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运气逆天的捡漏王?
要说捡漏王,舍清朝孝庄文皇后其谁?
现在的电视剧形象中,孝庄文皇后是美貌与智慧并存、辅佐三代帝王成就大业的兴国太后,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那真实的情况呢?孝庄文皇后实乃坐享江山躺收成果,好孙子康熙太争气,白送奶奶一个“兴国太后”,可谓天选之女、活体锦鲤。
请看孝庄文皇后的锦鲤之路。
一、出身高贵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部落莽古斯贝勒之孙女。科尔沁部由于和建州女真接壤,两族风俗习惯什么都比较亲近。建州女真崛起后,努尔哈赤为了对付明朝,于是通过联姻等方式极力拉拢蒙古诸部,科尔沁部尤其是后金极力拉拢的盟友。努尔哈赤不仅自己迎娶了科尔沁部明安贝勒之女,他的四子皇太极娶了科尔沁莽古斯之女(即孝端文皇后哲哲),之后又相继娶了同样是来自科尔沁部的、哲哲的两个亲侄女布木布泰(孝庄文皇后)和海兰珠(敏惠恭和元妃)。
皇太极称帝后,他后宫中地位最高的五个后妃分别为中宫清宁宫皇后哲哲(蒙古科尔沁部)、东宫关雎宫宸妃海兰珠(蒙古科尔沁部)、西宫麟趾宫贵妃娜木钟(蒙古阿霸亥部)、次东宫衍庆宫淑妃巴特玛·璪(蒙古阿霸亥部)、次西宫永福宫庄妃布木布泰(蒙古科尔沁部)。科尔沁后妃在清朝政权中的强势由此可见一般。
二、拦路虎自动让路:哲哲皇后无子、海兰珠母子双亡、地位更高的阿霸亥部贵妃为林丹汗遗孀,无法参与皇权角逐
这五个地位高贵的后宫中,皇太极最为宠爱的是东宫宸妃海兰珠。崇德二年,海兰珠生下皇八子,皇太极大喜过望,为此大赦天下举国同庆,这是后金-满清政权第一例因后妃生育皇子而大赦天下的庆典。而庄妃于次年生下皇九子福临时,却默默无闻。由于中宫皇后哲哲没有生出儿子,如无意外,海兰珠的皇八子肯定是皇太极中意的继承人。
然而天不与福,这个孩子很快夭折。宠冠后宫的海兰珠之后疾病缠身再没生育,崇德六年去世。海兰珠病重时,皇太极正在攻打明朝,听到爱妃生病,他连跑五天五夜从松山锦州决战的战场上赶回探望海兰珠,可惜没有见到最后一面,海兰珠便香消玉殒,年仅三十三。皇太极悲痛欲绝当即昏迷倒地。
爱妃死后,皇太极精神一蹶不振,在崇德八年时突然死亡。由于皇太极生前没有指定继承人,因此满洲统治阶级内部围绕皇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当时有资格争夺皇位的是皇太极长子豪格和皇太极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两人都有强大的军功、背后都有强势的军队和政治势力支持,一时僵持不下。当时满人已受汉文化思想影响,继承人由推举式逐渐转型成父死子继式,因此皇太极亲领的两黄旗要求立皇子,当时满清即将入关,狡猾的多尔衮也知道自己无法无法撇开皇太极帝系自立,因此退了一步,同意立皇子。拥护皇太极的势力确实是声称立皇子,没有说一定要立豪格,因此豪格由于自己的优柔寡断被踢出局,多尔衮拥立了年仅九岁的庄妃之子福临为新帝,是为顺治,自己则为摄政王。
这里要说明的是,皇太极从来没有和庄妃商量过国家大事,所谓庄妃劝降洪承畴都是后世为了抹黑清朝皇室编的野史段子。看穿洪承畴没有死志的是范文程,而亲自劝降的是皇太极本人。
三、躺收多尔衮执政成果
客观说,虽然孝庄母子被摄政王多尔衮常年压制,但多尔衮为了清政权可谓兢兢业业打江山、把恶人全做了,孝庄母子躺收成果。
多尔衮为了降低后宫母后对前朝政治的影响力,连太后封号都没有给哲哲和庄妃上,直到顺治亲政后,在顺治八年,庄妃才被儿子尊为皇太后。由于这个事情比较尴尬,所以《清实录》里避讳掉了,但其他比较冷僻的清史资料和朝鲜史料里都记载了此事。而且孝庄和顺治母子被多尔衮强迫分离,顺治曾经感叹,他小时候几个月才能见到生母一面。从这个角度来说,多尔衮对庄妃母子确实挺冷酷的,所以庄妃也就谈不上去庇护和培养顺治了。由于顺治母子长期分离沟通极少,这也导致了后来顺治和孝庄在思想上的强烈差异和互不理解。
