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秦始皇在盛年时就立扶苏为太子,秦朝会亡吗
看看以后的朝廷,皇帝出巡都是太子监国。就是怕万一出事而造成朝廷不稳。推一步讲,没有太子,也得有太后、皇后在,这样朝臣在皇帝突然出事后,才知道该怎么做,该听谁的。
看看当时嬴政,自己在外面巡视天下,太后没有,皇后不立,那么多子嗣,你让朝臣听谁的?结果就造成朝廷都想让和自己关系好的皇子当皇帝。只是赵高、李斯成功了。
太子乃国之储君,是一国之根本。一个稳定的政权,总有一套完整、稳定的政权交接程序,来保证政权在将来稳定的延续下去。
秦始皇没有立太子,也没有立皇后,这对秦朝的政权是不稳定的因素,虽然秦始皇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没有立太子,就是在法理上没有确定国家未来的接班人,一旦秦始皇发生意外死亡或不能处理国政,那么就会有各种不稳定的情况出现,有各种有野心的人会利用没有立太子这件事,来进行暗箱操作,以达到自已的政治目的。
没有立太子,那么秦始皇的儿子们理论上都有继承权,秦始皇有20多个儿子,不立太子,那不是每个人都有继承权,那么别说国家稳定了,他的儿子们首先会自已打起来,自相残杀,在中国历史上,这种事多了去了,毕竟权力的诱惑是最大的,谁也无法拒绝皇帝这个至高无上的权利的诱惑。
沙丘政变,赵高就是利用秦始皇没有立太子来进行暗箱操作,赵高利用在秦始皇身边从事的经历,利用信息的不对称,仅身边几个亲近的人知道秦始皇去世,首先封锁消息,进而说服胡亥和李斯一起参与政变,改立胡亥为帝,阴谋达到自已的政治目的。
如果秦始皇在盛年就立了扶苏为太子,那么秦始皇一旦去世,不论当时是否有人知道秦始皇去世,即使赵高想使阴谋,瞒天过海封锁消息,也无法暗箱操作更改太子的人选,因为立了太子,就无法政变成功,扶苏按法定程序继承皇位,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除非秦始皇本人。
如果秦始皇立了扶苏为太子,那么赵高就无法政变更改太子人选,秦始皇一旦去世,扶苏就会继承皇位,成为秦二世,那么蒙恬、蒙毅就不会死,冯去疾、冯劫、李斯也不会被杀,秦始皇的其它20多个儿子也不会死,整个秦朝中枢就不会变成残暴嗜杀,成为赵高控制的玩物一般。
扶苏为人仁义,刚毅勇武,信人而奋士,秦始皇在世时,经常劝谏秦始皇要仁义,虽然不敢说扶苏有秦始皇一般的雄才大略,但至少扶苏是个仁义的皇帝,而朝中满是秦始皇当政时期的大臣,至少这些大臣是正直,有能力的,能在秦始皇手下为官,至少能力是不差,一个仁义的皇帝加一班有能力正直的大臣,这个国家还是有希望的。
秦朝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皇帝掌握着整个国家至高列上的权力,皇帝贤明,则国家稳定,皇帝昏庸,则国家危急,国家的兴衰取决于皇帝的能力,扶苏为帝怎么也要强过昏庸无能的胡亥,这个国家还是有希望的。
秦朝之亡,亡于暴政,秦始皇做了他认为正确的诸多大事,北伐匈奴、南征百越,修长城、建驰道,建阿房宫、修陵墓,这些大量使用徭役,花费大量财力,物力的工程,仅在短短的15年内完成,让百姓不堪重负,以致于陈胜、吴广两个小人物振臂一呼,让千古一帝花费数十年心血统一天下的大业,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趋势下,毁于一旦。
扶苏为帝,如果能逐步解决滥用民力财力的问题,那么秦朝有可能会换发生机,延续下去,如果不能解决,至少扶苏仁义,大臣有能力,就算有造反,也不会像胡亥那样坐视不管,以致于起义军打进函谷关才知道平定,至少在扶苏手里,大秦帝国仍然名将如云,至于农民起义军,根本就不是和秦军一个级别的对手。
然而这一切的关健就在于秦始皇是否立太子,如果秦始皇在盛年时就立扶苏为太子,秦朝就不会灭亡,再退一步说,至少在扶苏手里不会灭亡。
谢谢邀请谢谢观看以下是我的回答
我个人认为秦始皇如果早立扶苏为太子有很大可能秦国不会灭亡。
首先咱们来解析扶苏和胡亥谁更适合继位
扶苏:
1)和大将蒙恬在北部长城地区历练,秦时北部是匈奴啊!匈奴是及其强悍的北方游牧民族是相当难抵挡的,首先扶苏的武功就比胡亥好。
2)扶苏为秦始皇的长子,长子扶苏起码比胡亥这个最小的儿子要老练吧!
