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39分钟前阅读2回复0
花花
花花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3
  • 经验值49404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98808
  • 回复0
楼主

簪花by似融结局

《簪花》by似融的结局是悲剧(be)。在这个小说中,男主角最终不幸去世,女主角因此伤心欲绝,最后选择隐居山林,度过余生。这样的结局让人深感惋惜和悲伤,体现了悲剧的深刻内涵。不过,这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无法预料的命运和人生的无常,使读者对生命和爱情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中国人需要懂得欣赏中国画吗

“被人理解是幸运的,但不被理解未必不幸。”

中国画趣味高远,脱胎孕育于哲学与诗,如此出身高贵的奢侈之物怎么可能人人都能欣赏?国内外学者都倾向于这样的定义:文明包含技术、技巧和物质本身:文化则是人的价值观以及信仰、道德、理想、艺术等因素。中国画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以诗文浸染的绘画艺术,体现的是几千年的智慧积累,它的价值不必论证,但是欣赏它不仅需要文化更需要智慧。中国画重传神,故必删除琐碎而特写其主题,这样深刻的内涵岂是人人都能懂得和欣赏的?把“懂得欣赏”中国画作为中国人的标配,岂不是强人所难。以我的观点:只要爱国即可,只要认同我们的传统文化即可。

簪花by似融结局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汉朝人认为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称为中国,将中国的绘画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小学五年级我开始学习国画写意,当时只觉得三笔五笔就可以画出主题比素描作品要省事多了。尽管我的画技并不能算好,但是我对国画写意的魅力还是感知一二的。我曾在一本杂志中看到过关于写意作品与油画作品对比,画的是江南水乡的同一景致。不可否认油画重客观,体现出了形而上的美;但是国画更重神韵,寥寥数笔就有无穷的画境产生,更妙的是这画境中总能透出些不可言说的韵味。想来我这样的写意菜鸟若是临摹这幅画,耗时也不会超过一小时,顷刻间将现实景致呈现于水墨之间,这种心灵与世界的对话,若没有几千年的智慧沉淀是无法实现的。

簪花by似融结局

数千年的沧桑巨变发展到今天,国画艺术魅力依然光彩照人,使人觉得常画常新,常见常新,其根本原因就是有妙不可言的“中国味”。而要真正读懂“中国味”需要文化底蕴作为基础,国籍或血统是无先天优势的。对于艺术的鉴赏必须源于对历史的真实敬畏,对文化的深刻认知。

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一定要懂得如何欣赏中国画。

唯有爱中国,才是所有中国人必须要做到的事情。象顽冥不化的台独、港独分子,是枉为中国人的。显然,懂得如何欣赏中国画,还不能与爱中国这件事相提并论。

过去有360行之说,现代社会生活有成千上万种行业职业。懂得如何欣赏中国画,只是中国人满足精神需求众多技艺中的一种,在现实中确实也做不到,让所有中国人都懂得如何欣赏中国画的技艺。

我们必须要在中国画创作上继往开来,不断发展。

这首先是因为,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样式之一。在史前,在印刷业没有充分发展起来之前,绘画是人类历史文化最重要的传承手段之一。

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真迹已凐灭,此为宋人摹本)

簪花by似融结局



此幅画历史蕴含丰富,开创了中国美术史上绘画和文学相结合的早期范例。

其次是因为,中国画艺术特色集中表现了中国人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特色。

中国画并不追求所画事物像不像原事物,而在于通过笔墨"写"画和平面视觉处理的绘画艺术,揭示、欣赏从事物身上反映出来的审美性韵味。

齐白石的《虾》

中国画所追求的这种处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韵味,正是中国人表达思想感情所特有的含蓄、中庸、温润、和谐方式的真实写照。

正因为中国画是表达中国人性情的最佳载体,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脉,我们必须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方方面面的教育方式,来鼓励、扶持中国画的创作。

我们更需要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懂得如何欣赏中国画。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深化,中国画成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人性情、中国文化特征的最佳窗口。

不断地努力扩大懂得如何欣赏中国画的队伍,不仅能够提升全民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自强,也就有了吸纳融合西方有益文化的文化资本,以及抵御西方有害文化入侵的强大的文化免疫力。

首先说: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一定要会懂得欣赏中国字画。

历经古代先贤的揣摩探索,形成鲜明的中华特色,到现在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几千年的风雨历程,历史从未停止。尤其是现在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重新崛起,中华文化的优秀表现形式—-“中国画”不但是国人要懂得欣赏,还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全世界的人都能接受和喜爱!

