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身御寒:百年前的江南“过冬”羊肉

2周前 (11-20 07:36)阅读1回复0
王富贵
王富贵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5
  • 经验值6213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2426
  • 回复0
楼主

朔气袭来,寒冷北风提醒人们秋已深,冬将至。此时,立秋天“贴秋膘”贮存的能量,似乎已不克不及抵御刺骨寒气。因而瑟瑟发抖的老饕们,总要摄入些“温热”的吃食,来舒缓冻得发僵的神经。羊肉,性温热,是大江南北冬日里公认的一道滋补暖身美食。比起内蒙古、宁夏羊肉的名震四方,以及老北京涮羊肉的家喻户晓,长三角地域的“江南羊肉”,持久连结着水乡女子般的精致与低调。百年前,江南苍生若何享用“暖羊羊”?且寻着古巷深处飘来的阵阵肉香,前往一探事实。

单调而又典范的本地货山羊

比起北方羊肉,长三角地域的羊肉似乎很难“跨出”地区。个中启事,起首仍是羊种纷歧引发的风味差别。1948年《机联》半月刊点出了此中奇妙:“羊有绵羊、山羊两种,北方人均吃绵羊,江浙人则吃山羊。绵羊肥大,而肉甚老,宜片而食之。山羊虽小,而肉较嫩,红烧、白烧均鲜美。上海一带的人家,都喜好红烧,烧白汤吃得很少”。

1934年,《北洋画报》的《上海之羊肉馆》一文攻讦道:“南方人不善食羊肉,更大缘故,即因南方无绵羊,山羊则膻味极大。嘉兴羊肉为南方羊肉中之上品,而乃不脱羊味”。当然,长三角的羊肉烹调也与北方区隔明显,那也令异乡客感应不适应:“其食法又与北方人迥乎差别。褪毛连皮,取其皮肉之间油多也。最通俗之食法,即以羊肉煮面,爆羊肉则不加大葱,涮、烤则更不曾见过”。

1946年,上海《吉普》周刊编缉就还击道:“久居南方者往往爱吃带皮的山羊,不取北方去皮的胡羊、绵羊。因为南方的羊腥膻味浓,羊肉的特点即在腥膻之气。北方的羊味和猪肉、牛肉相差不远,又没有肥腴的羊皮,故宁舍北而取南。例如,江浙人吃的红烧羊肉,味亦不坏,浦东人爱吃白切羊肉,也是别有风味的”。

上海人对羊肉的癖好,催生出了当地兴旺的养羊财产。1933年,上海市社会局所编《上海之农业》介绍:“本市农家所饲养之羊,分山羊、绵羊两种。浦东一带,多饲养山羊,浦西一带,饲绵羊者甚多。二者相较,则山羊多于绵羊。山羊为土著种,绵羊则来自北方,并没有剪毛与取乳之收益,只如豚之仅供食肉用耳”。此书还提到,总体而言上海因为“天气潮湿,不甚适于绵羊之生育”,由此“市上所售者,均属山羊肉,绵羊肉甚少,盖绵羊肉多供自用故也”,那条笔录从供给角度,很好阐了然老上海为何会选择、钟情于山羊肉。

在百年前上海的红烧羊肉擂台上,先得楼曾光景一时。1924年,《时事新报》称“先得楼,设于南京路盆汤弄内,为上海有名老店之一,专卖羊肉食物。而以红烧羊肉面,尤为超卓。他们卖的羊肉,好在绝无羊臊气。烧得透烂,而又很入味”。1927年,该报告白又谈到先得楼除典范的红烧羊肉外,新增了红烧五香酱羊肉、甘旨酥羊羔等服法。可见那间酒家将羊肉系列视为时令品牌,并加以用心运营。

1930年,原先得楼因事破产。1933年秋季,先得楼易主从头开业,《申报》记述了其恢复颠末:“有硖石人骆君者,以先得楼在沪有悠久之汗青,且海宁硖石附近遍地,为产羊之区。而旅沪海宁人士,希望其重振旗鼓,俾得饱尝家乡风味”。那笔记载一方面表白先得楼的口碑之优,另一方面也点出了它胜利的次要法门——原料选用良种羊,在根源上做文章,保障了羊肉端上桌时的冷艳口感。

