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虾”这个名称并非因为虾常常一雌一雄成对出现而得名,而是因为这种虾个头大,过去在北方市场上常以“一对”为单位来计算售价而得名的。
在北京海淀外火器营,有一道用鲜虾、鸡肉等配料制成的名菜——红焖对虾,这道菜是招待客人的佳肴,在清宫中,它有了一个更雅致的名称——红娘自配,这道菜据说来自颐和园,与清宫中的一段历史有关。
在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时期,她的饮食起居需要少女服侍,其中一些宫女在服侍太后满三年后需更换,每十年,慈禧都会从民间挑选秀丽端庄、年龄不超过12岁的姑娘进宫调教,同治皇帝去世后,慈禧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势,从同辈的堂兄弟中挑选了载湉作为新皇帝,随着光绪皇帝的成长,他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与慈禧的观念产生分歧。
为了全面控制皇权,慈禧下令让超龄宫女在皇宫内选妃,实则是为了安插自己的亲信、监视光绪皇帝,光绪皇帝提前下旨让超龄宫女一律出宫还家,这一决策让一些超龄的贴身侍女如坐针毡,其中一位聪明的侍女叫翠姑,她一直随侍在慈禧身边,深受太后喜爱。
翠姑的叔叔在内务府做御厨,他深谙宫中律规且烹饪技术高超,他不想看到侄女在宫中虚度青春,便想出一条妙计,有一天,御膳房进了一批鲜大虾,他灵机一动,根据《西厢记》中的故事情节,设计了一道名为“红娘自配”的菜品献给慈禧,这道菜看上去大虾头尾相接,呈微红色,十分娇美动人,慈禧看到后欣然发问,御厨解释说此菜用虾要成双成对,因此取名“红娘自配”,暗指放宫女出宫求情。
虽然慈禧最初因误解发怒,但后来明白了御厨的用意,尽管她心中仍有疙瘩,但考虑到是皇上的旨意遣送超龄宫女回家,她最终还是同意了放宫女出宫的决定,这一决策也间接地帮助了翠姑和她的几位同伴得以离开深宫。
几年后,当慈禧再次玩牌得胜时,她传令再做“红娘自配”的菜,当菜端上时,她并未吃下此菜,而是询问了几个宫女的意见,在得知她们都“不解其意”后,慈禧决定放她们出宫与家人团聚,这一决策也使得“红娘自配”这道菜成为了民间故事和宫廷菜肴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虾”这个名字逐渐流传开来,商贩们在外火器营的八旗营房和蓝靛厂南门街等地开始将成对的大虾出售并命名为“对虾”,这不仅是一个关于食物的名称变迁故事,更是关于人性、权力与自由的深刻反思。
“对虾”这个名字不仅代表了食物本身,更承载了历史与文化的意义,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权力的斗争以及人性的光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