现在的世界已经多元化,文化艺术已经是世界文明最重视的构成。最近几年由于西方国家的文化影响,中国书画式微。作为新一代的中国人,势必要为中华崛起而努力💪!

先从学会欣赏中国画开始吧![祈祷]


  这个问题是见仁见智的,中国人必须要懂得,或者不必懂得欣赏中国画似乎都是个人意愿问题。但,我想说,如果中国人不懂得欣赏中国画,那他起码对许多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传统审美是无法理解并传承的。

  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不懂欣赏中国画的人,对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的理解必定不透彻。

  中国画的内涵也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中就包涵了大量的儒家、道家文化的精髓。

  简单举几个例子:

  中国画写意画以水墨为主色,画面通常有适度的留白,这就是符合我国“阴阳交感”的理论,只有画面“阴阳”达到平衡,才会有让人感觉舒适的美感。

  另外,传统中国画里还常以“三”为单位,就是说在画具体事物时,是三个为一组的。

  例如国画里的“点苔”很多时候就是“攒三点”、“攒三聚五点”。

  而画竹叶也多数形成“个”字或“介”字。这些其实都是暗合了“三生万物”的道家思想。

其次,不懂欣赏中国画无法理解中国传统的美学内涵。

  中国写意画里讲究的是神似。

  记得齐白石老先生说过:作画妙在似与不似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也就是说,中国画在乎的是画的神韵。

  神韵这东西就真的很玄乎了,非常考究人的欣赏水平,不经历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是很难体会的。

  一副画,画得再好,差那么一丝神韵,也是不成功的。一幅画,不论画得多么简单,就是那一丝神韵,就美得无以复加。

  许多外国人不懂中国审美的神韵,把中国元素生搬硬套,反而是画虎不成反类犬,贻笑大方。

再次,作为中国人连中国画都不懂欣赏,还指望他能懂得欣赏西洋画吗?

  要想懂得欣赏任何一种艺术,都要有其文化底蕴做基础的。对它背后的文化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你看的只是“热闹”,而不是“门道”。

  作为中国人,有一定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根基,要理解中国画的文化内涵与神韵,还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如果连中国画都欣赏不好,就期望自己能懂得去欣赏国外其他的艺术形式,我看也是痴心妄想了。

中国人的审美开始西化!哦,不对,而是已经西化了上百年。“西风东渐”的趋势日渐明显,以后在可预见的将来还会越来越强烈?这个问题值得国人应深思!

就这个问题,来探讨这七点:

一、中国画,简称“国画”,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之一

中国画的个性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就是数千年来所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个性。

被称为"文人画"的绘画作品充分体现了这种民族的文化个性。

二、在唐代.王维的水墨画风,几乎影响着中唐以后的山水画发展的历史。苏轼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赞语,奠定了王维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

三、自“文人画”出现以来,中国画艺术被赋予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换而言之中国画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内在灵魂”,且中国画发展历程,无法脱离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支持。

四、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也称国画或水墨画。它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宣纸和绢帛为载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

五、中国画它植根于华夏浓厚的文化沃土之中,跨跃不同时空,历经萌芽、发展、成熟、创新、再发展的诸多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它与西方的油画形成了两座并峙的艺术高峰。

所以作为中国人,需要懂得欣赏中国画,因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在灵魂!

