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鸿门宴,张良有什么具体的功劳,为什么那么出名
张良,一个比女人更漂亮的男人!
张良,一个具有逆天颜值的美男子,却靠实力成了谋圣。民间说张良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充满了传奇色彩。而张良和刘邦的组合,更是开创了普通人武装夺取政权的先河,更深刻说明了创业团队需要什么样的构架。正因为刘邦和张良这种创业构架非常成功,这样的创业构架才屡次被抄袭。其中抄的最比较好的几个是曹操和郭嘉,刘备和诸葛亮,李世民和房杜,朱元璋和刘伯温。其中朱元璋和刘伯温被人说成完美复制。
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邦和张良的这种创业构架是最容易成功的一种。一个有雄心壮志的领导,再加上一个顶尖的谋士,很容易就在群雄中脱颖而出,是有他的必然原因的。
到底为什么这种创业构架最容易成功,我们今天就借助于史书,解读一下张良对刘邦到底有多重要,而张良除了鸿门宴保住刘邦的性命外,还做了哪些惊天动地的大事?
1)张良开始要辅佐的对象并不是刘邦。
张良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就与众不同,靠着三大特点脱颖而出:
第一,张良有逆天的颜值,就是放到今天不但无情碾压一批小鲜肉,更是碾压一群美女。因为张良长相俊美,比美女都漂亮。这个可以自己脑补一下。男人漂亮有时候比女人漂亮更容易出名。
第二,张良出身贵族,家事比较好。公元前230年,韩国灭亡的时候,张良家还有仆从三百。对比战国时期的人口总量,三百仆人是什么概念。
第三,张良为人坚韧。这一点从韩国灭亡的时候可以看出来。当时张良的弟弟在灭国之战中去世。张良为了找嬴政复仇,连弟弟的葬礼也没有举办,把所有的财力用于暗杀秦始皇。
所以从张良的这三个特征来看,张良还真不是一般人。不是混吃等死的官二代,他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为目标不屈的意志。而张良此时有多大年纪呢,我们可以推测一下。
韩国被秦始皇灭掉的时候,张良还没有任何职务。而参考张良的父亲和爷爷都曾是韩国的国相,因此张良肯定还没有成人,因此还没有办法任职。所以当时张良大概的年龄十二三岁。
十几岁的张良为了报仇,就根据秦始皇的行程,制定了一个刺杀计划。他找到一个大力士,精心打造了一个重120斤重的铁锥。在秦始皇的专车经过时,大力士甩出铁锥,一下子杀死秦始皇。
但可惜的是,刺杀秦始皇的人非常多。秦始皇安排非常谨慎。光一样的专车就有十几辆。最后张良无奈,只好对着其中一辆打击。可惜的是,误中副车。但这也把秦始皇吓得不轻。绝对是最接近死亡的一次,因此“博浪沙刺秦”让张良非常出名。
虽然没有杀掉秦始皇,但张良的心思缜密,地点选择,还是引起了高人的注意。黄石公就认为张良是一个可造之才,就对张良进行试探。
黄石公在张良经过时,把鞋扔到桥下,让张良去捡。张良有点懵逼,但他很快反应过来,这绝对不是耍他好玩。因此他没有说话,就把鞋捡起来,按黄石公的意思,给他穿上。
黄石公又让张良五日后在桥上等他,张良去晚了,又挨了一顿训。最后干脆在桥上等了一夜,黄石公这才高兴,传给张良《太公兵法》。张良非常高兴,这才走上谋圣之路。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张良预感到时间来临,就参与到起义之中。而此时的张良还是故国情深,他的主要目标并不是帮刘邦建立汉朝,而是想光复韩国。
2)当上天让张良经过刘邦身边时,刘邦不让张良走了。
在刘邦没有碰到张良之前,刘邦一直不顺。他好不容易杀了一条蛇,忽悠别人他是赤帝子,包括萧何和曹参都相信了。就这样聚集了几百人。然后死了好多兄弟,辛辛苦苦打下一个县城。就让他的好兄弟雍齿守着。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刘邦刚准备去另外一个地方开连锁店,雍齿立刻投降了魏。
