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中,“辽”这个由少数民族创立并与大宋朝并存的政权并不起眼,但它确实一个实实在在存在于历史长河中的王朝,那么试问一个以畜牧、渔猎为生,各个部落分散并且各自行动的少数民族部落何以建立起这个与大宋并存的王朝呢?
接下来笔者就带您全方位回顾一下辽的建立。
一、契丹各部落之间虽不统属,但他们相互联合,团结一致。
契丹一族大概在南北朝时期便居住在我国北方的西拉木伦河一带,当时的他们还以渔猎为生,后续一些年渐渐的做起了畜牧的营生,初始的契丹一族共有八个部落,但部落与部落之间各有各的统领,行动方面也各有部署,互不相干。
二、依附大唐,韬光养晦谋发展。
唐朝时期,契丹多次投奔大唐,后又背弃大唐依附于回纥,不过一直以来,他们与大唐都保持着朝贡的关系,到了公元840年,纥汗国的政权被推翻,契丹又重新依附大唐,此后的几十年间他们韬光养晦,使契丹社会有了飞一般的发展。
三、蚕食吞并临近部落,逐步扩大领地。
掌权之后到阿保机征服了邻近的 many部落,他还南下进攻中原,俘虏了许多汉人,占领了些许城池。
四、积极改革平叛,巩固政权。
除上述以外,他还组织内部改革,平定内部叛乱, 在此种状态之下发展的契丹部落势力渐渐壮大,阿保机也采用一系列设施将权力归结到自己身边,以防他人叛乱对自己造成人身伤害,后梁贞明二年,阿保机正式称帝,就是历史上的辽太祖。
五、重视文化发展,健全法律制度。
文化方面,阿保机命人模仿汉字的偏旁,制造出了简单的契丹文字,因为本开始的契丹一族是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阿保机这样的做法让契丹人有了文化的归属感,他还命人制定新的法律,除汉人以外其他人都要受新法的约束。
至于契丹建国的原因,归结下来无非是契丹一族受到外部的侵略,他们在被侵略中不断的成长,并且将各个部落融为一体,耶律阿保机的存在将大辽的建立提上了日程,他统一契丹又排除内乱,后又规整统治方式将大辽治理的井井有条。
六、唐朝衰败,五代十国相互攻伐,契丹趁机称帝建国。
更重要的是历史趋势的发展,如果不是大唐气数已尽,五代各国自相残杀给了契丹一个机会,辽朝的建立也不会如此顺遂。
天龙八部里义薄云天的萧峰,是金庸武侠剧里的经典角色,萧峰是契丹人,却被养在宋地,一度成为中原武林翘楚,后来在家国情怀的割裂情感中自杀成仁,消弥兵祸,可谓得仁矣!萧峰所处的时代,即是契丹人的鼎盛期,当时的契丹人开基建国,国势强大,地广民众,成为北方霸主,声威播于东西,远迈万里。
中华文明的形成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假说,多源一体和一源多支,在远古时代,气温要比现代要温暖湿润,中原一带甚至还有很多大象,河南因此简称“豫”,现在的东北地区因为气候湿润,农耕、畜牧、游牧、渔猎各种生产方式并行,阴山南北地带、兴安岭东西附近,因为生产方式的不同,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源流:华夏、秽貊、肃慎、东胡。
随着人口的繁衍,或者当气候条件改变,原来的生产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这些民族不得不向外求发展,华夏族一源多支,族群众多,率先占据并开发了中原一带,成为东亚地区最为强大的势力,逐渐扩张到这个地理单元内所有适宜农耕的土地,由于农耕经济具有强大的经济持久性,能够应对更多的自然灾害,因此势力越发强大,其他民族居于苦寒之地,经济基础薄弱,不得不互相攻杀掠夺生活资源,因此东北的民族源流异常复杂。