六、受长期以来传统文化批判、文化氛围不足及经济利益冲击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促使传统文化始终处于缺失状态,对当代中国画教育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得不到越来越多从业人员的关注及重视。

七、当代中国画教育中传统文化缺失确实让人痛心。


中国画是中国美术的代表,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象征。

我觉得,作为一名中国人,如果不懂得欣赏中国画,确实说不过去。以我之见,不懂得欣赏中国画,会带来以下后果。

其一,不懂中国画,就不会对中国文化、历史有更深入的理解。

中国画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距今已有2000多年,除过绘画技法与笔墨趣味不断丰富和完善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吸收历朝历代的风俗观念和审美情怀,最终发展成一个承接文化观念的载体,从不同朝代的绘画里,完全可以透视到一个朝代的精神趣味,审美趣味和文化趣味。

比如,唐代国画,李思训《江帆楼阁图》,韩干《牧马图》,周昉《簪花仕女图》等作品,看起来构图大气,设色浓艳,线条圆润流畅,给人看起来有一种富丽堂皇,雍容大度的感觉,这是唐代绘画特有的,是整个唐代精神趣味的象征,这些精神趣味是通过绘画的具体造型展现出来,比起阅读唐代文字作品,更要直观,印象更深。如果能看懂唐代绘画,了解唐代文化、历史,就会更容易,也更深入。

其二,不懂中国画,会变成美盲。

中国画是在中华民族审美观念下产生的美术形式,代表了中国式的审美情结,比如,在构图时,讲究前后呼应,讲究整体与局部的统一,设色追求浓淡相宜,用笔用墨讲究虚实相生,说到底,这些都是在中国哲学理念下诞生的审美情怀,是一种追求和谐自然,平和中正,含蓄凝练的审美,是中国画独有的,在西方油画里就根本没有这些,因此,不了解这些,不懂得中国画,很有可能变成对中国美术和审美情结一窍不通的美盲。

其三,不懂中国画,思维和思想有可能会被外来文化所同化。

当今许多人欣赏任何绘画时,首先会以主观感觉去判断画得像不像,造型和色彩真实不真实。这种审美方式只适合欣赏西方写实油画或古典油画。如果用这种方式来欣赏中国画,显然是张冠李戴,从侧面也说明,审美思维已经被外来文化所同化了。

实际上,并不是西方的月亮更比中国月亮圆。中国画善于表达诗情画意般的意境,善于表现大象无形的元素,善于表达符合东方人的审美情调,这些是油画不具备的。

要坚信中国画能在历史上流传2000多年,依然充满生机活力,自有它的道理。

我觉得需要看的懂。其实中国画看不看的懂的问题,我想借自身的经历分享一下。其实我从小就特别的热爱画画,从小学到现在研究生毕业,我获得过很多的绘画奖项。但是说实话,我觉得最难看懂的就是中国画了,因为中国画讲求的是意境,不像油画那样直白,油画我想无论是肖像画还风景画,都是很好理解的。其实我也想过,齐白石的画为什么那么出名,我觉得也没有那么美,有时就是极为简单的黑白画面,上面就是几只虾,几只鸡或者是一只小虫子。直到现在,随着自己对于绘画的不断研究,才慢慢的明白其中的奥秘。什么奥秘呢?答案是越是简单的东西就越是难画。油画我也经常创作,你在画油画的过程中,有不满意的地方你几乎可以不断的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但是中国画更加考验你的技术,在画的过程中,能够一笔画出的感觉就不要用两笔去表现,寥寥几笔就能够形神兼具,才是极品。而画错一笔,有时候对于画面来说就是极大的打击,所以想将中国画画好是很难的,需要极强的艺术功底。

而我们中国人,讲求的就是有内涵。中国画也有着丰富的内涵,符合我们的口味和品味,所有我认为中国人是需要看懂中国画的。


中国人需要懂得欣赏中国画吗?

我觉得身为中国人,生在华夏浓厚的文化沃土之中,必须学会看懂中国画,更好地了解中国画的文明历史,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什么叫中国画?古代称为丹青,现在叫国画,又称“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绘画艺术,又区别于西洋画的一种体裁。题材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工具和材料分别是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等。技法可分为工笔和写意。笔墨是中国画的精神内涵,强调“外师造化,中心得源”要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现在的中国,不是旧社会的那个中国,那时候老百姓饱受饥饿,一辈子与温暖作斗争,连基本的读书条件都没有,更没有心思去学习和研究艺术。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互联网平台兴起,国画艺术就进入了普通老百姓的视野中,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虽然满足了物质上的需求,但精神上还得不到需要。。所以人们需要看懂中国画,学习中国画,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中国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画中之国粹,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艺术体系,与西方的油画形成了两座并峙的艺术高峰。每一幅画具有时代象征,传达着时代文明的精髓,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的热情是有帮助的。