于是刘邦就悲剧了。没有根据地了。刘邦已经48岁了,真经不起这么折腾。好不容易弄一点家业,转眼被兄弟出卖了。因此刘邦病了。既然无处可去,就只有投奔别人。听说东阳宁君与秦嘉立景驹为楚假王,因此刘邦决定跟着别人干。
这很正常,每个人受到挫折都会第一时间想到抱大腿。而就在刘邦去投奔楚假王的途中,碰到了张良领着几百人,也去投靠景驹。刘邦和张良就客气的谈了几句。
而谈完之后,刘邦立刻感觉精神气爽,感觉张良说的太好了,几乎每个字都说到自己心里。而张良也感觉刘邦就是知音啊,无论张良说的什么,刘邦都能说出个大概。
这时候张良做出了一个决定,他决定暂时先跟着刘邦。为什么是暂时呢,是因为张良的心里还是想复国。因此在复国之前,张良就跟着刘邦混,而刘邦拥有了张良之后,如同老虎有了翅膀,开始雄赳赳气昂昂了。
张良的作用就是,每次在刘邦迷茫的时候,张良总能帮刘邦拨云见日。刘邦具备领导人的气质,能把有才华的人团结在身边。而张良具有谋士的第一特征,他有战略规划。因此两个人一商量,刘邦的沛县集团就进入了正轨:
第一,有了张良的帮助,刘邦很快打下了丰县,雍齿也跑了,有了自己的根据地。
第二,在张良的建议下,刘邦和项梁一起拥立了楚怀王。成了怀王手下的第一批人。
拥立了楚怀王,刘邦就抱到了一个粗大腿。进入了这些反秦势力的序列。真正成了一方诸侯。因此势力不行的时候,首先要得到能力可以人的认同。这叫借势上位。
很快反秦势力发生了很大改变。因为真正的主心骨项梁被章邯击败,战死。楚怀王吓得迁都。大家死气沉沉。而章邯击败项梁以后,觉得楚国已经没有什么大鱼了,因此他马上转向了赵国。
楚怀王虽然是项梁立的傀儡,但这个傀儡不一般。他的思路很清晰。这时候他做出了一个决定,从而影响中国历史几千年:
第一,楚怀王深知反秦势力是一体的,因此他派宋义带着项羽,领军五万去救赵国。这代表楚怀王的大局观很好。
第二,他让刘邦带领一万人去攻占秦国的咸阳。还和众将领约定,谁先进入咸阳就封王。这是一个天大的激励。
正因为楚怀王的这两个决定,从而改变了天下局势。反秦势力才第一次占了上风。
3)张良,一个对人性把我精准的人。
楚怀王的两大决定,造就了两个名扬天下的英雄:
第一位就是项羽,在宋义徘徊不前的时候,杀了宋义。带领五万人破釜沉舟,在巨鹿一战击败章邯的四十万大军,击毙名将王翦的孙子王离。让各路诸侯胆战心惊。项羽当之无愧的成为当时的第一上将。没有之一!
第二位就是刘邦,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一个老头刘邦竟然第一个进入了咸阳。大家都认为刘备年龄大,武艺最差,用兵最弱。刘邦竟然第一个进入了咸阳,所以最后刘邦成为仅此于项羽的汉王,也一举奠定了灭秦之后的地位。
为什么水平一般的刘邦,能很轻易的进入咸阳,这里面多亏了张良,张良精准的判断了刘邦进军的所有情况。为什么张良在民间的形象是。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这样的大神。就因为张良真的能预测。张良的预测让刘邦根本没有走任何弯路,也没有后来雍齿背叛的事情。因此,张良把刘邦的效率提到最高,
公元前207年,刘邦做出了一个比较龌龊的决定。刘邦请求韩王守阳翟(韩故都,今河南禹州市),让张良跟着自己西入咸阳。韩王根本不知道张良的作用,韩王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刘邦把张良借到手了。
刘邦在第一战南阳郡就开始犯错误。刘邦攻不下南阳郡的宛城,就想绕过去。对于刘邦这样做,张良是不认同的,但刚开始刘邦不听。
张良告诉刘邦:“你必败。”
刘邦说:“为什么?”
张良说:“等到你下一个关攻不下了的时候,宛城太守会堵死你的后路!”
刘邦这才幡然醒悟,然后马上轻装回兵,连夜包围宛城。连哄带骗,终于把宛城太守忽悠瘸了,投降了。宛城一投降,后面几个关口的守将全部投降。假设刘邦没有听张良的话,光一个宛城就要打好多遍。最重要的是,影响了士气!
