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寒门平民出身,靠科举做大官的名人有哪些
这个很多啊,隋炀帝搞科举的目的就是要打破因为九品中正制而造成的贵族垄断官场的局面,让平民走进官场,所以自后有很多靠科举做大官的平民,下面为你例举一些:明代连中三元的内阁大臣商辂,宋代的吕蒙正、张齐贤、王曾、宋庠、宋祁、王禹偁、蔡襄、苏洵、苏轼、苏辙……都是寒门平民出身、靠科举做上大官的宋朝名人唐代韩愈,白居易……
科举制度创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善于宋朝,兴盛于明清,最后废除于清朝末年。
科举制度打破了士族门阀对仕途的垄断,使很多寒门子弟有机会为官。
从隋到清,通过科举制度当上官,当上大官的不计其数,张居正,方孝孺,海瑞等等
古代科举读书人都能参加,其中不少是寒门人才,现代人才选拔对吗
相对来说,肯定是现代选拔人才的方法更好。
古代科举太难,进士都是全能型的,一旦考上进士就是国家干部,最小也是一县之长。
现在考大学相对来太容易,职业五花八门,只要你有一技之长,总有一个行业适合你。
古时候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人都是文盲,八成以上的人不会写自己的名字。所以凡是识字的都不是穷人。比如著名的“布衣”有诗圣杜甫,人家爷爷杜审言是高宗、武周的名臣,只是他爸爸杜闲没有当官。还有韩愈,他爸爸哥哥都是官员。苏轼、苏辙兄弟吧,他爷爷是大地主。这些人都是古时候典型的布衣出身。
古代科举有县试,考过了授童生。然后是州(府,就是现在的地级市)试,考过了授秀才。再后是全省的会试,考过了就是举人。取得举人的功名才有当官的资格。不过只能从没有品级的小官当起,晋升的机会也很少。举人才有资格参加全国三年一次的会试,会试合格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过了。还要分三等,称为三甲。一甲三名(依次是状元、榜眼、探花),授进士。二甲一般十名,授进士及第。三甲二十到三十名,授同进士。所以正常年份全国三年才有四十多人考取进士,平均一年就十来个。
当然了,有时候国家有庆典。会开恩科,多录取一次进士,但是也可能有不幸的时候,很多年都没有考试。
总而言之,能考个举人的,就是县里的名人了,种地不交税,做生意不交税,开矿税率也极低,还可以见官不跪,已经很牛掰了。
现代普及教育,不识字的人很少见了,所以考试的规模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大,在古人看来就是不可思议的。迄今为止,现在我们实行的考试制度是目前为止可以实用的最好选择了。如果你可以弄出来一个更好更公平的考试制度,你绝对就是一个伟人了,必将被载入史册。
古代,就算富裕人家,也很少有让子女走科举道路。科举道路,成功失败,风险巨大。顺其自然,孩子是读书的料,就好好学,否则,别跟风。
古代,真正的穷人,饥寒交迫,怎么去科举。
不知道,真实的状元哪个是穷人出生?至少家里衣食无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