除了红烧,简单原味的白切,也是老上海与之近邻喜欢的羊肉烹饪体例。白切等做法加香辛料少,尤为考验羊肉去膻的前期筹办。在那方面,老上海人颇有心得。1918年,上海《家庭常识》给出的计划是“用囫囵萝卜一个,全身钻细孔,与生羊肉同时下汤煮四非常钟。将萝卜取出弃去,然后红煨或白煮,则无腥膻之味”。1937年,《现代家庭》杂志更为详细地讲解道:煮羊肉时“若有浮沫发现,即用匙逐步撂而弃之。待沫尽汤清”即可。同时“加上好黄酒,也是去腥的良法”。

展开全文

街面上的当地羊肉美食

百年前,长三角地域的很多城市村落都围绕羊肉,做足了美食生意。

每届秋天,近代上海市道总会涌现出丰硕多样的当地羊肉美食。1942年《申报》告白显示,上海二马路大新街口的一家小吃店,从夏历八月十八起头供给“羊肉汁粥、红烧羊肉、羊肉大面、羊肉菜饭”等系列羊肉美食。

对老上海而言,羊肉面才是吃羊肉的更佳计划。1928年《上海常识》笔录了那时当地羊肉面市场的整体形势:“气候渐冷,羊肉面又上市了。那种羊肉面,有红烧和清炖的别离,红烧的滋味似乎稍胜,代价倒也其实不比清炖得贵。所以吃羊肉面的,仍是吃红烧的上算”。在百年前的上海,找家擅长羊肉面的馆子解馋,并不是什么难事。1924岁首年月冬《时事新报》登载的上海南市美食指南,就涉及了两家以羊肉面为招牌的餐饮店:“大东门外如意街大醋楼之红烧羊肉面、果子巷‘本帮羊肉面’”。

清凉的冬日早晨,是老上海嗦羊肉面的常见时间段。1930年代,有报导称沪上几家出名羊肉面馆“在早晨的时候,那边吃的人良多,有时其实没有好的座位。但是下半天却是很清新的”。此外,在老上海的羊肉世界里,还有相对草根化的,“汤里放满了羊血,腥气异常”,“吃的人都是乡间人和工人之类”的群众羊肉面摊。看来老上海对羊肉面的喜欢,实的无论收入凹凸,不计职业来头。

老上海的羊肉面也浓缩了许多来自长三角其他城市的饮食聪慧。1928年,《申报》告白介绍了上海四马路的大不祥食物公司,那家“自晨至夜均有出卖”羊肉面的饭馆即是“特聘浙湖(州)良庖烹饪羊肉面”。不外总体而言,老上海人仍是更倾向于将羊肉面那碗冬日安慰拜托给乡里乡亲。1948年,《立报》报导称上海“运营羊肉面馆的都是当地人,非但如斯,就是挑担卖羊肉的,也都是当地浦东人”。如斯一来,也就产生了若干当地化的羊肉面业“乡约”:“当地人吃羊肉面的端方,入座之时,例有羊血汤一碗。此汤可添,可不花钱”。与此同时,当地化的羊肉面运营,也促使上海老饕们细加鉴别,理顺了上海各区域羊肉面的你长我短。譬如《立报》那篇新闻就谈道:“实如的羊肉,可能是用有色汤煮烧,羊肉皮都映做殷红之色,不及徐家汇的白皙心爱,但面做得极入味”。

把视线转向北移去,苏州的处所羊肉美食也非分特别诱人。“羊糕”是此中最凸起者。1947年,《南京晚报》阐了然“羊糕”来历:“至于江南一带,冬日则以‘羊糕’著称,系以羊肉煮烂后,冻成方糕。所谓‘羊糕’琼浆,称快一时”。1927年,《通问报》周刊更细化地列出了“羊糕”食谱:“以生羊肉洗洁,入锅中煮一小时后取起,去其筋骨。然后更入锅中红烧,加以冰糖少许。煮数小时后,使皮肉成细丝。乃连汤注入瓷盆中,置之见风处,使面起白油成冻后,乃以小刀切成小块”即可。