而多尔衮摄政期间的政绩,可以说他是把清朝从地方政权转型成全国政权的奠基人。多尔衮入山海关后,迅速定鼎北京,接着消灭了明末各路农民起义军、消灭大部分明朝残余势力,而且重用汉官创建了清朝各项制度,为清朝政权长远的统治奠定了基础。而且多尔衮也为了清朝后世统治者把绝大部分恶事都做了,比如清朝政权为了从心理上打垮中原汉人,不惜冒着汉人的强烈反抗推行了剃发易服政策,改变了汉民族几千年来的服制文化。为了满足满清贵族对财富的攫取,多尔衮实行了圈地法、逃人律等。这些恶政满足了满清统治者的贪婪欲望,却让无数老百姓失去土地变为满洲奴婢,不知造成了多少家破人亡的惨剧,这个角度来说,多尔衮可以说是恶贯满盈,但从满清统治者的角度来说,无异于维护和满足了他们的利益,统治阶级更为团结。需要说明的是,多尔衮打江山过程中,从没有向帝母庄妃讨过任何建议意见,庄妃纯属坐收战果。
多尔衮有皇帝实权却无皇帝名分,这对他来说内心非常纠结,在这种矛盾心情下,顺治七年年底,多尔衮意外坠马死亡。顺治八年,在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给他上了他生前没有得到的皇帝名分,但不久后,大权在握的顺治皇帝开始了对多尔衮的清算,多尔衮被追夺一切封典,毁墓掘尸,直到清朝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才为他平反,并重新追封其为睿亲王。
四、孝庄和顺治母子政治理念对立,孝庄任由满洲亲贵全盘否定顺治
顺治皇帝亲政后,庄妃翻身为皇太后,顺治在感情上很亲近她,但母子两人政治理念完全不合。顺治皇帝敏锐地看到了汉文化的先进之处,而且也认识到了自己作为中原大国君主,不应该再拘泥于一个小集团的利益,因此他对汉文化非常倾慕,并加强了汉化过程。而孝庄代表的则是满蒙亲贵的旧势力利益,孝庄自己带头,她不学汉语、不说汉话,而且对汉语深恶痛绝,并禁止别人也学。这母子俩的交锋体现在后宫上。孝庄为了家族利益,先后选了六个科尔沁蒙古贵女给顺治为后妃,但顺治不喜欢她们,顺治短暂一生生育了十四个孩子,没有一个孩子的母亲是科尔沁贵女。相反,顺治最宠爱的后妃是温驯乖巧的董鄂氏。董鄂氏在蒙古贵女盘踞的后宫活得小心翼翼,三年多后就去世了。顺治为她疯狂地举办了一个隆重葬礼,结果半年后他得天花也迅速死了。
他死后,孝庄带头和满洲亲贵清算儿子,她默认满洲亲贵以顺治自己的名义下了罪己诏,对顺治的一生几乎进行了全盘否定,顽固维护满洲弊政。
五、太皇太后当得唯唯诺诺,靠天选之子康熙翻盘
顺治死后,孝庄和诸亲贵选定继承人,最后选择了顺治第三子玄烨,这就是后来的清圣祖康熙,他对清朝的巩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虽然康熙也不免俗地给自己造了一些帝王神话,但根据传教士的记载,康熙当初被选上也不是因为什么神迹光环,而是他出过天花,少了夭折风险。
康熙少主登极,出现了后宫太皇太后和辅臣一起把控国政的局面。但原本是四个相互牵制的辅臣之间发生了激烈内斗,最后变成鳌拜一家独大专擅国政,这显然和孝庄太皇太后的失职有关。她作为皇帝祖母,是皇室和小皇帝的代言人,完全无力监督和制衡辅臣们的权势与野心。康熙皇帝虽然后来把祖母吹捧得天花乱坠,但藩国李朝遣清使节记载下来的当时社会舆论对孝庄太皇太后的看法显然更接近历史真实:“皇帝年仅八岁, 有四辅政, 担当国事, 裁决庶务, 入白太后, 则别无可否, 惟唯诺而已。”由李朝显宗实录可以得知,孝庄太皇太后对国政完全没有自己主见,权术也不够精明,基本丧失了自己作为皇室代言人特有身份应该发挥的对权力平衡的牵制功能,最终导致鳌拜专权。当然,运气来了谁也挡不住,孝庄是天选之女,她有个天选之子的孙子,康熙年少早慧,最终除掉鳌拜亲自掌权。他从小没被父亲顺治正眼看过、母亲佟氏又早逝,因此康熙对亲情非常眷恋,他极其孝顺祖母孝庄,经常给祖母唱赞歌。正是他本人出色又极力吹捧祖母,所以孝庄摇身一变成了辅佐清初三代皇帝成就帝业的兴国太后了!这真是正如某明朝文人读史感言,贤者也得有后人力捧。子孙享盛名,则父祖之美益张;子孙不肖,则先代茂德无闻。
综其一生,孝庄天选之女的光环确实强大,她靠着硬朗的身体熬死了她所有的对头、拦路虎和上司。皇太极中宫哲哲没有儿子、真爱海兰珠母子双亡,皇太极长子豪格魄力不够、多尔衮缺乏名分无法自立为帝、哲哲先逝、多尔衮意外坠马死,顺治早逝,熬到最后她就成为了所谓的胜利者熬出头了。她的儿子阴差阳错当了皇帝,躺收江山,阴差阳错选的孙子玄烨又是个天选之子。
但是清初初年那些政治斗争并非出于孝庄文皇后利用自身聪明才智主动狙击推动,相反,她更多是被错综复杂的时势卷裹意外推到了太皇太后这个位置,又靠好孙子出息意外捡了个“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兴国太后”称号,其实她最大的成功就是身体硬朗活得好,熬死了所有对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