我们最容易看到的信息。

所以实要问你,昔时背的是“斯人”仍是“是人”,说实话,已经埋在我们的记忆深处了,但是那个时候突然有一堆网上的信息都在说是“斯人”,那你脑子里,“斯人”的记忆就是最浮在面上、最新颖的。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我们的大脑是出格偷懒的,所以“斯人”很快就被挪用了。

良多时候,我们在答复问题的过程中,谜底其实都现编的,并非我们实的到记忆库里面去翻找的。同时,思维定势,以及我们对问题的一些认知形式,还有刻板印象,城市重构我们的记忆。所以,记忆有的时候其实长短常不成靠的。

好比《阳光绚烂的日子》那部片子,里面就讲到了那个问题,夏雨扮演的配角,是把过去的记忆完全突破了,根据本身的意愿,重构了过去。其实实在的事务和记忆是有区此外。

《少年派的奇异漂流》,配角所记忆的在海上漂流的过程,和现实发作的事务,也有很大的区别。

我们总觉得记忆是客不雅的,但其实我们常常会根据当下的情境,去建构了一个其实不存在的记忆,或者对过去的记忆停止革新。

当网上突然呈现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那个说法的时候,你临时构成了一个你认为的昔时的记忆,但其实,那个认知是你受帖子的影响成立起来的,我们是被那个帖子改写了记忆。

有一些人背错了,他们来表示了各人,认为那个错的就是准确的谜底,才招致呈现了“仿佛时空线被扰动了”,那个出格奥秘的阐明。

通过那件事,我们能够领会一下传布学里的传言传布的同化现象,领会一下集体记忆或者我们小我记忆的建构情状,那是我们能从中获得的一点点启迪。至于其他的,各人也没必要在意。

*本文内容整理自看抱负音频节目《生活在前言中:传布学100讲》番外,内容有大量删减编纂,完好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移步至看抱负App内收听。

收听刘海龙主讲《传布学100讲》

配图:《暧暧内含光》《记忆碎片》《搜刮》

题图:《编纂部的故事》

音频编纂:栗子

微信内容编纂:Purple

贸易协做或投稿:xingyj@vistopia.com.cn

0
回帖

讨论“是人”还是“斯人”,有啥意思?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