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代的卫国,从诸侯之长到国灭的式微,地缘解读

2周前 (11-20 21:02)阅读1回复0
小强
小强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8
  • 经验值6179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2358
  • 回复0
楼主

卫国是西周初年康叔的封国。在受封的诸侯国中,卫国受封时间早、受封边境大,受封时其地位较齐、鲁、宋、晋等国远为重要。整个西周期间,卫国不断相当强盛,连结了长时间的方伯(诸侯之长)地位。然而,在春秋诸侯争霸中,卫国非但未能称霸,反而日就衰败日渐沦为各大邦交相侵伐的对象,最末亡国绝祀。认真阐发和研究卫国的地缘形势,卫国由盛转衰的汗青一定性便浮出水面。

平叛封卫

在解读卫国之前,我们需要先将时空向后推移一下,即回到武王伐纣成功完毕前。《荀子》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造全国,立七十一国。”武王灭纣后,论功行赏,大封功臣昆弟,其时分封的重点区域就是黄河以南及河北平原南部。那很好理解,因为那一地域是殷商腹地所在。而从商人手中夺得全国的周人,起首要做的就是瓜分商人的核心领地。先秦的老例是“灭国不灭祀”也就是,即便你将一个国度灭掉了,也应当别的给块处所让它的宗室建“国”,以祭祀祖先。那个端方到了春秋末期,出格是战国常常不被严酷遵守。不外在周初的时候,不遵守那个老例会有很大的道德风险。

关于新的全国共主来说,没有什么比保留前朝王室宗庙更能抚慰遗民。因而,纣王之子(武庚)被周武王封为殷侯,允许他继续留在朝歌(殷商旧都,今河南淇县)。不外,那其实不代表周人就能完全信赖商人了,相反,周报酬此做了缜密的摆设。那一摆设汗青上被称之为“三监”,详细的办法就是将商人的王畿之地分为邶、卫、鄘三个区域,别离由武王的三个弟弟霍叔、管叔、蔡叔去办理。那三地别离位于朝歌的北、东、南标的目的。至于西面,有太行山做为屏障,周人其实不担忧。

邶在今河南汤阴县境内,但霍叔的办理区域从邶地往北,不断到今河北邢台以南。而蔡叔所办理的鄘地,城邑在今河南卫辉市境内,办理范畴向南延伸至郑州北部一带。卫地则位于殷都朝歌东侧,包罗今河南濮阳、山东聊城西部带。那三地类似于现代的“军管区”(类似战后柏林被四国分兵占领),他们在各自所办理的区域次要施行的是军事办理权。武王做出那种安放有其合理性既能抚慰商朝遗民,又能将商朝的核心区域严控在本身手中。可惜的是,武王离世不久,“三监”就与殷商遗民达成联盟,配合向周室起事。

此时,武王的弟弟周公以“顾命大臣”身份横空出生避世。因为先前分封至中原的诸侯国大都并没有变节王室,那使得周公允叛“三监”并没有太费周折。汉书·天文志》云:“武王崩,三监叛,周公诛之,尽以其地封弟康叔,号曰‘孟侯’。”唐朝学者颜师古注:孟,长也。言为诸侯之长。《汉书》寥寥数语所记载的,其实是影响周朝800年的大事务周公在处理“三监之乱”后,就是从头规划王朝的地缘构造。因为商朝数百年在中原开展增殖,生齿浩瀚,散布范畴大潜力尚存,因而周公所忧愁的就是若何镇抚商民,不变中原。周公根据其时政治形势与武王遗策,以殷都及畿辅之地,封武王的胞弟康叔,国号卫(《释名释州国》曰:“卫,为王保卫也。”),定都位于黄河与淇水之间的朝歌,以镇抚商。鉴于武庚“自绝于人民”,因而此次分封就放弃了“3+1”形式。康叔的新封国不只笼盖了邶、卫、鄘三地,统治区域还囊括了本来殷商的王畿之地和股商遗民七族栖身的地域,边境横跨豫、冀、究三州,南至济水,北逾衡漳(古水名,今漳水),西阻太行,东到兖州桑土之野,相当于今像北、冀南和鲁西地域,疆土面积方圆四五百里(里做为计量单元,源于中国古代的井田造,井田造被拔除后,由面积单元演化为长度单元,一里为九百亩)。卫国不只边境辽阔,生齿浩瀚,并且康叔统有殷八师(西周三收王师之一),是周初王室在东方的次要藩屏。

