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明遗址的数量相对较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社会制度以及经济条件等因素限制了对历史遗迹的发掘和研究。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们更加注重物质财富的追求,对于文化遗产的关注度有所降低。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考古事业也在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古代文明遗址被发现和研究,为了解人类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1、从1921年安特生主导的河南池仰韶遗址发掘开始,中国首次开展具有科学意义的考古学,参考维基百科全书:1914年,应中国北洋政府之邀,安特生担任农村商务部矿政顾问,主要负责寻找铁矿石和煤矿,1918年秋,安特生在河南省绵池县仰韶村发现了一批古生物化石,1921年5月,安特生、中国地质学家袁复礼等人再次来到仰韶村,确认这里有大规模的新石器时代人类遗迹,经过政府许可,10月27日至12月1日,考古学家们对遗址进行了系统发掘,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石制工具等,这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最早发现的文物,1923年,安特生发表《中国古代文化》(英文:An Early Chinese Culture),“仰韶文化”的概念首次提出。
2、李济于1926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进行考古发掘,这标志着中国学者主持的第一次考古实践的开始,李济此次前往山西的目的在于探寻山西南部的姚舜禹和夏代遗迹传说,并借此探讨考古领域,最终确定并建立中华文明的古代历史,他偶然间与袁复礼一同调查时,在西阴村发现了大量陶器分布区域,进一步推动了对西阴村遗址的研究工作。
3、国家考古机构的诞生和活动从那时起便成为了一个重要里程碑,1928年成立之后不久,国民党政府批准成立中国国家考古研究院,这一机构不仅是中华民国最高学术研究和指导机构,同时也是首个由官方注册的专业考古机构,1928年3月底,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筹备委员会制定了历史语言研究所设立的章程,正式将历史语言研究所组建成了第一组历史学、第二组语言学、第三组考古学三组,1928年,史语所派遣董作宾前往河南安阳考察殷墟遗址,并在其主持下进行了一次正规的殷墟考古发掘,由于当时并没有“考古学”的概念,因此我们可以说前朝时期的考古较少。
以往的历史时期缺乏考古学,因为在"考古学"这一概念尚未诞生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对文物的发现并不能被认为是真正的考古,应该明确的是,考古和盗墓有着严格的区分,二者不能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