中国人要想看懂中国画,首先需要了解中国画的常识和基本理论。即一阴一阳,谓之道也。一白一黑,知白守黑以及艺术标准“六法”论。然后去学习,去观察,去研究。中国画既能修心养性,陶治情操,又能赏心悦目,两全其美,丰富了人们文化生活,提高了艺术水平。

身为中国人,能不能欣赏中国画,是衡量中国有没有艺术鉴赏力的标准之一。鉴赏中国画要求鉴赏者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才识和格调,这是看懂中国画所具备的基本条件。所以,需要人人学文化,有艺术,才能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使之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其实我觉得大部分的中国人都会欣赏中国画,因为这是我们生活中的东西,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中国画,一些装饰画,一些小插画等等等,并且我们从小被灌输一些历史知识,只是看会不会需要深入了解。了解欣赏绘画都可以提高人的修养,气质。可以学习一下。

点我了解各种书法、国画、传统文化知识💕~

这个话题非常简单,但往往最简单的话题却最有探讨价值。原本在中国语境下根本不应该谈中国画怎么看的问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习惯了中国的方式,不需要再谈。但问题恰恰在于我们今天所处的环境和每个人存在的方式、生活经历和视觉体验都与印象中如何看中国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乡愁消失 中国传统的文人环境没有了今天在中国有一种情绪已经消逝了——乡愁。民国时期的齐白石等一大批民国画家,在落款上经常有一个“客京华”,意思是在北京生活却并不以此为根,始终是以一种客人的方式生活在北京。再看古代文人,他们离开家乡只有一种情况,就是通过科举外出为官,所谓的出仕。当出仕离开乡土以后,我们注意到古代文人在各种各样的笔记诗歌中,一旦在外地不顺心的时候,就会产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情绪。翻开历代文人写的作品,会看到大量的思归的主题。可是在今天这样的紧张的生活方式中,我们很少会把自己当作这个城市的客人,也就没有了一种诗的主体——所谓故乡。为什么今天没有思乡?因为今天的乡土缺少了一个余英时先生所讲的半社会结构,也即过去由文人构成的半社会组织结构。在那种结构中,游离于外的人之所以会思乡,是因为他们有一个非常原生态的而且真实存在的文人交流的文化环境。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承载着士族社会中很多责任,比如说编写家谱、教育下一代,同时他们可以通过外出为官身份转变而衔接于庙堂。这样一种结构构成了中国一个很重要的阶层,这个阶层成为了中国的文化生态。因此古代的文人回到故乡,一定会有一个与他具有共同价值属性的社会文化阶层。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乡土社会阶层,才有一个社会结构承载的文化传承。但是今天,20世纪的中国文化以激进取代渐进、温和的发展,使得这种文化环境消失了。这种激进有两次,一次是五四时期完成的,带有形而上的讨论性质;一次是形而下的非常务实的文化传统的推翻,在“文革”中完成了。今天当我们回到故乡的时候,会发现乡土无处可在。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状态下,在面对一幅中国画时,我们没有那种发自本性的、理所当然的底气来说“我天然可以读懂一幅中国画”。 暂且不谈一幅中国画承载的文人理想方式,这在今天的社会中不存在。单就笔墨材料而言,如果连毛笔都不会拿,甚至看不出来毛笔笔痕的差异性的时候,我们很难说自己能够真正欣赏一幅中国画。这样的一种审美方式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渐行渐远,我们习惯的视觉方式是20世纪西学东进的成果,是一种西方的视觉体验。达芬奇画鸡蛋,把鸡蛋画得很像,是一种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一直形成的求真观念的再现观念,而绝对不是我们在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方式中的一种图像经验。应该说,这种真实再现性的图像视觉体验,是我们判断很多绘画的一个潜移默化、不由自主就会使用的方法,甚至在判断中国画的时候,特别是判断一幅工笔画,习惯看这个东西画得像不像,再加上“五四”以后所谓新传统的呈现,把写意与西方造型结构方式结合。于是,今天我们看一幅画的时候,我们会说这个东西画得真像。徐悲鸿在中国画中实现了一种再现性,但是他并不代表中国画的审美方式和欣赏方式。今天我们延着徐悲鸿的方式来看中国画的时候,已经是拿着类似看《蒙娜丽莎》的方式来看中国画,这是古典西方画对我们的视觉培养。

