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是我最喜欢的宋代诗人。他擅长词作,风格豪放奔放,善于表现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他的作品《青云谱》、《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名篇至今仍被人们传颂。在文学史上,他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朝诗人辛弃疾、苏东坡、柳永和李清照四人中,我喜欢哪个呢?
“宋朝诗人辛弃疾、苏东坡、柳永和李清照四人中,你喜欢哪个呢?”
这些人都应该被称为“宋代词人”更为贴切。
这四位词人“苏辛”是宋代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则是婉约派代表,说实在的,真的都很喜欢,豪放派相对于婉约派,我更喜欢豪放派,豪放派当中,我还是首选辛弃疾。
虽然苏东坡笔力纵横,穷极变幻,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是后代仰之须见的诗词大家。
辛词充分表现了作者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东坡词风便是由他带到南方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真正将词从花间樽前拉回现实生活中的,是辛弃疾,辛词中有着广泛的社会内容,有山河破碎、南北分裂的现实,奋发昂扬的爱国热情,有壮志难酬的无限愤慨,也有对主降苟安、昏暗朝政的无情批判,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词人,除了辛词具有的“豪放”词风之外,最主要的是他的凛然的民族气节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一、忠贞不渝——对国家民族热爱的炽热情怀
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爱词人,有人说,辛弃疾的词相比于其他文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词不是用笔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也有人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这话一点都不假!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能清晰地看到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置身于笔墨中无时无刻给人带来的凛然正气和磅礴气势,而他以爱国情怀为生命理念的精神也不禁让人深深的佩服和敬仰!
比如他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他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生子当如孙仲谋”,意寓深刻,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的《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回忆年轻时与金兵作战的年代,爱国热情依旧溢于言表。
二、壮志难酬——对报国无门的满腔愤慨
辛弃疾把他的理想、他的抱负、他的愤慨全部写在词中来发泄。
抒发豪情,他写“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回忆年少,他写“少年横朔,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 他激愤难平,“说剑论诗余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他自负难消,“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他失望难掩,“功名妙手,壮也不如人,今老矣,尚何堪”。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抒发了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之沉痛追怀,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之深情萦念,其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上事,则包举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意念。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等词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的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破陈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等词中,则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对抗金战斗的回忆,抒发了报国无门的唏嘘叹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三、刚正不阿——对黑暗朝政的批判和讽喻
南宋政权是我国历史上对外实行屈辱妥协的典型,盘根错节的主降势力,昏庸无能的官僚,始终左右朝政,推行屈膝投降的政策。
赵构的一首词可见统治者不思收复故土的心态:“ 扁舟小缆荻花风,四合青山暮霭中,明细火,倚孤松,但愿尊中酒不空”,一种优哉游哉的盛平世界。
辛弃疾二十三岁即起兵抗金,南归以后亦所至多有建树,但壮志难酬,其对南宋朝廷偏隅江南的不满和批判常常隐喻在他的诗词中。
《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借李广功高反黜的不平遭遇,抒发作者遭谗被废的悲愤心情,辛弃疾在题语说“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可见他当时的情绪是不可抑制的。
在《贺新郎》(陈同甫自东阳来过年)、《摸鱼儿》(淳熙已亥)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安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
作为豪放派词人的辛弃疾,可能是山河破碎的缘故吧,他的词作内容迥然不同于其他此人,他把爱国精神,壮志难酬的愤慨和对朝政的不满,或直抒胸臆,或借古喻今,或以忆融情,把自己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一个响当当的爱国硬汉子的形象油然眼前,现在看来,也是我们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