张良的话总是在最重要的时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个特点在攻占峣关的时候,体现的最充分。
峣关是古代南阳与关中的交通要隘,易守难攻,是通往秦都咸阳的咽喉要塞,也是拱卫咸阳的最后一道关隘。刘邦的意思是强攻,张良又不同意。这一次刘邦学聪明了,就问怎么办?
我们看张良对人性精通到什么地步!张良说:“这个峣关的将领是屠夫的儿子,这种人有个特点,比较贪财。你先派兵到各处征粮,说要征五万人的粮饷,然后在在四周虚插旌旗,好像真有很多兵一样。然后你再派郦食其带着金银珠宝去劝说他投降,他肯定会投降!”
一般人能算到这种程度就已经非常厉害了。把握住了人性。就像《孙子兵法》中说的“围城三面,必有一缺”。献大秦的关,拿自己的好处。张良可谓算到了极点。
但这不是张良的最高境界。峣关的将领投降后,主动要求和刘邦一起打咸阳,刘邦非常高兴。但张良认为不可以。为什么呢,张良给出了非常清楚的答案。
峣关将领收了刘邦的好处,贪图便宜,就要和刘邦一起攻打咸阳。但他的部下却没有收到任何好处。因此肯定会有所不满。一但遇到战况比较紧急,这群人保不定就会倒戈,攻打刘邦。这是非常危险的。另外,快到咸阳了,刘邦也需要一个大胜来震慑咸阳。因此,张良建议,趁将领投降,他们军心浮动,刘邦发动突然进攻,一下子把这只部队打散,然后再收编。
这种阴招都使得出来,可以看得出来,张良是真狠。但这是现阶段最好的办法。为了彻底收服这些秦军,并且震慑后面的秦军,张良的计策虽然毒,但最有利于刘邦。
因此刘邦是毫无悬念的大胜。把秦军打的哭爹喊娘,并且刘邦还打上瘾了,秦军跑,他在后面追,一直打到了蓝田。这一仗,刘邦胜得极其龌龊,但酣畅淋漓。
公元前207年十月,刘邦第一个到了霸上,离现在的西安五十里。秦三世子婴投降,刘邦如愿第一个进入咸阳,完成了楚怀王的约定。
4)张良,一个最牛的战略家!
刘邦是一个农民,好不容易带兵到了大秦的帝都咸阳,肯定被花花世界亮瞎了双眼。在美女和金钱面前是瞬间沦丧。很多东西都是刘邦一辈子从来没有见过的。这时候,才是农民起义领袖最危险的时刻。
这时候唯一一个对这些不感冒的是张良。因为张良本身就出自豪门世家。这时候张良的作用就尤其重要。刘邦如果不听张良的,基本上就是又一个李自成。也就是说,李自成是抄作业最差的农民起义领袖。
我们看刘邦在张良的帮助下做了什么:
第一,刘邦把秦始皇的宫殿封存,里面的金银美女都不碰。对刘邦这样的贪财好色的人来说,真是需要莫大的勇气。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约法三章。张良根据关中平原百姓的现状,做出了巨大的改变。因为大秦严刑峻法,老百姓怨恨很大。这时候需要的是反其道而行之,才能代表“除旧迎新”。
因此新领导上任不是要急着树权威,而是要给好处。这样才能收服人心。张良这样顶级谋士,要做的就是要给好处。
第三,也就是制度的延续。这时候在张良的建议下,大秦的所有的官方书籍都被刘邦收走。包括法律,典章制度,包括官员名单等等,都被拿走。项羽对这个不关心。后来李世民拿下洛阳的时候,房玄龄第一时间也是把隋朝的文件全部拿走,抄刘邦的作业。
也就是说,有了这么多文件,刘邦集团的官僚构架是最完善的。这么好的公司体制怎么可能不胜。所以项羽不可能打赢刘邦,就因为他的组织构架不行,会把公司治理的一塌糊涂。
我们都认为鸿门宴是张良的得意之作。救了刘邦的性命。但张良的真正的得意之作却不是鸿门宴,而是帮刘邦定鼎天下。我们看张良走了几步:
第一步,烧栈道。
刘邦因为跟项羽关系不好,被封到了汉中,成为汉中的王,简称汉王。刘邦非常郁闷,但张良劝他不但要服从命令去汉中,还要把栈道烧了,让项羽放心。表示永远不会再出来。
第二步,给项羽保证,绝不出关中。
