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报 · 此刻夜读
睡前夕读,一篇美文,带你进入阅读的记忆世界。
访书记
《哈佛中国史》为什么从秦汉而非从上古写起?“以茶代酒”是谁最早创造的?《天工开物》在明清时代的销售情状若何?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始于《易经》,末于《红楼梦》?西蒙·沙玛心中英国汗青上最令人沉迷的是哪一天?人们为什么要就某种灾难的处境开打趣?……
以上种种问题,出自腾讯专栏做家崔莹编著的《访书记》。她以书之名,采访了88位写做者,从中挑选出51位,搜集成访谈集。那些写做者,以学者和做者居多,如马萨诸塞大学汗青系传授裴士锋、汉学家卜正民、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畅销书《岛上书店》做者加布瑞埃拉•泽文等,也包罗有从法官到殡葬师,从时拆模特到漫画家的多样身份。访谈的内容涵盖汉学、汗青、文学、经济、社会等各个范畴。透过访谈,我们能够领会差别范畴的动态,深切探究各个领军人物的思惟。好比,异域的汉学家若何理解中国,汗青家如何梳理汗青背后的脉络,文学做家若何构想出一部小说,非虚构写做者如何创做出客不雅又叫好的著做,社会学家若何阐释现代性,漫画、童书做者如何对待那个世界,等等。
展开全文
《访书记》
崔莹 编著
壹卷YeBook·四川人民出书社
贝剑铭 | 是谁最早创造了“以茶代酒”
“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六合。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懊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那是唐代名僧皎然的一首茶诗。它被收进了比来出书的一本有趣的书——《茶在中国:一部宗教与文化史》(Tea in China: A Religious and Cultural History)。那也是第一本从宗教文化角度研究中国茶叶史的英文书。做者是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宗教系主任、释教和道教研究学者贝剑铭(James Benn)。
贝剑铭著《茶在中国:一部宗教与文化史》
茶次要与中国的释教有关
崔莹:是什么促使你写了如许一本出格的书?
贝剑铭:我对研究与宗教有关的渐变文化现象感兴趣,中国的茶刚好是如许一个案例。
许多中国文人雅士研究过茶,日本也有良多相关文献,但很少有人将它们整合在一路,很少有人研究中国的茶文化若何因释教而流行,陆羽的《茶经》和释教有什么关系,唐诗和释教、茶文化又有什么关系……我的书就将那些诗歌、逸事、宗教文献连系,讲一个新的故事。
贝剑茗
崔莹:你在书中指出,茶是一种宗教、文化商品。对此应该若何理解?
贝剑铭:茶不只是日常消费品,也被付与社会文化含义。它被认为是精神上“超凡脱俗”的象征,具有文化和宗教的特征。因而,我不是从经济、农业角度研究茶,而是从宗教和文化的角度研究茶。
崔莹:公元前6至5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了释教。后来,释教从西域传入中国。释教与茶文化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贝剑铭:在中国,茶文化在公元8世纪起头流行。能够必定的是,茶文化是跟着释教在中国的开展而开展起来的。我在书中明白指出,释教传到中国前,茶只在中国很小的范畴内畅通,供少数人消费。恰是在释教的带动下,茶成为中国最次要的饮品。
唐 阎立本 《萧翼赚兰亭图》
崔莹:在印度,释教与茶似乎没有那么密切的联系关系。
贝剑铭:释教在印度降生时,印度当地还没有茶。佛经中没有提到过茶。曲到18世纪晚期,英国人才将中国茶带入印度,少量茶籽由中国传至印度种植。
茶次要是和中国的释教产生关系,和印度释教没有关系。
唐代僧侣推广了茶
崔莹:你在书中指出,释教僧侣在人们从饮酒到吃茶品茗的改变过程中起了关键性的感化。那是如何的一个过程?
贝剑铭:释教制止饮酒,但释教传入中国时,酒文化在中国流行:宗教仪式用酒,文人聚会喝酒……释教很难融入那个推崇酒文化的社会。僧侣们想改动如许的场面,然后发现能够以茶代酒,于是起头有意识地种茶、造茶,并向人们介绍茶。
茶自己的特量也促进了它的普及。唐代有良多超甜的生果,而茶有点苦涩,刚好能够平衡甜腻。此外,茶含咖啡因,能够提神醒脑,那让它尤其遭到诗人的喜欢,起头被普遍传布。
南宋 刘松年 《撵茶图》部分
崔莹:详细来说,唐代僧侣是若何推广茶的?
贝剑铭:在唐代,僧侣起首将茶介绍给文人骚人。那和释教的关系网有关:唐代皇帝、贵族和身居要职的文人大都信佛,常向寺院捐赠。僧侣和文人私交好的话,也会一路品茗。
其时僧侣和文人容易走近,原因之一是有配合话题。唐朝的科举内容不像明朝那样以儒家思惟为主,良多文人领会释教思惟,也愿意和僧侣交换。他们会一路操练书法,吟诗品茗,也会相互交换礼品,好比茶。
僧侣在茶具的开展上也起了重要感化,宜兴的陶造茶具就是明代僧侣创造的。在唐代和宋代,人们品茗次要是喝研磨煎煮后的茶粉,用的是盏和碗,而明代间接用滚水冲沏茶叶,盏和碗不再适用。做为茶的积极推广者,能够揣测,僧侣们随后也改革了茶具。
崔莹:佛寺便宜茶叶有什么优势?
