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舞女》这部作品,以其作者19岁那年(1918年)的伊豆之旅为创作素材,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在作品中,“我”正是高中时代的川端康成,要理解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我们首先要深入探索作者的生平故事。
作者自幼便失去了双亲,两岁时丧父,三岁时丧母,由祖父母抚养长大,在姐姐和祖母相继离世后,当他年仅16岁时,他最后一位亲人——双目失明的祖父也离他而去,这样的经历让川端康成从小体弱多病,常年闭锁家中,内心充满敏感和寂寞,他形成了一种孤僻的“孤儿气质”和“受恩惠者气质”。
这种性格以及它所带来的忧郁情绪,在繁华喧嚣的东京映衬下显得尤为突出,为了逃离这种压抑的情感,他踏上了伊豆的旅程,在这段旅程中,他被一名年仅十四岁的舞女的纯真和美貌深深吸引,他情不自禁地跟随舞女和她的艺人同行,从修善寺到汤岛、汤野,一直游历到伊豆本岛南端的下田港,他带着依依不舍的情感,与舞女告别。
这段经历便是《伊豆的舞女》的故事源泉,而这部小说的发表,则是在伊豆之旅后的八年(1926年),在这期间,作者经历了情感的波折,并在1922年重返伊豆时,怀着一颗“无法承受的自我怜悯”的心,创作了一篇未完成且未发表的长篇写生文《汤岛的回忆》,这篇作品也为他后来创作《伊豆的舞女》和《少年》这两部小说提供了灵感。
川端康成的这段人生旅程,不仅是他创作灵感的源泉,更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他的孤独、敏感和忧郁,都在《伊豆的舞女》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他个人经历的回忆,也是对人生苦难和情感波折的深刻反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