胡亥:
1)杀掉真正有才能的大臣给秦始皇陪葬,留下昏臣把持朝政,这直接导致秦国需要大臣做事的各方面直接瘫痪。
2)更加残暴的统治,秦始皇在位的时候就是暴政(焚书坑奴)导致与东方学者发生冲突 引起广大人民的不满,现在胡亥实施更加残暴的统治引起了一次非常出名的起义刘胜吴广起义。
3)不理朝政,每日花天酒地,不管朝政,秦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啊!一切权利都掌握在胡亥的手中 而胡亥不理朝政,直接导致了经济 军事等方面直接瘫痪。
扶苏和胡亥确实没有可比性,但如果扶苏继位了秦国也不一定就能继续发展。而秦始皇肯定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以及历代秦王千辛万苦建立起的秦帝国只维持了短短15年。
历史的车轮滚滚想去,过去的就让他过去,时代在进步,皇帝及制度也可以改变,但是中华的血脉永远可以延续
谢谢邀请谢谢观看如有错误请大家指出我会提供更好的回答
我的答案是不会。
第一,秦亡不是历史的必然,是偶然性。主要是秦始皇偶然性死亡,后继无人。赵高沙丘政变,矫诏杀死抚苏,立胡亥为帝。实际权力落在无治国能力的赵高手里。如果秦始皇早点立储君,根本上不可能赵高得逞,这的确是偶然性事件。
第二,秦国实力尚在,根本上没有亡国之相。蒙田有三十万,南越五十万没有动,只要指挥得当,刘邦项羽那些流冠根本无法与秦国的虎狼之师对抗!刘邦,项羽打的都不是秦国的正规军,只是民兵,工兵,囚徒而已。
因此,秦亡是偶然性的原因,但是历史不可以假设。
秦亡,亡在胡亥的昏庸无能,亡在赵高的独断专权
司马迁曾说过“始皇既殁,胡亥极愚,郦山未毕,复作阿房,以遂前策。云‘凡所为贵有天下者,肆意极欲,大臣至欲罢先君所为’。诛斯、去疾,任用赵高。痛哉言乎!人头畜鸣。不威不伐恶,不笃不虚亡,距之不得留,残虐以促期,虽居形便之国,犹不得存。”
熟悉秦史的人都知道秦之所以会亡的那么快,很大程度是因为秦二世的不得人心,对于民力的滥用,他甚至比始皇帝都有更加的疯狂,他在继续花费大量物力人力去修建始皇帝陵墓的同时,还抽调大量的民力去继续修建供他享乐的那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可以说此时的秦国国力和民力已经无法再去承受如此的重压,但是秦二世却对此一无所知,或者是熟视无睹,他居然又开始着手修建属于自己的陵寝,这陵寝与始皇陵的规格不相上下。想想看同一时间秦二世就接连开启了多项如此大的工程,而这些大工程即使是单独进行都要耗费大量的物力和人力,而秦二世居然同时进行,只能说这些大工程即使如汉唐这般强大的国家都一定能够承受的住,更何况是刚刚从战乱中摆脱出来的秦朝呢?