刘邦这边烧完栈道,那边就在韩信的指挥下,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成功的占领了关中平原。项羽当然非常愤怒,要来攻打刘邦。张良让刘邦认怂,给项羽写检讨。保证再也不出关中。项羽就忍了。
第三步,下邑奇谋
公元前205年,刘邦接连收降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韩王昌、魏王豹和殷王卬五个诸侯,得兵56万。然后有点飘了。结果项羽轻兵三万,就把刘邦打的抱头鼠窜。
刘邦问张良怎么办。张良就出了一个主意。张良说,天下最能打的四个人是,项羽,韩信,彭越,英布。如果把英布和彭越挖过来,再配上韩信,项羽肯定就不行了。刘邦恍然大悟,就让人拿着重礼去找英布和彭越。项羽就有点干不动了。
第四,只要对自己有利,条约不如屁。
公元前203年,项羽面临韩信、英布、彭越三大高手的围攻,有点吃不消。这时候项羽就想和刘邦签订和平协议。刘邦也有点打烦了,就同意了。双方秉着诚信的原则,签订了以鸿沟为界的互不侵犯条约。
签订完,项羽就带兵回去了。刘邦也想回去。这时候被张良拦住了。张良让刘邦追击项羽,刘邦有点懵,不是刚签订条约吗!张良说:“这时候项羽没有防备!”
这时候和峣关的时候如出一辙。刘邦当即就明白了,马上聚集兵力,追着项羽打。项羽吃了一个哑巴亏。因此后来就被龌龊的刘邦围在垓下。
因此,张良作为顶级谋士,他对时局的观察已经到了一个神级水平。他总能在关键时刻把握住千钧一发的机会。让别人输的憋屈,出乎意料。
因此,张良自己后来就远离朝堂。否则,刘邦对他是一百个不放心。谋士自古没有好下场就是因为领导来自心底的恐惧。
所以:张良是历史上最著名的谋圣。他掌握规则,洞穿大局。有着对未来的精准判断。可以说总能在最关键的时候,做对最关键的事情。
张良的谋略来源于学习,正因为他在十几岁的时候,对秦始皇的精准暗杀,让世外高人黄石公对他非常看好。因此,黄石公在考察后,才放心的把《太公兵法》传授给张良。让张良蜕变成天下第一人。
张良靠着对大局超级的掌控力,帮助刘邦仅仅用了四年时间就击败霸王项羽,统一了天下。可以说刘邦对他的评价可谓精准,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
张良看透人性,在刘邦成功后,他远离朝堂,让领导对他的超级大脑放心。因此,张良也是唯一一个没有被刘邦和吕后惦记的人,安安稳稳的过了一生。堪称顶级智者。
当然有。
张良除了在鸿门宴时,说通项伯,拖住项羽外。他最著名的表现当属劝刘邦毁诸侯国分封意及助刘盈坐稳太子位。
谏阻复立六国
谋士郦食其劝刘邦分封六国之后以收买人心。刘邦一听有道理,刻好六国大印准备施行。
张良听说后立即赶来阻止。他对刘邦说:古之先贤是在有绝对控制权的情况下分封诸国的。如今情况不同,汉王尚有强楚之敌,若令六国复立,则各国将士复归其主,而楚又强大,诸国无不臣服于它,如此,汉危矣。
再者,裂土分封六国,跟随刘邦征讨的有功之士没了指望。因此,赏爵分封不如留给跟随刘邦的有功之臣。
张良的分析与劝谏给刘邦指明了战略方向,避免了刘邦的事业毁于一旦。
“商山四皓”助刘盈
刘邦宠戚夫人,一度想废刘盈立刘如意。
这事不比争男人的宠,吕后绝不会坐视,于是来找张良出谋。
张良出于朝局稳定的初衷,特向吕后提出请世外大隐“商山四皓”出山。
刘邦见数次请不出来,又卓有声望的四皓肯立在刘盈身后,料到废立之事难行。刘盈太子位得稳。
张良此策,有安天下之功。此时吕后势大,刘邦贸然废立,必然引起天下动荡。
且,张良为吕后刘盈出力,对于自己的后路,也颇有裨益。
张良作为汉初三杰之一,且桩桩功劳难以数计,择此二策述之。
