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中,为何刘伯温的描述比较少?

31分钟前阅读2回复0
花花
花花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3
  • 经验值50055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00110
  • 回复0
楼主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每个作家对于每一个历史人物都不是全部都清楚的。

都有他擅长不擅长的人物,有的了解的多一点可能就多写一点,不大了解就少写,免得造成笔误被人耻笑。

《明朝那些事儿》书中,为什么作者关于刘伯温的描述比较少?

当年明月的这部书是根据自己喜好写的,肯定对于人物的渲染有所多寡不同,这个可以理解。

《明朝那些事儿》书中,关于刘伯温的描述比较少,因为历史上明太祖朱元璋手下谋士众多,刘伯温并不是唯一的。

刘伯温精通经史子集,天文地理,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洪武三年(1370),刘伯温被封为诚意伯,要知道公侯伯子爵是古代分封的爵位。

刘伯温在元朝至顺年间举进士,经史通达,尤其擅长于象纬之学,当时的人把他比作诸葛亮在世。

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听说了刘伯温等人,以礼相待,收为己用。

刘伯温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年)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朱元璋即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曾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

次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只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因左丞相胡惟庸诬陷而被夺禄,入京谢罪后,不久即逝世,明武宗时赠太师,谥号“文成”。

刘伯温的故事选编:

太祖因事要责罚丞相李善长,刘基劝说道:“他虽有过失,但功劳很大,威望颇高,能调和诸将。”

太祖说:“他三番两次想要加害于你,你还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我想改任你为丞相。”

刘基叩首说道:“这怎么行呢?更换丞相如同更换梁柱,必须用粗壮结实的大木,如用细木,房屋就会立即倒坍。”

后来,李善长辞官归居,太祖想任命杨宪为丞相,杨宪平日待刘基很好,可刘基仍极力反对,说:“杨宪具备当丞相的才能,却没有做丞相的气量。”

太祖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回答:“他的气量比杨宪更狭窄。”

太祖接着问胡惟庸,刘基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将马车弄翻。”

《明朝那些事儿》书中,为什么作者关于刘伯温的描述比较少?

太祖于是说道:“我的丞相,确实只有先生你最合适了。”

刘基谢绝说:“我太疾恶如仇了,又不耐烦处理繁杂事务,如果勉强承担这一重任,恐怕要辜负皇上委托,天下何患无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这几个人确实不适合担任丞相之职。”

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因事获罪。

我们来看,刘基吃了胡惟庸给他的药,身体更加不舒服了。

胡惟庸在当上宰相之后,刘伯温就生病了,朱元璋知道之后就派胡惟庸去探望刘伯温,胡惟庸当时是带着自己的御医去给刘伯温看病的,当时御医给他开了药,刘伯温吃完之后就难受了好几天。

过了几天之后,刘伯温一直不能上朝,于是就派人禀告朱元璋,说自己吃了胡惟庸御医的药之后,身体就变得很差。

朱元璋听后只是嘱咐刘伯温安心休养,朱元璋就把刘伯温给送回了老家,回到老家之后刘伯温就拒绝家里人给他开的药,没过多久刘伯温就去世了。

从以上的事迹可以看出,刘伯温的死可能是朱元璋默认或者授意的,因为刘伯温嫉恶如仇,与胡惟庸早年就有不和,让胡惟庸送药,无异给他加害刘伯温提供了方便。

胡惟庸小人也,加害刘伯温完全有可能的。

虽然是推测,但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明朝初期朝臣之间的内斗如此激烈,明争暗斗,波涛汹涌,刘伯温已经告老还乡了,还是免不了被慢性毒药毒杀。

以刘伯温的智慧不难看出药里有毒,但是皇帝要你死,你不得不死,所以他回到家乡后拒绝乡里给他送的药,不再服药医治,大概一年多后就死了。

然后他在死的时候和他儿子说:我本来想向皇帝上遗表,现在看来没有必要了,但是等胡惟庸败了,皇帝必然会找你们问我临死有什么遗言,那时候你们再把我的信交给皇帝,果然,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找到刘伯温的儿子,问刘伯温有什么遗言吗,他的儿子把他的信交给了朱元璋。

明初的政治斗争十分的强烈,刘伯温代表的是浙东集团,李善长代表的是淮西集团,两大集团在朝廷里互相争斗。

朱元璋贬刘伯温的目的是打击浙东集团政治势力,而抬升李善长的淮西集团的地位。(胡惟庸依附李善长,属于淮西集团的成员)。

但是胡惟庸案后十年,朱元璋杀开国元勋,右丞相李善长,哪怕你有丹书铁券,照杀不误,因为除谋反罪不赦,那么杀你的罪名就是谋反罪,所以也没有办法赦免。

讲的是为啥写刘伯温的成分不多,可能就是人物过于多了,不可能每个都浓墨重彩,作家也不是万能的,只能有所偏重了。

《明朝那些事儿》书中,为什么作者关于刘伯温的描述比较少?

谢谢大家支持。

(图来自网络,侵删。)

在朱元璋时代,做一个清闲的隐居人都不行,刘伯温早已隐居乡里,还要有如此的结局!

谢谢@头条家的史先生 邀请。

1、在民间刘伯温是神人,和张子房,诸葛亮,徐茂公等人齐名,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的活神仙。

2、很多神奇神秘的事情都往这几个人身上套,比方说诸葛亮的马前课,刘伯温的烧饼歌。

3、这是刘伯温的民间形象,但是历史上呢?

4、可能刘伯温就没有那么的神了,他和诸葛亮待遇简直天差地别,诸葛亮出山后总揽军政大权,在《三国演义》上刘备对诸葛亮简直敬若神仙,言听计从。

5、即使正史《三国志》,刘备对诸葛没那么言听计从恭敬有加,但是夷陵之战以后白帝城托孤,他依旧把江山和阿斗托付给诸葛亮,并且告诉诸葛亮,阿斗这小子行你就帮帮他,如果这小子不是当皇帝的料“君可自取。”

6、不管刘备这话是真心还是试探,但是恰恰是这几句临终之言,成就了这对君臣的千古佳话。

7、刘伯温就没这么好运了。

8、强烈的讽刺意味,表达出作者对刘伯温及其历史地位的深刻批判。

9、通过反问句,强调了作者对于刘伯温作为开国功臣的敬仰之情。

10、使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0
回帖

明朝那些事儿中,为何刘伯温的描述比较少?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