贝剑铭:茶合适种在山上,而中国的佛寺和道不雅往往在山里,四周一般有小溪或小河,便于灌溉。种茶劳动量不大,次要需要人工采茶,而寺院聚集了良多居士、信徒,能够处置那些体力活。茶的造做也不需要太多投入,一个很小的工做坊就够了。
那些寺院凡是会应文人骚人之需,种一些稀有的茶卖个高价,或者用茶换取高贵的礼品。
元 赵孟頫《斗茶图》部分
崔莹:但如今很难在佛寺找到茶做坊的遗迹,为什么?
贝剑铭:我也没有看到任何和佛寺有关的茶做坊遗迹,可能因为它们是树林里的小板屋,而不是坚实的石头建筑,容易消逝。19世纪之后,茶的种植和商业情状改变很大,那也影响了寺院和茶的关系。
陆羽将书斗胆起名《茶经》
崔莹: 你说唐代和明代是茶文化的顶峰,在那背后有什么社会原因?
贝剑铭:唐代经济敏捷开展,社会和文化都产生了巨变:生齿从长江以北向以南迁移,茶的主产区——江南生齿骤增。种茶业敏捷开展,农夫起头在不合适种庄稼的田里种茶。人工运河让运输更便当,驿递轨制愈加完美……政府还发布了一系列茶政茶法,促进茶叶商业。能够说,贸易化、城市化、纸币的降生、长途运输的开展,都成为茶在中国得以推广的前提。
公元760年-780年,中国人品茗的习惯从南方蔓延到整个中国,人们对茶的热爱几乎到达狂热,品茗成为唐代时髦。茶文化随之流行,呈现了大量和茶有关的唐诗,陆羽的《茶经》也是那一期间的做品。
到了明代,品茶日益成为文人雅士档次和身份的象征。明代文人大都是科举测验的佼佼者,他们通过书画鉴赏和品茶,表示本身才调,突显本身的精致生活。
崔莹:说到《茶经》,被称为“茶圣”的陆羽对中国茶文化有什么奉献?
贝剑铭:陆羽的《茶经》几乎涉及关于茶的所有常识:茶的汗青、功用、品种,若何鉴赏……那是一本十分完好切确的指南,能够让你从对茶一无所知到收成颇丰。做者文笔很好,用明晰了然的文字将对茶的热情胜利传达进来。他给书起名《茶经》,那是很斗胆的一件事,但人们马上就承受了。
陆羽本人也有释教布景。他小时候被僧侣收养,并和其时的名僧有来往。虽然在《茶经》中,他的宗教崇奉其实不明显,但事实就是如斯。
明 陈洪绶 《品茶图》
崔莹:唐诗也影响了人们对茶的立场?
贝剑铭:能够将茶和酒做个比照。到唐朝,酒文化已经源远流长,根深蒂固,良多诗歌歌颂饮酒、醒酒的乐趣。但其时茶仍然是比力新的饮品,需要有人去发掘茶的文化价值。
唐代是诗歌的黄金时代,文人经常以诗赠答酬和。诗人喜好新挑战,围绕“茶”那个新主题停止各类创做。唐诗和茶连系,自觉构成“文化工程”,推广了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遭到全球化商业冲击
崔莹:和释教比拟,道教对茶的影响有何差别?
贝剑铭:更大的区别是,佛寺具有更强的影响力,规模更大,成员更多,更擅长组织劳动力,他们也把种茶当生意来运营。道不雅种茶的才能相对较弱,规模相对较小。
崔莹:荣西禅师是日本茶道的“茶祖”,他的《吃茶摄生记》是日本第一本茶书专著。他来中国粹习禅道,并将茶带到日本培育提拔。日本文化对茶的认知和中国的有何差别?
明 文徵明 《惠山茶会图》(部分)
贝剑铭:在《吃茶摄生记》中,荣西禅师次要推崇茶对人体安康的感化。他写那本书时,日本瘟疫流行,人们迫切需要特效药。他认为日本饮食中贫乏如许的重要成分,把茶带到了日本。
荣西禅师也提到茶的宗教意义,但他次要把茶当药来推广。日本的茶文化中至今仍有中国宋代茶文化的影子:用小刷子搅拌冲泡的茶粉,曲到生出大量泡沫,然后把它们别离倾入碗中。如许喝十分苦。
在日本,人们很重视庇护茶文化,并将其视为日本文化的精华。日本有良多茶道巨匠演出茶道仪式,茶的品鉴文化仍然流行。
崔莹: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在后来有什么变迁?
贝剑铭:中国的茶文化深受全球茶叶商业的影响,尤其是到清朝,因为经济全球化,茶的市场需求猛增,产量随之增大。一旦茶叶成为全球畅通的商品大量出口,中国茶叶的种植和商业形式就变了,茶文化、茶道思惟也就大受冲击了。
新媒体编纂:李凌俊
图片来源:材料图
每天准时与我们碰见的小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