就这样全国各地几乎所有的劳动力都被秦二世征调去修建各种各样的“国家工程”,而这样的结果导致的结局就是全国各地十室九空的场景屡见不鲜,妻离子散的残剧更是“家常便饭”,就这样秦朝的百姓生活的是苦不堪言,最终秦朝的百姓终于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打响了秦朝百姓反抗秦二世暴政的第一枪。之后项羽、刘邦等枭雄也接连崛起,秦朝也在这些人的打击下彻底陷入崩溃,并最终走向灭亡。
当然如果秦二世只是激怒了秦朝百姓的话,那么秦朝到也不一定会灭亡,毕竟六国遗族和那些农民起义就算再强,也强不过那个从战国中一路杀过来的秦国锐士,以秦朝如此强大的武力,这些人虽然会是一个麻烦,但还远远达不到让秦朝灭国的那种地步。但是胡亥千不该万不该去听从赵高的谗言,去杀掉那些始皇帝为秦朝留下来的定国安邦之才,二世在位不到两年就接连杀掉了蒙毅、蒙恬、冯劫、李斯和冯去疾等名臣名将。而随着这些人的被杀,赵高开始一家独大,整个朝堂上被他一手遮天,而赵高本就是一个祸国殃民之人,最终秦朝在内有昏君乱国,奸臣当道,外有六国遗民作乱,及全国各地起义不断。就这样秦朝就在内忧外患之下走向了本可避免的灭亡。
那么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会问,如果秦二世不是胡亥,而是扶苏,那么秦朝会灭亡吗?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扶苏是秦二世,秦朝断然不会那么早就灭亡。
扶苏仁义之名举国皆知,他若在则群臣和百官都会拥戴,六国遗民翻不起任何的浪花
司马迁说过“扶苏为人仁,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
历代的史书对于扶苏的记载都并不多,但是只要有记载的基本上都是属于夸奖扶苏的事情,可以说秦朝的皇室中人只有扶苏是最让历代史学家所认可的,几乎就没有任何贬低扶苏的评论存在。比如秦始皇晚年之所以会将扶苏发配到长城,就是因为扶苏为了救当时要被始皇帝坑杀四百六十余位术士的时候惹恼了始皇帝,他在当时劝谏始皇帝“天下刚安定,边远地区的百姓还尚未归附,而今陛下却用如此残酷的刑法来对付这些无辜的人,恐怕天下会自此动荡不安啊!所以请陛下放过他们吧”,始皇帝因此大怒,所以才将扶苏发配。
可以说在当时扶苏深受天下百姓的拥护,百姓都因扶苏的仁义和贤明而特别敬重于他,甚至秦末陈胜吴广在发动起义的时候,也是借着为扶苏报仇的名义来号召全国各地的百姓来一起反抗秦二世的暴政。我们在这里就可以想象扶苏在民间的号召力有多大,甚至我们可以这么说若是扶苏登基为帝,天下的百姓绝对不会造反,甚至都会很拥护秦朝,而即使到那个时候六国的遗民依然会造反,但是没有了这天下百姓的支持,凭借着秦朝强大的武力,平定六国叛乱轻而易举。
可想而知如果扶苏能够坐上大秦皇帝的宝座,那么以扶苏的性格当初秦二世让秦朝灭亡的那些问题都将不复存在。首先扶苏登基之后以他的仁义,他不会继续征调全国的民力去修建那些大规模的“国家工程”的,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扶苏会向西汉文帝和景帝那样采取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国策,那么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国策下,秦朝的百姓是绝对不会再出现胡亥那样的造反行为的。还可以肯定的是扶苏在位,则蒙毅、蒙恬、冯劫、李斯和冯去疾这些安邦定国的大才就不会被冤杀,同时赵高这等祸国殃民之人就不会有出头的机会。可以想象秦国在扶苏和那些名臣名将的共同治理下,秦朝的国力只会蒸蒸日上,而不会再出现日暮西山的情况。