张良是中国历史最出名的谋略家,有中国“谋圣”的称号。张良之所以出名源于张良一次又次阳谋,以及张良的传奇故事。张良本来是韩国贵族,其祖上曾经相韩五世,是实实在在的世家大族。韩国灭亡之后,张良励志要替韩国报仇,他的弟弟死了都不埋葬,而是寻找刺客,刺杀秦始皇。刺伤秦始皇失败以后,张良进入了蛰伏期。一直到他在留地遇到刘邦。
留地相遇之后,刘邦被张良的才华深深折服,他也非常敬佩张良的为人。所以刘邦一直以张良的“字”“子房”称呼张良。而刘邦对待其他手下则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不开心就要大骂几句。刘邦之所以非常尊重张良,除了我刚刚说到的原因之外,还源于张良一次又一次挽救刘邦与危亡之中。除了鸿门宴之外,张良还为刘邦立过以下功劳。
1、留地相遇,两人彼此印象深刻。刘邦初步认识到天下大势,也初步了解了张良的才华。
2、在韩地再一次相遇,刘邦帮助韩王收复失地,韩王则把张良借给刘邦。进攻南阳的时候,刘邦想绕过南阳,进入关中。张良力主一定要打下南阳解除进入关中的后顾之忧。打下南阳之后,刘邦彻底解除了进入关中的后顾之忧,刘邦西征大军所向披靡。
3、刘邦进攻峣关的时候,准备依靠武力强攻。张良却认为峣关守将是屠夫出身,见利忘义,可以利用他这一特点进行劝降。刘邦采取政治攻势,果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峣关守将投降之时,张良认为这只是守将想投降,其余士兵未必想投降。所以他建议刘邦趁机消灭峣关守军。刘邦发起攻击,轻松占领峣关。由于张良的辅佐,刘邦比项羽先进入关中,占得了先机。
4、鸿门宴。
5、刘邦认为项羽分封不公,准备和项羽直接硬碰硬被张良劝阻。刘邦最终接受了汉王的爵位,避免被项羽直接消灭,进入韬光养晦的阶段。
6、张良以金银珠宝收买项伯,让项伯为刘邦求封汉中郡。最终刘邦如愿以偿地获得汉中郡,刘邦也最终获得还定三秦的大本营。
7、张良建议刘邦烧毁栈道,表示无东归之意,以迷惑项羽,同时也可以防备其他诸侯袭击汉军。刘邦可以关起门来发展力量,养精蓄锐。
8、刘邦攻占关中之后,彻底惹怒了项羽。张良修书给项羽。陈明刘邦只是想遵照怀王之约占领关中,绝对不敢东出函谷关。同时把齐地作乱的消息透漏给项羽。项羽把主要精力由西攻刘邦转移到东灭齐国。刘邦因此躲过一劫。
9、下邑划谋。张良为刘邦确立了以土地换取人心的策略,把函谷关以东的土地分封给能击败项羽之人。同时确定了利用矛盾,联兵破楚的方针。刘邦成功地拉拢了英布、彭越等人。
10、荥阳阻封。刘邦在荥阳被项羽打得没有办法,只得求教手下人。郦食其为刘邦出了一个复立六国的馊主意。张良急忙阻止刘邦的愚蠢行为,并且从八个方面分析不可复立六国的原因。成功地挽救了刘邦,也挽救了楚汉之争。
11、韩信求封假齐王的时候,引得刘邦破口大骂。这时候也是张良阻止了刘邦的愚蠢行为。张良又建议刘邦用齐地换取韩信出兵攻击项羽,用梁地换取彭越出兵进攻项羽。刘邦分别封韩信为齐王,彭越为梁王。最终他们两个起兵参与灭项,并最终消灭项羽。
12、垓下之围,张良利用四面楚歌彻底瓦解了楚军的士气,最终消灭了项羽。
13、刘邦选择都城的时候,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张良劝说刘邦定都关中,最终稳定了大汉的局面。
14、劝封雍齿。刘邦分封的时间过长,引起部分大臣的不满。张良建议先封赏刘邦最憎恨的雍齿以稳定大臣们的心。最终巧妙地化解了这场政治危机。
15、建议吕后请出商山四皓,稳定了刘盈的太子之位,也稳定了大汉初年的局面。
从此张良基本上寄情于山水之间,不再过问朝廷之事,过起了练练气功、明哲保身的生活。张良凭借着自己的谋略,为刘邦建立大汉立下汗马功劳。但是他功成而不居,及时急流勇退谓之知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