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猎,意指群起围猎,历史研究指出,人类脱离猿人的身份,部分得益于狩猎,不过,被猎的对象曾经是我们的祖先,灵长类动物因软弱而成为易于捕猎的目标,即便在现代社会,面对猛兽我们也常常束手无策,一部分人选择逃跑,而另一部分人则选择团结起来对抗敌人……这种团结正是我们人类祖先演进的标志。
从本质上看,狩猎与旅游的差异显著,尽管在过去的时代,狩猎是生存的体现,属于第一产业,但旅游,作为第三产业的代表,主要关注旅游者在目的地所经历的身心放松与发展,狩猎旅游的概念需与旅游的本质相契合,狩猎旅游利用旅游目的地的野生或圈养动物资源,让游客参与猎捕活动,以此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这种结合了狩猎与旅游的活动被称为狩猎旅游(hunting tourism),它与传统狩猎、甚至是盗猎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
狩猎场多分布在边远省份、高原山区及少数民族聚集区,这些地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但狩猎旅游资源丰富,若能规范开发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能推动这些地区的旅游观光、科考、摄影等特色旅游发展,还能促进基础设施建设,进而拉动地方经济,甘肃省的野生动物保护管理者认为,发展狩猎产业有助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狩猎旅游作为一种高端旅游形式,具有完整的产业链,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社会效益,它催生了一系列新职业,如狩猎培训师、导猎员等,使猎人得以转型,在美国,狩猎旅游创造了数十万个就业机会,在印度和博茨瓦纳等地,狩猎旅游不仅促进了当地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若因舆论压力或现实困难而放弃这一发展机遇,不仅会影响野生动物的可持续发展,还可能助长盗猎观念和非法的捕猎行为。
狩猎旅游的发展也有助于法治建设的进步,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由于较早形成狩猎旅游产业,他们已经建立了完备的狩猎旅游法律体系,这有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狩猎旅游还能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野生动物的保护与开发知识,增强人们对野生动物的理性关注。
狩猎旅游不仅是一种旅游方式,更是一种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综合性发展策略,它为落后地区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为人们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就业机会,同时也为野生动物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并积极推动狩猎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