事件争议:秦始皇可能真的没有立扶苏为帝的想法,他最终立的就是胡亥
《史记》记载:“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祕之,不发丧。棺载辒凉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辒凉车中可其奏事。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
我想以上的记载是大家现在最为熟知的“始皇帝要立扶苏为帝,但被李斯和赵高矫诏,从而让胡亥登上皇帝宝座”的历史,但是事实上真的是这样的吗?扶苏本来真的是要做皇帝的吗?我看未必,而这一切的答案似乎都在前不久所发现的一篇西汉的竹书中找到了答案。
《赵正书》载:“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
《赵正书》是北京大学从海外收购而来的一批珍贵的西汉竹简中一篇内容,在这篇内容里大幅度的记载了秦始皇临终前与李斯的对话,而上面的这段话就出自于《赵正书》中,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始皇帝最开始要立的就是胡亥,而非扶苏。
当然到底是《赵正书》记载的是真的呢?还是《史记》记载是真的呢?我想真的不得而知,不过这也许就是历史真正的乐趣所在吧!亦真亦假,谁也弄不清楚,只有这样才好玩啊,如果一开始就告诉你真相,反而就失去了去看历史真正的意思。
提问相当于做数学题,先命题,再根据命题解答。题主这命题不够严谨。
先以题主的问题来讲。
我们先来说说秦亡的条件:
首先,秦朝的覆灭出现了很多的因素。大家需要明白的是秦始皇灭亡不是扶苏没有登位。而是一个必然性。为什么这么说?秦始皇在一统六国后,并没有杀死所有六国的王公贵族,除了战争,以及最主要的统治者,几乎没有乱杀现象。但是权利却是进行了变更,这样很多曾经的王公贵族都有心理落差,那么出现权利崩溃征兆后,这些人很容易反抗(秦始皇在位是不会,但是秦始皇去世这是必然的动荡)。其次,在秦始皇的继承人中,并没有能够继承秦始皇的雄韬武略之人。公子扶苏,是赵高威胁李斯拟定假圣旨赐死,这是愚忠。而胡亥继位后的陈胜吴广之流以及项羽刘邦,胡亥的反应应对完全没有大局观,再加上赵高把持朝政,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最后,秦始皇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很大程度上让当时的民族“民不聊生”。这个民不聊生在于大家不能理解修筑长城以及重兵把守百越等行为(醉汉认为是良性措施),以及快速实现车同轨等行为。可以理解为秦始皇的急切心理注定了秦朝的灭亡。
那么我们来说说扶苏,扶苏的为人,即便上位,是否能扭转乾坤稳定江山?
