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合适的养殖场地至关重要,对于外涂养殖,选址在中潮区下层至低潮区,确保每天有2至3小时的插露时间,这样最有利于竹蛏的生长,虾蛏混养的塘底则需特别处理黑泥,底质以软泥和泥砂混合为最佳。
建设标准模式的蛏田是养殖成功的关键一步,无论是熟涂还是生涂,都需要经过翻涂、耙土、平埕等步骤才能放养,将整片蛏埕划分成宽3至7米的小畦,畦间留有小沟,这样畦面呈马路形,不易积水,对于虾蛏混养的塘底,参照外涂建畦的方法,面积控制在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为佳,且在放养前必须进行“发塘”处理。
选运蛏苗是决定养殖成败的关键环节,选择蛏苗时必须细心,避免选择被淡水浸过或隔夜的蛏苗,因为这样的蛏苗死亡率较高。
适时播种和合理密植同样重要,在适宜的播种季节内,宜早不宜迟,一般在清明节前结束播种,播苗应选择在大潮汛期间进行,外涂养殖每亩可播壳长1厘米的蛏苗70公斤,而内塘每亩则可播60至80公斤,注意不要过密,若播前遇下雨或淡水多,每亩可撒粗盐10公斤左右,以利蛏苗钻穴。
加强涂间管理是保护增产的重要措施,从放养到起捕结束,周期可能长达6至7个月或甚至15至16个月,在这期间,要定期检查蛏苗的成活率并及时补苗,大风浪过后要及时平整涂面,夏季要及时耘苗以保持涂面松疏;退潮后更要防止积水以防蛏子烫死,繁殖期要特别注意台风暴雨的影响并及时处理鱼害和病害。
关于蛏子和竹蛏的区别,二者在长度和体型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蛏子外壳呈长方形且两端纯圆,而竹蛏的体型则呈延长形、两壳像筒状,外表光滑有光泽,竹蛏的长度也相对较长,这两种生物在生活习性、生长环境等方面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注意区分和鉴别。
适时采捕是养殖的最后一个环节,采捕期通常在7至8月份或春节前后至清明期间,采捕工作必须彻底,不留老蛏或死蛏,以免影响底部环境及次年的养殖产量。
竹蛏养殖是一项需要细心与耐心的农事活动,从选择场地、建设蛏田、选运蛏苗到加强管理和适时采捕,每一步都至关重要,了解并区分蛏子和竹蛏的差异也是养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知识,希望这些信息能助您在竹蛏养殖的道路上更加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