困于地缘

周公在分封康叔于卫国时,在河北平原又分封了其他两个诸侯国的燕国,中部的邢国。外表看,那两国方面可与河北平原南部的卫国遥相照应,避免股商遗民向北迁徙,新立国度以威胁周王朝统治;另一方面,能够避免燕山以北的游牧部落越过燕山进入河北平原,进而入侵中原。

从天文角度看,河北平原是夹在太行山与黄河之间的一块菱形地带—其西、北面是太行山一燕山山脉,而其南、东面则是走北线入渤海的黄河(西周时,黄河下流流向仍是昔时夏禹治水期间所整治的“禹河故道”)。此中,整体南北走向的太行山脉在南北各有一个转折,而北边那个向东北标的目的的转折区域就是戎狄的次要活动区域。戎狄之所以选择那个区域,因为域内有一条滹沱河。那条有着“小黄河”之称的河流,不只能供给丰美水草,更能成为一条不错的天然防线。滹沱河两侧,也就是邢燕之间的平原上,那些来自于山西高原的戎狄总能获得席之地,那种情状曲到战国晚期赵国“胡服骑射”军事变革后才被彻底改动。若按今天行政区划,今河北石家庄-保定间的区域就是戎狄部族的大致位置。换言之,石家庄以南地域为邢国的领土,而保定以北则被燕国所占据。所以,跟着地缘形势的不竭改变,河北平原上的燕、邢、卫个封国的次要职责垂垂由周初监视殷商遗民、避免其叛逆,逐渐转化为防御戎狄、屏藩中原。

在抗击戎狄的第一线,身为周公的后代,邢国之君邢侯无疑非常尽职,因而也留下“邢侯搏戎”的美名。问题是从战略上看,无论是邢国仍是卫国,都不成能依靠那些工具向的黄河收流(如漳水、淇水)持久抵御来自北方游牧部落的入侵。其实,对华北平原构成地缘压力的永久是太行山以西的“山西高原以及燕山以北的“蒙古高原”以至还有辽河平原”。若是不克不及将防线推进至山西高原和燕山之北的阴山一带,河北平原的地缘平安无从谈起(对此,后来的宋朝人深有体味)。因而,来自河北平原西北标的目的的地缘压力,需要晋国从山西高原处理。但在西周及春秋早期,周人或说晋国的笼盖区域还仅仅在山西高原的南部,也就是临汾、运城两个盆地而包罗山西高原东南部的“长治盆地”的多半个山西高原都被那些游牧部族所占据,那就使得整个太行山西侧都是他们的活动区。曲至春秋中期,晋献公攻灭骊戎、耿、霍、魏等国,覆灭强敌虞、虢(史载其“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晋国才逐渐完成山西高原的整合。而在此之前,太行山两侧的地缘优势始末掌握在戎狄手中。

不幸的是,邢、卫两都城没有对峙到晋国彻底征服山西高原就被迫迁徙了。在游牧部落入侵之下,那两都城陆续溃退至了黄河以南、济水以北的河济平原上。在东迁河济平原之后,邢、卫两国现实上都失去了成为一流大国的可能,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在诸大国间扭捏,以获得保存空间。公元前635年,邢国进攻卫国后,卫国在晋国的撑持下反过来灭掉了邢国。从外表看,那只是河济平原上的场争夺保存空间的战争,但现实上卫、邢两都城只是大国争斗的棋子不久,无论是河北平原仍是河济平原,都成为山西高原(晋国)以及山东丘陵(齐国)间接博弈的地域

