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提供的内容似乎是一个关于伊朗电影的名词解释,具体是指那些在伊朗电影中常用的词汇和术语。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需要更多的上下文或详细信息。然而,我可以尝试总结一些常见的伊朗电影名词,,伊朗语,伊朗的官方语言。,阿巴斯·贾法里,伊朗著名的导演之一,代表作包括小花、绿洲等。,艾哈迈德·巴赫纳拉,伊朗著名演员,代表作有我的妈妈、我爸爸等。,阿里·阿亚克索,伊朗著名的演员,代表作有红房子、天堂的火焰等。,苏珊·马修斯,伊朗著名女演员,代表作有爱与和平、幸福的时光等。,如果你能提供更多具体的例子或信息
伊朗电影名词解释
这部电影讲述了在伊朗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背景下,一个女性索拉雅的悲剧命运,这是一部彻底的人性悲剧,私欲、利益、地位,权利——感觉男生才是最应该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样,而女性从一出生存在就是个错,是肮脏的东西,其实人内心那一抹私欲才是最为可恨的,这部电影就是把男尊女卑的悲剧故事展现给观众,直至结尾,那也是女性的悲剧,看的很压抑,甚至很想替索拉雅打抱不平,不过好在我认识的伊斯兰回民里,没有教人作恶,只教人行善事,但愿这只是一个故事。
有哪些优秀的伊朗电影推荐
戈达尔说过:“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
阿巴斯·基阿罗斯塔米出生于伊朗首都德黑兰,这位电影大师以一己之力让伊朗电影被世界所熟知。
2017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有幸在大荧幕上看到了阿巴斯的所有作品,今天给大家推荐5部他的代表作,让大家对伊朗电影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1、《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 豆瓣评分8.6分,简单的故事,纯真而美好。
- 主人公放学时意外拿走了同桌的作业本,他想起老师白天威胁同桌如果还不完成作业就要开除他。
- 小男孩不得不在夜晚将至时,踏上给同桌还作业本的艰辛路程。
- 因为不知道同桌住的村庄在哪里,他到处碰壁,不断寻找。
- 一个小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孩童的纯真,电影结尾作业本中的小黄花温暖了所有人。
2、《橄榄树下的情人》
- 豆瓣评分8.3分,一部关于拍电影的电影。
- 伊朗大地震后,一位导演带着摄制组来到了小乡村,选了两位没有任何表演经验的男女青年侯塞因和塔赫莉。
- 地震前,侯塞因是个穷小子,塔赫莉家庭优渥,两人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 地震摧毁了塔赫莉的一切,侯塞因还是那个穷小子。
- 拍戏中,侯塞因喜欢上了塔赫莉,他一遍又一遍的说错台词,做错动作,就为了能多跟塔赫莉说几句话,但塔赫莉对他爱搭不理。
- 电影拍完后塔赫莉走路回家,侯塞因跑过之字形山路,穿过一片橄榄树林,在这个大远景长镜头中,我们看到侯塞因追上了塔赫莉,他一定是在告白。
3、《生生长流》
- 豆瓣评分8.6分,这部电影像是在记录,记录大地震后的场景。
- 人们并没有沉溺于悲伤的情绪中,而是选择了积极面对,重建家园。
- 阿巴斯在电影中一路寻找《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那个小男孩,让人分不清哪些是现实,哪些又是电影,而这,正是阿巴斯的魅力所在。
4、《樱桃的滋味》
- 除了“乡村三部曲”,阿巴斯的《樱桃的滋味》《随风而逝》《特写》等等都是伊朗电影的代表作。
- 《樱桃的滋味》是一部对观众很不友好的电影,说白了就是非常催眠。
- 阿巴斯在电影中大谈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抛弃生命或是拥抱生命,这是一个深刻的话题。
5、《特写》
- 豆瓣评分8.5分,这部电影是半剧情半纪录的形式,非常能体现阿巴斯的风格。
- 虚实之间,表现了一个狂热影迷的行骗历程。
其他经典的伊朗影片还有:
《一次别离》 —— 阿斯哈·法哈蒂的电影,以白描的形式,通过一对夫妻的离婚简介反映了伊朗社会现代与传统、道德与法律、城市与谎言、婚姻与爱情、父母与子女、移民与留守等众多问题,以纪录片的摄影手法,最大化还原了伊朗生活的真实面貌。