查了很多资料,对扶苏的评价有一条——经常与秦始皇意见不和而发生争执,这个争执出现在朝堂也出现在私下。而很多事情的争执是一些举措。历史对扶苏的评价还有一条——司马迁《史记》:“扶苏为人仁。”仁慈是司马迁对扶苏的评价(历代铁血帝王没有被评价为“仁”的)*。那么仁慈再另外一个方面反映的是什么呢?懦弱,这个懦弱并不是贬义词,大家可以理解为不够果敢血腥,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优柔寡断、妇人之仁。这个从后面的“被赐死”可以看出来。扶苏是秦始皇去世后赵高李斯等人拟定假圣旨赐死的。而扶苏是立马死了。他认可了这种被“赐死”的死法。这种死法也体现了扶苏的“愚忠”。而刘邦攻打咸阳的时候,胡亥是投降了。这个投降表明了什么?胡亥不想死。胡亥不是一个死板的人。而公子扶苏却相对而言是比较死板的。那么扶苏登位后能守住江山吗?一个性格仁慈,愚忠的人。醉汉认为是不能稳住江山的(注意秦秦朝的建立背景、秦始皇在位时间)。秦始皇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用铁血征战而来。秦始皇以武力强行统一(政策方面,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深入人心的),也就是秦始皇在统一的过程中,是依靠秦朝强大的武力而统一天下。从一个动荡的年代到一个大一统的年代,这需要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的是秦朝再出一个类似秦始皇这样雄韬武略具有的人,即:能够统帅三军将领,能够威慑朝政让大家为我所用,能够思考百姓为国为家的人。而扶苏只能满足最后一条——为国为家。
扶苏没有强大的军功能够在军队立足。没有强大的腕力能够震慑朝政(赵高用计赐死。而扶苏没有选择面见父亲死在父亲面前,而是接受赐死。)。从这点来看,扶苏登位后,无非是减缓秦朝的灭亡。因为秦朝的灭亡是秦始皇在位期间就留下了隐患,而扶苏与胡亥都没有这个能力解决这个隐患。
最后来说,如果秦始皇盛年时立扶苏为太子,结局如何?
扶苏必然会比秦始皇先死。盛年立为太子,那么就是皇子之间的夺嫡之争。而赵高害死扶苏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赵高与大将蒙恬不和,扶苏与蒙恬关系紧密。那么从这个立场上来说赵高是一定不会让扶苏登位。因为扶苏登位就意味着既得的权利将要一落千丈。那么赵高必然会帮助胡亥。帮助胡亥胡亥就一定能够胜利?答案从历史中已经给出了。
一,赵高设计赐死了扶苏;
二,赵高威胁李斯一起赐死了扶苏;
三,赵高协助胡亥登位后赐死了大将蒙恬;
四,胡亥二年,用计腰斩丞相李斯。
这四条可以看出来赵高的手段——窥一斑而知全豹。威胁李斯,李斯是谁?秦始皇的丞相,赵高照样威胁了他。扶苏是谁?秦始皇的儿子,还是最宠爱的儿子,赵高弄死了他。蒙恬是谁?三十万秦朝精锐的统帅,为秦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赵高还是让胡亥赐死了他。李斯是秦始皇的丞相,依然在胡亥二年被赵高找理由腰斩。所以,赵高是个为达目的不折手段的人。
反过来看,作为赵高的对手,扶苏、蒙恬乃至李斯,在秦始皇不在后,都斗不过赵高。连像样的反抗都没有就死了。谁能说秦始皇在位期间扶苏就一定斗的过赵高?
再来个假设,假设秦始皇明确扶苏的地位,并且打击赵高。可是扶苏就能坐稳江山?
上面提到了。扶苏的为人
一,与秦始皇争执——为人处世差;
二,司马迁《史记》:“扶苏为人仁。”——妇人之仁;
三,“被赐死”而不求生——愚忠;
从这三点可以大概(史书记载也有不准确,也有遗漏,所以是根据现有的记载分析而知)可以看出公子扶苏的为人。所以即便秦始皇强势扶持扶苏上位,那么还是不能挽救大秦王朝的灭亡。
在秦朝灭亡当中,大家应该注意的是赵高这个人。
扶苏的死,有赵高(用计赐死);
胡亥登位,有赵高(扶持);
赐死蒙恬;有赵高(用计赐死);
害死李斯;有赵高(用计害死);
全国暴动,而没有采取正确措施的,有赵高(把持朝政,欺上瞒下);
秦军镇压暴动的最后一支军队的将领章邯的投降,有赵高(推卸责任,企图拿章邯顶罪)。
所以,秦朝的灭亡,是秦始皇自己挖了个坑(各种超前的大兴土木以及后继没有强势的继承人),而赵高负责把大秦帝国推进去了罢了。和扶苏没有关系。秦朝的灭亡,在于没有强势继承人能够继承秦始皇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