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笛卡尔割席: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在他的《第一哲学沉思》中,借用割席的比喻来表示他要摒弃所有的传统观念和信仰,以实现独立的思考和探索真理的目的。
2、路德割席: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者马丁·路德因对罗马天主教的一系列不满,公开质疑了当时教会的权威,拒绝屈服于教廷的压力,从而进行了割席行动,这也标志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始。
3、华罗庚割席:中国数学家华罗庚在文革期间,因为他的知识和专业背景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决定割席与他曾经的教育、学术和社会背景,停止参与数学研究和教学,转而务农为生。
这些故事都表达了个人为了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寻求真理或保护自己而决定割席离开过去的信仰、观念或社会身份的行动。
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
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都说三十而立,1990年出生的你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了吗?
王小波在《三十而立》中写道:「我一个人走着,前后不见一个人,忽然之间,我的心里开始松动,走着走着,觉得要头朝下坠入蓝天,两边纷纷的落叶好像天国金色的大门,我心里一荡,一些诗句涌上心头,就在这一瞬间,我解脱了一切苦恼,回到存在本身。」
这个段落中有三个字显得格外的刺眼,那就是“一个人”。
三十而立,立的不是家国天下,而是自我存在
十几二十岁的年纪,多不懂孤独,对这三个字讳莫如深,到了三十,经历过自我、友谊与恋情的洗礼,会对“一个人”的诸多层次多些领悟。
关于三十而立,我们已经见过太多鸡汤与反鸡汤,然而每个人仍然会被这四个字戳到心坎,它实在被赋予太多期望,好像到了这个年纪于情于理都应该有一番了不起的成就,或是让人拍手称赞的技能养成,不免让人既期待又恐慌,到最后你会发现那些好言相劝或是苦口婆心,成功学畅销书里的金科玉律或是过来人的前车之鉴,朋友圈里转发无数的鸡血鸡汤或是微博上妙语连珠的精妙段子,统统都既对又错。
为什么?因为你是你,不是别人。
三十而立,立的可以是梦想,可以是生活,可以是资源,可以是信念,可以是格局,可以是财富,但首先是你作为“一个人”存在的。
就像王小波在《三十而立》中写道:「以后我要真诚地做一切事情,我要像笛卡尔一样思辨,像堂吉柯德一样攻击风车,无论写诗或是做爱,都要以极大的真诚完成,眼前就是罗德岛,我就在这里跳跃——我这么做什么都不为,这就是存在本身。」
三十而立,我该如何存在
汪峰唱过一首《存在》:「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谁明白生命已变为何物,是否找个借口继续苟活,或是展翅高飞保持愤怒,我该如何存在?」大概从十几岁会思考的年纪,我们就在思考这个问题,然而随着年岁与经历的不同,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角度和得到的答案会不断变化。
即便现在年代不同,人们更愿意把30岁看作20岁,但讽刺的是,在真正的20岁眼里,30岁其实更接近40岁,30岁确实略显尴尬,像是开始,又像是结束,没资格唏嘘,却也没底气放浪。
唯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到了这个年纪,无论再想否认,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开始用一种真正的成年人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我们会知道,第一,凡事不是非黑即白;第二,凡事未必有唯一答案;第三,凡事有度,过界反而适得其反;第四,凡事不能看表面,就是凡事无绝对,我们终于可以摆脱原始而纯粹的感官吸引,更加走心而用脑地来审视世界,并且不轻易下断论。
这才是三十而立的第一步,你终于拥有一套适用于你自己的成熟而完整的价值观念与逻辑体系,帮助你观察、理解并融入你所处的世界。
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吹牛的运动员》:「有个运动员因为平常参加比赛时缺乏勇气,被人们指责,只好出外去旅行,过了些日子,他回来后大肆吹嘘说,他在别的很多城市多次参加竞赛,在罗德岛曾跳得很远,连奥林匹克的冠军都不能与他抗衡,他还说那些当时在场观看的人们若能到这里来,就可以给他作证,这时,旁边的一个人对他说:『喂,朋友,如果这一切是真的,根本不需要什么证明人,你把这里当作是罗德岛,你跳吧!』」这个寓言是想说明,用事实容易就近证明的事,说得再多都是多余的。
这大概也是王小波在《三十而立》中说「我就在这里跳跃」的出处,他点名笛卡尔和堂吉柯德,又引用了罗德岛的典故,所强调的就是一种从自我存在出发的畅快感,哪顾得上这么多的世俗偏见,又哪需要这么多的唇舌解释。
「如果一个人不会唱,那么全世界的歌对他毫无用处;如果他会唱,那他一定要唱自己的歌。」我们谈三十而立,谈的就是要让世界听到自己的歌,这是你作为一个人的存在,而当你有了知音,你就又不再是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