▲ 达芬奇《蒙娜丽莎》还有一类是当代艺术。当代艺术在行为方式上有一种腾挪转换,在这种腾挪转换中呈现出一种当代的观念感,是一种恰当的观感表达、观念表达、思想艺术形态的表达。这种观念表达、思想意识形态的表达,有一部分是可以生活化的;有一部分可以涉足政治化,就是所谓的批判精神;有一部分可以哲学化,可以具有反思精神;还有一部分可以荒诞化,有戏谑的诉求。于是在当代艺术中,我们看到大量各种各样的载体,承载了各种各样的观念的描述。其中对于精英知识分子来说,最有价值的是对社会的反思和批判。所以,在当代艺术的审美判断和批评的语境中,经常会有当代艺术如果丧失批判性就丧失其价值的观点。以上所讲的是人们习惯的视觉体验中的几种标准,可以总结如下:建立于再现性的空间呈现方式;建立于表达这个客观物体的细节描绘;建立于描绘一个真实场景的色彩观与氛围。这是我们脑海中的一种习惯。比如我们今天看徐悲鸿的某些画时,也许它没有这样的色彩观,但是“马”的形非常好、非常真实,我们就认为这幅画好。

▲ 徐悲鸿《马》另外我们还习惯的一种判断方式,是当代艺术借助某一类载体的应用,表达一种恰当的思想观念。对于这种思想观念的恰当阐释是欣赏当代艺术很重要的一个判断方式,如果这种阐释中具有一个社会宏观性的、当下性的价值反省与批判精神的话,我们会认为它更具价值。其实,在我们的脑海中,无非就是这些尺度与手段影响着我们对绘画的判断。这是在正式谈如何理解一幅中国画之前,我们需要了解的:我们今天观看一幅绘画作品时通常所采用的一些思维方式。中国画的意象审美在谈欣赏中国画的问题之前,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怎样欣赏一幅中国画,绝对不是单一和僵化的标准,而是伴随着中国画审美方式的历史形成而逐渐形成的,并非有一个人突然拍着脑袋说要这样欣赏中国画。通过呈现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形成一个中国画的语境,才能欣赏中国画。

▲ 彩陶《鹳鸟石斧图》怎样欣赏一幅中国画?答案很简单,就是回到中国画的语境中。怎样回到中国画的语境中?就是回到中国画的历史发展来看。现在呈现给我们的中国画,最早的在彩陶上就有了。彩陶上有图案性质的绘画,也有《鹳鸟石斧图》这样的具有图像性质的画。元代画家赵孟頫的夫人管夫人善画竹,就是取其倒影来描绘竹的。当一个实际的物体通过光形成一个侧面的最有特征的投影,我们就取得这样的形,这就是中国人特殊的造型观。洛阳朱村汉墓中的一幅墓室壁画描绘了墓主人餐饮的过程(如下图)。在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中国画在历史形成过程中空间形成的方式。

看中国画一定要回到中国画的语境中,而不是在西方画的语境。第一,中国画的空间是一种主观抒情性的空间,营造的是一种文人的、主观的非真实世界的空间。第二,中国画对物像的描述是多侧面、平面的、特征化的形态描绘。第三,中国画的语言更多靠浓淡枯涩等等一系列的语言对比形成的绘画语言自身的节奏,来统一多元化的取景和多元化的笔墨关系、表现方式。除了这三点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元、明、清以后,中国画进入到一个以语言自身审美为中心的审美方式,以局部的笔触审美取代了整体审美,而局部的笔触审美中的清、淡、毛、涩、枯、润,统一到了以淡为宗、以清洁为高尚的文人的理想,是一种超世俗的诗性的审美和抒情方式,这种诗性的抒情不带有功利性和世俗经验的审美体验,共同构建了中国画华美的篇章。

0
回帖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