《小鞋子》 —— 马基德·马基迪的电影,是中国国内知晓率最高的伊朗导演,该片也成为首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伊朗 films。
最近因为机缘巧合,看了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的电影《一次别离》,并被影片中所展现的伊朗社会所震撼和吸引。
该片以白描的形式,通过一对夫妻的离婚简介反映了伊朗社会现代与传统、道德与法律、城市与谎言、婚姻与爱情、父母与子女、移民与留守等众多问题,以纪录片的摄影手法,最大化还原了伊朗生活的真实面貌。
随手查阅了一下,目前对于伊朗电影史的系统研究资料并不丰富,而且如果想要“系统地”观赏伊朗电影,在目前的条件下也比较困难,因为片源难寻。
接下来我将结合伊朗电影发展的历史,为大家推荐几部伊朗优质导演的优质影片。
1900年8月18日,一段用赛璐珞胶片记录的日常生活影像,宣告了伊朗电影的诞生,据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放映《火车进站》不到五年。
伊朗电影诞生后便被锁入王宫,成为节庆气氛的时髦点缀,直到4年后,才在德黑兰第一次与大众见面。
伊朗电影的观众主要是上流社会的绅士淑女,但不久就因为宗教势力的干预而夭折了。
到了巴列维王朝(1925-1979)时期,尤其是二战后,伊朗电影产业才开始逐渐恢复,涌现出了以达鲁希·梅赫朱依为代表的第一代导演。
他们继承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写实风格,用朴素的镜头讲述现实,开拓了伊朗乡土写实电影的道路。
1979年是伊朗电影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对伊朗的社会文化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新政权倡导“伊斯兰电影”并以“腐蚀观众”的罪名清洗了一大批导演,彻底淘汰了革命前那些暴力、大腕歌星等快餐电影的粗俗作品,电影音乐、美丽的外景、精致的化妆、特技镜头等电影手段开始受到重视。
这一时期伊朗电影的特点,除了技术的改善,还有伊朗政府对伊朗电影行业的掌控,电影人的创作自由受到了极大地限制。
1979年后伊朗电影逐渐发展成两种主要形式:
- 官方推崇的为宗教及政治服务的宣传片。
- 国际上收到认可的蕴含人生哲理的儿童片。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就是第二代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和莫森·玛克玛尔巴夫。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1940-2016)
他是伊朗电影的“灵魂人物”,不仅是举世公认的电影巨匠,而且伊朗电影复兴的功臣。
他早期的作品以短片见长,如首部抒情短片《面包与小巷》; 1974年,他推出了第一部剧情长片《旅行者》(虽然只有74分钟),细腻地描绘了一个叛逆的乡村问题少年,执意要到首都德黑兰看足球比赛。
80年代,他相机拍摄了一些反应伊朗学龄儿童面临的问题的纪录片,如《一年级新生》(1985)、《家庭作业》(1989)等。
1987年,他制作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在当年的卢卡罗电影节上获奖,为他赢得了第一次国际声誉。
1997年,他导演的《樱桃的滋味》摘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然而却因为在领奖时亲吻颁奖嘉宾凯瑟琳·德娜芙的脸颊而在伊朗引起轩然大波并遭到封杀,此后他更多地活跃在欧洲参与合拍。
莫森·玛克玛尔巴夫(Mohsen Makhmalbaf,1957-)
他是真正从伊斯兰革命后起步的“新一代”导演代表人物,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是创立了集电影制作、教学培训于一体的“马克马巴夫之家”。
他导演生涯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以关注政治和思想原则为主,讨论生与死问题,代表作有《抵制》(1985)等。
- 第二阶段更注重表现自我意识,认为影片的隐喻比剧中的内容更重要,代表作有《骑单车的人》(1988)等。
- 第三阶段的影片更注重情节的展现和人物的塑造,代表作有《伊朗电影往事》(1992)、《演员》(1992)和《电影万岁》(1995)等。
- 第四阶段的影片注重对自我的突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