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主任孙强及其团队先后于2017年11月27日、12月5日培育了两个体细胞克隆猴,分别命名为“中中”和“华华”,1月25日,顶尖学术期刊《细胞》以封面文章在线发表了他们的成果:成功培育全球首个体细胞克隆猴。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克隆技术的伦理关切也日益增长,克隆猴都是从体细胞开始的,而体细胞是从祖代动物的皮肤或器官提取出来的,如果这些克隆猴能够产生类似于人类的基因和行为,那么人类也可能通过克隆技术获得类似的人类特质,这引发了人们对人类未来的担忧,尤其是在涉及到生育、就业和社会责任的问题上。
尽管如此,中国政府也在积极推进科研伦理规范的制定和执行,我国的科研伦理审查制度肇始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为适应生物科技的迅猛发展,国家对863计划、973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在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根据国际项目的伦理评估要求成立了伦理审查委员会;随后,科技与卫生管理部门开始重视伦理审查工作,持续加大科研和应用中的伦理审查与监督力度,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科研伦理准则、规范和评价标准,倡导符合伦理规范的科研活动,约束甚至禁止不符合伦理规范的科研活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最新的一项有关科技工作者科研伦理意识的调查报告也显示:绝大多数科技工作者完全不了解有关科研诚信、转基因、伦理审查办法等科研伦理管理的相关文件规定,这一现象表明,尽管政府一直在加强科研伦理监管,但公众对科研伦理的认识和理解仍然存在差距。
虽然克隆技术在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伦理争议,我们需要更加重视科研伦理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同时也需要提高公众对科研伦理的认识和理解,我们才能确保科研活动的健康发展,为人类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