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米是什么?和高粱米有啥区别
薏米是一种既可以食用又可以入药的粗粮,又称薏仁、苡仁、苡米、薏仁米。
和高粱米区别
薏米和高粱米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食物,薏米是比高粱米药用性能高很多的一种本科植物,食用起来分生薏米和熟薏米两种吃法,生薏米具有利水除湿的功效,而熟薏米则更倾向于消肿的功效。但高粱米则是一种比较温性的食物,具有和胃,健脾的功效,二者不同,却都有很大的食用价值。
老人讲“70年代高粱米才是主食”,为何高粱米淡出了人们餐桌
上世纪从五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中期,黑龙江的城市粮食供应在定量内百分之六十是高粱米,高粱米饭你说它好吃,并不好吃,你说它不好吃,其实还可以。但有慢性胃病的人吃后难受,刺激胃。在那个年代能吃到高粱米饭也就不错了!不能小瞧高粱米,它的价格在几样粗粮中还居中上位。那时粮食供应统一价格是:玉米面每市斤5分三厘,玉米渣子6分三厘,高粱米6分8厘,小米7分三厘,大米一角三分一厘,小麦粉二角零八厘。高粱米拯救养育了东北人,我们不能忘记它。
我已步入稀之年了,也是地地道道的老人了,我是柘溪水库移出来的安化资江河畔人。大跃进那个时候我也有十来岁了。那个时期正是三年最困难,具体我也不清楚,只知道大家吃不饱,分点高梁就多一份粮食了;高梁,玉米米,干红薯米,小麦,大麦粥甚至做成野草糊!现在生活水平高了,我们洞庭湖想吃高梁之类的粗粮都没有了啊!
其实高粱米很好吃的。对于高粱,传统习惯是东北人吃米关内北方人吃面。这是中国人的地域生活习惯。在东北。民间有;高粱米水饭小咸鱼的顺口溜。(辽南地区是高粱米饭黄花鱼。)高粱米干饭、高梁米稀饭都是很香甜的。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北粮南调。东北居民的粮油供应聚然减少。食用油居民每人每个月由半斤减少到每人每月三两。
后来引进一种高产的高粱。叫晋杂五。这种高粮确实高产。但是壳子特别多。口感极差。完全设有了高粱米原来固有的香甜味。这种高梁。入口发涩很难下咽。但是因为高产。所以在全国推广。
那个年代,居民供应的品种有限。当时供应的除了极少的米、面之外就是玉米面、玉米碴子和高粱米。没有出现晋杂五时。高粱米饭还是很好吃的。只是自从粮店全部改供晋杂五后情况就变了。
中国是文明古国。哪朝哪代。只要是老百姓不满意。社会上就会流传民谣。所以东北地区就有了;晋杂五、晋杂五。既难吃,又难煮。这种民谣。
现在粮食充裕了。没有人再去播种晋杂五了。经过那段历史的人。都不愿触及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香甜的高梁米已被淡忘,而记忆犹深的却是难吃,难煮的晋杂五。
如今的高粱米在东北已成为健康食品。价格比大米、面粉还要高。
东北产的高粱米。有一个品种叫;“大红袍”。穗大、颗粒也大、煮饭满屋子香气四溢。自从晋杂五出现。就再也嗅不到那香气了。
建议大家可以品尝一下;高粱米水饭小咸鱼。当然要是在炎热的暑天那就更正宗了。
五十年代初期,回山东老家,广饶西关。吃的是红红的高粱面。吃不下去就哭,玩命地哭。妈妈没办法,就到街上买了一个火烧。1968年文革时期去西北外调,路过郑州下车转了转,饭馆里只有凭粮票才能买到的红高粱面的面条。没有白面的主食可买。1968年年底毕业了,分配到了唐山柏各庄军垦农场。口粮按当地标准供应,大米,白面很少。绝大部分是高粱米。在北京从来没吃过高粱米,好难吃呀。对饭量小的女同学就更难下咽了!连指导员叫赵太膜的,煞有介事地用木棍敲打饭笸箩,吃不吃高粱米饭,这是路线问题。往事不堪回首。
那个年代是全国人民生活困难,节衣缩食,每人每月按定量供应,一般市民24斤,20%细粮,80%粗粮以高梁米,玉米,地瓜干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调动了农民积极性,粮食連年丰收,由于农业科技进步,小麦,大米亩产翻倍增长。
再加上副食品丰富,细粮供应有余,反倒是粗粮成了稀罕物。
高梁米主产于东北黑土地,以前产量高,易管理,大部份用于牲畜的饲料。
现在种高梁改为种水稻,东北大米享誉全国。
现在大米,白面都吃腻了,高梁米只然要退出歺桌,成为造氿行业主料。
三个原因,第一是产量,高粱现在亩产不到1000斤,连小麦都不如。在以前,高粱产量是远远高过小麦的,穷苦人家,种高粱很合算。小麦产量增加,还是杂交技术的功劳。
第二是口感,虽然高粱营养价值并不差,甚至在糖分和蛋白质含量上超过大部分作物,但是口感很差,吃下去也不易消化,这一点是非常致命的。
第三是用途,玉米、小麦、稻谷用途非常广泛,高粱除了酿酒,貌似没有别的用途。
第四是种植,高粱的优势,是耐旱、耐涝、耐盐碱,非常适合技术条件不好的时代。现在,由于技术发展,真正种植的土地,条件都好的多了,不适宜种植的地方,大部分退耕还林还草了。
八十年代末我去瓦房店收苹果,在农民家里还吃高粱米粥。没有觉得难吃,老乡还让我往里加干饭,怕吃不饱。杨家乡,那个村忘记了。村民很纯朴,人很好,当时是国光苹果拿级板卡。黑龙江八十年代初高梁米就少了,能买到议价大米了,掺合在高梁米里和红云豆一起闷,饭香扑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