任人宰割

东迁后的卫国,位于黄河中下流(次要在今河南濮阳、河北邯郸、邢台一部门、山东聊城西部一带),此地天气适宜,雨量充沛,地盘肥饶,是开展农业的优胜地带。同时又因地处中原,交通便当,陆路可南接新郑,北通燕涿,东到齐国,西可到洛邑。境内河流浩瀚,除济水,还有卫水、淇水和濮水,水运可通齐国。在中原及其以南一带,自殷商以来就商贸兴旺。按理说,如许的前提对卫国的经济开展有利。但春秋战国期间,因为大的社会情况发作剧变,卫国那一地缘优势又成为造约其开展的因素。

卫国扼冀晋之咽喉,踞黄河之南北,其战略地位略逊于位于中原腹地的郑国,但它也是交通枢纽为诸强所注目。大国掌握了此地,便能对其霸业起到关键性的感化(而卫地恰好还处于齐、晋两个强国之间),所以当四周大国强盛后,都竞相争夺卫国。城濮之战,就是晋楚争夺卫国的战争;案之战(公元前589年,晋国执政卿土邵子借鲁、卫求援之机,出兵攻齐),则是晋国为救援卫国而与齐国策动的战争。如许,处在大国包抄之中的卫国很难有开展时机。且卫之领土零星,与四周诸国长短不一。春秋期间,南阳(今河南新乡境内,其地在黄河之北,太行山之南,故名之南阳)为卫之西境,与晋交界;莘(今山东莘县北)为卫之东界,东北边邑与齐晋、鲁交界;南楚丘(今河南滑县东)为卫之南部边邑,与曹、宋邻接。《史记》说“晋阻三河,齐负东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兴,更为伯主”,阐明霸主国的称霸与其天文因素有很大关系。卫国如许的地形,无天险屏障,易攻难守,只能“任人宰割”。

卫国的天文前提对其开展固守相当倒霉,但其对晋国却很重要。因为晋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均在山西南部,进兵中原必需南渡黄河,而因中条、王屋和太行诸山阻隔,晋军渡河次要颠末两座要津: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和延津(今河南延津西北)。晋师若从孟津渡河后奔赴郑、宋,要颠末豫西走廊的东端越虎牢关,山险途狭,易受障碍。而由延津地段渡河后,即达郑国北郊,进入豫东平原,行军较为便利,并且渡河后颠末卫国可中转山东半岛。所以,晋军南下往往接纳那条道路。如晋师伐曹救宋,以及击败楚军后回国时皆走此途郄之战(公元前597年,楚晋争霸中原的第二次比赛)晋军也是由此往来渡河的。因而,晋国在没有掌握卫国、保障其后勤与运兵道路的平安时,是不敢贸然渡河至郑、宋之地,与楚比武对阵的。城濮之战时,晋军并未间接开赴前线是先打败附楚的卫国,稳固了前方与楚军决战。对此,清代学者顾栋高曾评论道:“晋欲救宋,则不能不先伐卫;晋欲服郑,则不能不先服卫,卫服而郑、鲁诸国从风而靡矣。盖卫踞大河南北,当齐、晋、郑、楚之孔道不欲东则已,晋欲东卫首当其冲。”后来晋军再耀武中原,也都是由那条道路出击的。

城濮之战后,卫服于晋,楚不克不及越郑、宋而之争。“自是以后,卫几同晋之鄙邑”,国土多被国侵蚀,其外交、军事遭到晋国把持,晋之君视同属县。战国初期国变法图强,再掀起兼怒潮。齐取淮泗,韩国郑,魏渡河据梁地,楚进占淮北,中原地带被分得所剩无几,南北诸的军事力量发作间接碰碰,不再通过国的中间地段来接触。卫昭公时,强盛,而卫国如小侯,沦为魏国从属最初仅剩濮阳城。公元前254年,卫国魏国消亡,其领地成为魏国的一个封之地。

文章摘自《世界军事》2016年第2期《地缘经略新解:春秋战国时代的卫国》(文:汉卿;编纂:李雷),图片来源于收集,若有侵权,联络删除。

更多出色文章欢送存眷狼君汗青阅读。

出色文章

0
回帖

春秋战国时代的卫国,从诸侯之长到国灭的式微,地缘解读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