百年前的扬州,喝羊汤吃羊肉也是冬夜里出格暖人的处所小吃景不雅。1937年,某扬州籍做家在颁发于《申报》的故土羊肉回忆里写道:“在一个陈旧的墙门里,摆上三张八仙桌,十几条长板凳。东关夜书散场,吃客便哄哄地来了。此中天然还同化着赌鬼、烟鬼之流,小气地光喊一碗‘清羊汤’,但碗底也有几块光滑骨头,汤面浮着一些蒜叶。撒上胡椒末,喝进肚,亦暖暖身子。通俗喊汤之外,再喊‘一蹄一拐’。所谓‘蹄’、‘拐’,就是羊的腿骨和膝骨,上面有一部门肉可啃,老头子没牙齿是不相宜的。阔绰些的,便合伙搭锅红烧,‘三客烧’六百,或‘四客烧’一千,用冰糖烧,肉又烂味道又厚。”“吃红烧羊肉的,羊汤奉送。羊汤即是生羊下锅的原汁,烧熟后,汤中便加盐和生姜。那在城里人或嫌腥气过重,但羊的实味,却全在汤中”。那般滋味,不是在凉风中畅饮大啖,恐难以体味逼真。

冬风南渐的羊肉美食“对话”

上海商埠林立,各方人士的舟楫往来,也带动了羊肉美食的“南北碰碰”。

初到上海的华北门客,可能率无力招架当地羊肉的浓厚膻味。1944年,一位北方来客就在上海《春秋》月刊中责怪:“旅居在异乡,许久没有尝到羊肉的滋味了。上海的羊肉我不敢吃,因为我太厌恶腥膻气。我情愿望着羊肉店外挂着的,剥好的羊只,惦念着不克不及适时归去的故土,鼓起不能自制的怅惘。我没有冒险尝一尝的勇气!”

但也有目光灵敏的北方人,在沪上建起了“北式”羊肉馆。1935年,《新闻报》称“清实南来顺羊肉馆,由北平旅沪青年常金铭、张德明、买立动等合资兴办”,那即是一个案例。通过1946年《国际新闻画报》的记述,我们也能窥见百年前上海“北式”羊肉馆的大致段位散布:“海上清实羊肉馆,以洪长兴为著,开设吕宋路丰年……中午薄暮,汽车与三轮车停门外,途为之塞,可知洪长兴为富豪所推崇。此外另有一正阳楼,亦为清实之羊肉馆,位于马霍路畔。拆潢安插,胜于洪长兴,惟所售牛羊肉不及洪长兴漂亮,而售价又较洪长兴为贵,所以问津者寥寥”。

固然难言绝对正宗,但近代上海的许多“北式”羊肉馆,都有意借助“移栽”,凸起强化菜品的地道感。1943年,《申报》告白提及上海三马路大新街口的悦宾酒楼“为迎应时令,特由北平聘到切肉名手,增加烤、涮羊肉及牛羊肉类菜点”,那就是掌握了北京涮羊肉的功夫与灵魂所在——切出又薄又美的羊肉片。

上海也成了许多长三角其他地域旅客初见“北式”羊肉馆的处所。1946年隆冬,《苏州明报》的一名编缉回味无限地写道:“比来在上海的一家羊肉铺里初尝到北方土吃——‘涮羊肉’的味道,觉得十分满意”。做者赞许涮羊肉“味道是具有香、嫩、甜三种妙处。有些人还搭配两个芝麻饼同吃,实是一顿很好的点心。代价其实不大,算起来比广东小吃店合算得多。而且在天气冰冷的时候,吃了之后遍身温暖,把冰冷也忘掉了”。

当然,“北式”羊肉馆的许多菜式并没能胜利“南下”。譬如羊杂,就遭遇了冷热纷歧的为难。1937年,杭州某做者在《东南日报》表彰“北平市上四处是小吃馆子,都以卖‘羊杂碎’出名。凡羊身上的工具,自羊头至羊尾,无不齐备,各有服法。不像我们只要不求甚解的白切,和粗造单调的红烧或清炖”。然而,对“北式”羊杂恶感者也不在少数。1949年,一位从小喜吃东山羊肉的苏州籍老饕,在《莫厘风》月刊亮出了他的羊肉品尝:“我喜好‘腰和’,腿板太瘦,尾巴又太肥,‘腰和’正适得此中。至于羊腰子、羊肚、羊脑等等,我觉得倒没有什么好,罕见吃一点。试试别致是能够的,但常吃便不可了”。

看来羊肉美食,永久是一道“十里差别俗,百里差别风”的家乡味。

(上海大学汗青学系 邹赜韬)

0
回帖

暖身御寒:百年前的江南“过冬”羊肉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