因为气候变得寒冷,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的华夏族逐渐南下,这片地区逐渐成为游牧民族的驻牧地,东胡占据了这片土地,繁衍生息,民众渐多,因此常南下侵扰燕国、赵国,后为燕将秦开所破,东胡退却千余里,中原战国相攻,东胡乘势再次强盛,却被占据漠北草原的匈奴击败,东逃至小兴安岭地区,分化为两个部落:鲜卑和乌桓。
汉朝与匈奴百年争战,最终这个强盛的游牧帝国走向瓦解,鲜卑和乌桓猥琐发育,充当了汉帝国反击匈奴的帮手,获得的收益也是最大的,鲜卑占据了整个漠北草原,而乌桓则占据了辽东,曹操击败乌桓后,鲜卑一家独大,吞并了留在漠北的十多万帐匈奴,势力大涨,经过三国鏖战、八王之乱后,中原虚耗,已经难以对漠北强权弹压,鲜卑趁机建立了多个政权,我们今天的主角契丹,才走上历史舞台。
鲜卑人是一个庞大的民族联合体,内部有很多氏族,当年十多万帐匈奴人也在其中,彼此争斗,最终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终结了这一切,倒在拓跋鲜卑手下的对手,有慕容鲜卑、段氏鲜卑、宇文鲜卑等部落,宇文鲜卑破军失国,一支人来到老哈河一带,与其他的部落一起融合,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后来被称为“契丹”。
此时的契丹尚弱,还不能成为东亚地区争霸的主角,因为拓跋鲜卑南下后,原来的奴隶部落柔然人变得强大了起来,与北魏发生了百年战争,北魏并没有击败柔然人,反而自己因为内乱分裂成了两个国家——北齐、北周,柔然人学起了原来的拓跋鲜卑主人,也养起了奴隶部落,被称为“锻奴”的突厥部落,这个来自阿尔泰山的部落最终也强大起来,消灭了柔然人建立的国家,柔然人一部分西迁,成了现在的阿瓦尔人;一部分东迁,与原来的宇文部融合,组成了室韦部落联盟。
在这个联盟的最南端,柔然人远去了,突厥人还没到来,契丹人逐渐坐大,开始南侵中原,结果遇到了北齐文宣帝高洋,一战击破契丹,俘虏民众10多万人,契丹积攒几百年的实力,一夜回到了解放前。
后来突厥一度变得非常强大,原本非常有可能建立起一个比肩匈奴的游牧大帝国,契丹人被迫臣服于突厥,忍受着突厥人的盘剥,可是,突厥遭遇了被称为中华第二帝国的唐朝,在突厥与唐朝的百年拉锯战中,契丹受尽了夹板气,突厥最终败走中亚,继而西迁至西亚,而契丹人则因为有助突厥攻唐的前科,虽然最后被招安,但也被唐朝政府挂上号了,严加看管,唐朝其实非常在意东北少数民族的势力发展,为此不惜代价灭掉了有坐大迹象的高句丽,因为东北地区与西北地区不同,这个地方有耕地、有盐铁,且与汉地相接,文明开发程度远比漠北要高,一旦成势,就能凭借持久的经济能力与中原王朝分庭抗礼。
契丹人有三部,每部又有八大部落,他们是一个松散的政治同盟,实行的是原始的贵族民主制度,与集权制度相比,贵族民主制度最大的短板即是不容易形成合力,人心不齐,在唐朝初期,拥有了一定经济实力的契丹人数次反叛,都被唐朝击败,几番折腾下来,契丹人实力消减过半,不得不再次收起尾巴,做起了别人的小弟,突厥复国,成立了后突厥帝国,契丹人跟着混了一段时间,回纥人来了,灭掉了后突厥帝国,契丹人又依附回纥人,回纥人的汗帐被唐朝端了,契丹人又到中原来拜码头了。
在唐朝的严防死守下,契丹这100多年过的非常憋屈,堪称是契丹民族历史仅次于被北齐击破的那一段低谷时期了,好在契丹人韧性强大,而且他们刻意保持了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文化习俗,以此避免其他民族一战失国的悲剧命运,不然契丹人可能早就消失在东北频繁的民族融合里了。
随着唐朝盛世光芒走向寂灭,中原再一次陷入战乱,契丹人头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