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在宋元明时期的都掌蛮,为何会在明代遭受毁灭性的打击?都掌蛮,我国古代一个在无休止的战争中消亡的西南少数民族,活跃于宋、元、明时期,大概在今天四川宜宾地区,明万历时被围剿湮灭后再无记载,后人对其知之甚少,现在宜宾地区存留一些古代悬棺,把棺木葬在悬崖峭壁的一种葬式,就出自都掌蛮人。
自古西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人种繁杂,中原王朝都统称为“蛮夷”,《宋史·蛮夷传》记载的西南蛮夷上百种,仅叫蛮的数十种,比如西箐蛮、净浪蛮、乌蒙蛮、阿宗蛮、大路蛮、保塞蛮、风琶蛮、浮浪蛮、南广蛮等等,这里面就有都掌蛮,《宋史·蛮夷传》记载,宋英宗时期,都掌蛮曾协助朝廷镇压乌蛮部落的叛乱。
都掌蛮和其它少数民族一样,生来善于战斗好斗,时而臣服中原王朝,时而反叛,完全按自己性子来,宋朝只是维持个基本面,到了元朝时,虽然统一全国,在西南设立蛮夷部宣抚司,但对西南众部的收服也无能为力,招诱、讨伐、安抚等手段用尽,各蛮部依然叛服无常,都掌蛮也一样,大军压进就躲,躲不过就降,军队走了就杀使者官员再次独立,如此往返。
明朝刚建立时,依然推行土司制度,都掌蛮都逆流而动,明里对朝廷称臣,暗中“时时盗边,侵略旁小邑”,盘踞要地凌霄城占山为王,四处骚扰杀掠,成为明朝西南之心腹大患。
公元1450年,四县都掌蛮公然反叛,攻城略地,屠杀无辜百姓,朝廷忍无可忍,遣重兵二十万征剿,最终无功而返。
1573年春,十四万明军再度征伐,终将都掌蛮彻底消灭,并赶尽杀绝“铲削祸本,席卷云彻。”幸存的都掌蛮隐姓埋名四处逃亡,最终消亡于明末清初。
都掌蛮生活在川南宜宾、兴文(1573年以前称戎县)、珙县一带,这支少数民族崇尚武风,喜爱铜鼓,寨子里的人去世后,习惯实行悬棺葬,在悬棺的旁边还要画上岩画,把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反映在岩画里,都掌蛮人火耕流种,过着“既饱且嬉”的生活。
根据学者研究,都掌蛮人与僰人有很大关系,据说僰人是夏朝遗民,商灭夏后,僰人变成奴隶,社会地位低下,公元前十一世纪武王伐纣,僰人积极参加了牧野之战,因作战有功,武王封僰人首领为僰侯,僰侯于是在蜀地建国,是为僰国,秦始皇征巴蜀,一部分僰人逃往云南,与当地民族融和形成白族;一部分留在当地的僰人与巴人以及晋朝时峰涌而入的僚人,经过千百年的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都掌蛮人,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掌蛮人即是僰人的后裔,这支延续了2500多年的古老民族,却因为都掌蛮人桀骜不驯引来弥天大祸,造成灭顶之灾,成为又一个消失的少数民族。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璋为了安定四方,特别对蜀地制定了政策:“西南夷来归者,既用原官授之”,相当于默许他们自治,都掌蛮表面臣服,仍然盗扰周边,侵略邻县,他们利用所处环境的险要地势,为所欲为,不把明朝放在眼里,其中凌霄城、九丝城、都都寨等据点易守难攻,囤积大量粮食等战备物质,可独立支撑二至三年,曾经是南宋抗蒙城堡。
朱棣在位期间,都掌蛮袭击高、珙、筠连、庆符几县,虏走不少粮食和财物,明朝中期,四川土地兼并严重,一部分失地农民也加入到都掌蛮队伍中来,还有脱逃的军犯及早年逃入在寨的流民;蜀中大盗;重罪亡命的汉人,这些外来人员的加入无疑壮大了都掌蛮的势力,为了制衡都掌蛮的发展,明朝急于把他们的控制权搞到手,不得不实行改土归流政策。
所谓“改土归流”政策,就是由中央政府选派官员,替代当地部落酋长,达到控制地方的目的,早在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试图将都掌蛮居住区作为改土归流的样板进行试点,率先在珙县、筠连等地设立官吏,驻扎军队,由于派遗的官员没有很好地履行职责,在处理民族问题上不坚持原则,纵容和偏袒都掌蛮人,助长了他们的无政府思想,导致几十年后,都掌蛮人公开挑战朝廷。
景泰元年(1450)年,都掌蛮人对官派征粮不满,于高、珙、筠、戎四县起兵反叛,将进山公差统统绑于树上乱箭射死,随后又攻占郡县,在长宁大行杀戳,生灵涂炭;公屋暑衙,尽皆焚毁;庆符、江安、纳溪县境都被抢劫,一时人心惶惶,明朝政府不得不高度重视。
成化元年(1465)三月,诸寨联兵抢劫江安等县,兵部令都督芮成挂帅征讨,并附带改土归流任务,芮成本着攻心为上的宗旨来到叙州,先向都掌蛮宣布朝廷招抚授官之意,都掌蛮大喜,认为朝廷拿他们无可奈何,于是酋长亲率二百多寨主来叙州府衙赴会,正当芮成准备以怀柔之计与他们相谈时,主剿派令御使汪浩赶至叙州,汪浩等人认为,这些寨主都是战场精英,一可当百,若不趁此良机诛杀殆尽,后患无穷,他们不仅将270余人全部杀死,又捏造事实说他们毫无诚意,消息传到山寨,都掌蛮人义愤填膺,发誓报仇雪恨。
都掌蛮人没有公开宣战,而是选择用计,同年10月,他们到贵州诈降,贵州都指挥丁实以为他们迫于形势,迷途知返,亲自出城迎接,没想到伏兵突然杀出,五千多官兵死于都掌蛮刀下,11月,都掌蛮设下计谋,诱惑头号仇敌汪浩夜行长宁,汪浩中计,率部向长宁进发,由于夜间看不清路径,人马坠崖者死伤众多,都掌蛮沿江水南岸前进,二次踏平江安、纳溪、合江等县,官军无法跟进,都掌蛮势如破竹,几县官民被迫迁至江水北岸,汪浩的官船不敢停靠南岸。
1467年,鉴于官军奈何不了都掌蛮的严峻形势,兵部下诏令襄城伯李瑾为征虏大将军,率大军进剿,明军步步为营,铁壁合围,都掌蛮凭高据险,用标弩滚石招待明军,为了保存实力,都掌蛮退入深山据守,明军趁势攻取百余村寨。
成化三年,明军烧毁村寨756处,缴获米仓3811所,斩首1590人,擒获300余人,牛马不计其数,第二年上报朝廷显示,斩首增至3017颗,擒953人,烧寨1450处,铜鼓63面,马牛羊、盔甲、标枪、弩、牌刀、旗号、弓箭不计其数,宪宗下旨继续追剿,幸存的都掌蛮人盘据在凌霄城,九丝城,此二城峭仄壁立,险不可攀,方圆三十里仅一条羊肠小道进山,明军二十万大军日夜进攻,都掌蛮日夜据守,四年时间,仅克大坝,明军铩羽而归。
万历元年三月,四川总兵刘显率14万大军再战叙州,刘显臂力过人,一人诛杀数百人,都掌蛮望而生畏,在刘显的带领下,凌霄城、都都寨被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