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将祖大寿,为何两度叛降却安然无恙

22分钟前阅读2回复0
路人甲
路人甲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2
  • 经验值50806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01612
  • 回复0
楼主

祖大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他在明朝和清朝之间多次叛逃,但却始终安然无恙,本文通过对皇太极和崇祯两个方面的考量,揭示了祖大寿能够安然无恙的原因。

让我们来看皇太极的考量,大凌河之战,祖大寿杀了抗清名将何可纲,导致了他的失败,后来,祖大寿在松锦大战中再次投降,皇太极原谅了他,皇太极认为,自己建立的满清帝国,不再是山沟里只会抢大明东西的贼寇了,而是想要掠夺大明天下的政权,他需要向天下展示自己的求贤若渴的心意和宽容天下的胸怀,他皇太极要向天下表明,连祖大寿这种投降两次的人他都可以原谅并重用,还有人是他容忍不了的么?有力的削弱了大明官兵的抵抗意志,大明的天下太广、人数太多,靠着满清的可怜人数是征服不了天下的,他需要招降纳叛,用汉人的叛徒来对付汉人!

一代名将祖大寿,为何两度叛降却安然无恙

我们来看崇祯的考量,崇祯是一个很可怜的皇帝,为什么说很可怜呢?因为他有心无力!关宁军虽说是吃朝廷粮饷,可却演绎成私兵!这种情况是在袁崇焕时期造成的,祖大寿是袁崇焕之后的关宁军第一军阀,像祖大寿这样的军阀全国不少,像左良玉也是,吃朝廷的,但不一定听朝廷的,有时也是出兵不出力,朝廷奈何不了他,崇祯估计也想杀祖大寿这样的军阀,但是怕对方造反,部下也不听朝廷的,所以只能纵容这些军阀,祈祷他们对大明王朝还是忠心的,能替大明抵挡满清的入侵和流寇的侵扰,像祖大寿在北京被围时擅自逃跑、大凌河战败后安然回锦州,左良玉剿匪不力、私纵匪患,朝廷都不敢追究,朝廷命令不了这些军阀,但是又需要这些军阀出力,就只能纵容军阀。

祖大寿两次叛降,但仍然不失为忠臣,也显示不出他失信,这就是祖大寿能够安然无恙的根本。

祖大寿去修大凌河城,被皇太极围困,明军组织几次救援无效,祖大寿试着突围也没成功,城中无粮,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祖大寿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死,二是投降,祖大寿选择了投降。

松锦大战,明军大败,主帅洪承畴投降,解救祖大寿的锦州之围已经没有任何希望,锦州城出现了和大凌河城一样人吃人的情况,祖大寿再次选择投降。

一代名将祖大寿,为何两度叛降却安然无恙

祖大寿大凌河城投降后,皇太极对他礼遇有加,待为上宾,祖大寿利用皇太极的信任,对皇太极说,锦州城还不知道我投降,我带兵回去,将来咱们里应外合,轻松就能拿下锦州,皇太极答应了他的要求,祖大寿到锦州后,杀掉跟随的清兵,关闭城门,据守锦州,皇太极催他行动,他总说不急,清兵攻城,祖大寿杀了不少清兵。

皇太极这时清楚祖大寿是诈降,可是当锦州城破,祖大寿再次投降时,皇太极并没有杀他,实际上皇太极有两个考虑,第一是出于政治目的,大清朝缺人才,他要笼络人才,让大明的大臣看看,这样背叛我的人,我都不杀,都给予优厚待遇,其他人就不用说了,第二是杀了祖大寿就相当于宣布,当年放他回锦州是错了,不杀说明当年没放错,而是另有目的。

崇祯不杀祖大寿是他没有机会,崇祯二年北京保卫战,崇祯平台招对,说是议粮饷,祖大寿和袁崇焕一块去的,逮捕袁崇焕时祖大寿就在当场,当时把祖大寿吓坏了,袁崇焕如此为崇祯卖命却是这种下场,崇祯让祖大寿继续在北京勤王,祖大寿不给崇祯玩了,带着关宁军回山海关了,他的老领导孙承宗,到狱中找袁崇焕写信,祖大寿才被叫回北京,继续抗击清兵。

祖大寿回到北京继续勤王,拔掉了清兵留在关内的遵化、迁安、永平、滦州四个钉子,崇祯招祖大寿面圣,祖大寿害怕不敢去,因为抗旨不遵,擅自离开战场是杀头之罪,祖大寿说,“对不起,我有事,去不了!”祖大寿回到关宁锦防线,受孙承宗指派去修大凌河城,被皇太极围困,孙承宗组织几次救援都不得手,崇祯觉得孙承宗老了,要换掉他,于是想请祖大寿喝茶,聊聊战场形势,祖大寿说,“对不起,没那爱好!不去。”回头说,“俺老祖,只喜欢砍人,不喜欢被砍!”祖大寿清楚,上次是抗旨不遵,这次又添了个投降,只要见面就有被杀的可能,他绝不给崇祯机会。

一代名将祖大寿,为何两度叛降却安然无恙

祖大寿投降和现代美军有点像,但是怎么说也是投降,和儒家要求的忠君思想违背,所以被列入《贰臣传》,但是他假投降,真抗清,不忠崇祯却忠于大明,这是更高一层的忠,不是愚忠,祖大寿叛降倒是更显得他对社稷的忠。

0
回帖

一代名将祖大寿,为何两度叛降却安然无恙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