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是从哪里出发的
荆轲刺秦是从燕国的易水出发的,
荆轲是代表燕国出使,向秦国纳地,以求秦退兵。
刺杀秦始皇的主意是燕太子丹的主谋,养士荆轲配猛士秦舞阳,希望能一举杀掉秦王嬴政,造成秦国内部因争权而内乱,彻底解决燕国即将被秦吞并的命运。
而事与愿违,荆轲刺秦失败,导致燕国被更快速的败亡
易水。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
博浪沙刺秦的始末是怎样的
博浪沙刺秦的时代背景
秦始皇雄图霸业,灭六国而一统天下,建立了自华夏有史以来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受到后世人们对高度赞扬。但对于当时其他六国人民来说,秦始皇无疑就是一个恶魔,时常萦绕在他们甜美的梦乡里,挥之不去,赶之不走。
终于,迫于强秦的无限制威胁,燕国太子丹决定实施斩首行动,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刺杀事件“荆轲刺秦”。结局大家也都知道,行动失败,荆轲被处死 ,并殃及亲朋好友。
秦始皇百密一疏,放过了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因为秦始皇是个音乐发烧友,而高渐离精于击筑(当时的一种乐器)。随后高渐离为友报仇,再刺秦王。具体情况这里不是重点,暂不表述,结果仍以失败而告终,高渐离也去会好友荆轲了。
张良刺秦,只为了报国仇家恨
张良,韩国(战国时期)人,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曾是韩国丞相,可谓是相国之家,家道殷实,名副其实的官二代。本来他也是能世袭丞相之位的,但是偏偏还未等到他长大继承相位,韩国就让秦国给灭了。韩国灭亡,在张良心中种下了国仇家恨的复仇种子,立志要在有生之年灭掉秦国。于是他散尽家财,广揽天下武林高手。然而,因为秦始皇暴虐成性,普通的武士只求自保,哪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啊!张良立志数年宿愿难了,不得已决定假借游学之名,寻访天下英雄。
张良二十岁离家,长期辗转各地,听说淮阳沧海君门客众多,有很多英雄好汉。于是上门拜访,共同谋划刺杀计划。沧海君听说张良来的目的后,他对秦国暴政也是深恶痛绝的,于是,立刻为张良招募了一名大力士,交给张良使用。这位大力士也没在历史上留名,不过确实是个力大无穷的人,并且他表示刺杀秦始皇是万死不辞。随后,张良为大力士秘密量身打造了一把百二十斤重的大铁锤。根据秦朝的重量单位算,一斤大约等于现在我们的252.8克,也就是六十斤,一个大力士拿一个六十斤重物不成问题。猛人,也只能用这种兵器了。张良的思路还是挺清晰的。
预谋刺杀行动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为了了解民情,稳固统治,决定开始他当皇帝后的第三次出巡,也就是他的第二次东巡。秦始皇东巡的消息被张良得知后,判断到秦始皇东巡必经河南阳武县(今河南省原阳县)。于是他带着无名大力士,一起侦察地形,并最终选择了博浪沙(今原阳县东郊),准备埋伏在这里,实施刺杀行动。
博浪沙的地理位置是很优越的。路面沙丘起伏,这就说明秦始皇经过的时候必定会降低速度,这就给刺杀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条件,降低了刺杀的难度。再加上地势坎坷,会分散秦始皇身边侍卫的队形,侍卫一旦被冲散,便让刺杀有机可乘。博浪沙北面是黄河,南边是官渡河,芦苇丛生,便于逃跑,而且洼地很多,便于隐藏,如果想要逃跑,官兵很难抓住。这些堪称具备了行刺的最佳条件。
张良原本计划,当秦始皇的马车经过此地的时候,就让大力士一跃而出,从高处砸下百余斤的重锤,直接将秦始皇的马车砸个稀巴烂,这样,秦始皇就必死无疑了。那么怎么识别秦皇的马车呢?当时秦国对车辇是有规定的,天子的马车由六匹马拉,而大臣的是四匹。于是他告诉大力士只需找到六匹马的马车,那里边儿准是秦始皇没错了。
刺杀行动实施
一切安排妥当后,他俩便潜伏下来,静等机会。别说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让他们等到了秦始皇的车队。不过当车队走近后,一看傻眼了,原来全都是四匹马拉的车,完全分不清哪辆才是秦始皇的马车。不过定睛一看,中间有一辆马车特别豪华。于是张良认定那里边坐的就是秦始皇,就指挥大力士一锤砸向了那辆车,砸中车子后,他和大力士趁众人来不及反应,分头逃窜,遁入芦苇丛中,不见了踪影。
而另一边呢,秦始皇只听一声巨响,不由大惊失色,定神后,才知道是刺客行刺,不禁恼羞成怒,喝令四处搜捕。但没找到刺客的踪迹,又令当地官府就近搜查,扰得百姓鸡犬不宁,依然一无所获。于是下令全国开展了为期十天的刺客大搜捕,集中行动。结果连刺客的毛儿也没见着,最终只能不了了之。
失败原因分析
荆轲和高渐离两次刺杀事件,对秦始皇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自此秦始皇不再相信六国之人,并且提高了防患意识。秦始皇原本就生性多疑,又偏逢多次遇刺,因而就学乖了。将车都是用四匹马拉,并且设置了好几辆,与自己所乘的马车装饰相同的车架,他就换着乘坐。狡兔三窟,因此逃过了这一劫。
张良被刘邦誉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可见,张良的刺杀行动策划得肯定是很周密的。只可惜,棋差一招,没能认清秦始皇的马车,以致功败垂成。相反,我们也可以看出,秦始皇因为惧怕六国人民的刺杀,而在自己的安保方面也是下足了功夫的。
此后,刺秦失败的张良,只能逃匿他乡,在机缘巧合之下,偶遇黄石老人,赠与他一本兵书《太公兵法》,张良认真研习兵法,成为了一代谋士,辅佐刘邦创立了大汉基业,被称为“汉初三杰”之一。功成名就之后,又因为张良看透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猎狗烹”的道理,最终,急流勇退,隐居山林之中
张良,字子房。原韩国贵族。祖父张开地为韩昭侯,韩宣惠王,襄哀王时期的丞相。父亲张平是相厘王,悼惠王的丞相。可以说是韩国忠实的粉丝了。而到了张良的时候,韩国就灭亡了,所以张良就想为韩国报仇,杀了秦始皇。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韩国灭亡后张良就想为韩国报仇,通过沧海君找到了一个大力士。然后带力士回到了国内,就开始寻找埋伏的地点。最终张良选择了博浪沙(博浪沙在河南省原阳县东郊)。
博浪沙的地理位置优越,路面沙丘起伏所以秦始皇的车队的速度就会降低,而且北面是黄河,南面是官渡河,芦苇丛生,便于逃跑。当张良得知秦始皇要出行,便埋伏于博浪沙伺机刺杀秦始皇。
秦始皇的马车是君主所用的“天子驾六”,而且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秦始皇准备了多辆副车,每辆都是由六匹马拉的,这样就分不清楚秦始皇乘坐的哪辆车了,可以说做到了绝对的万无一失!
秦始皇的巡游队伍到达博浪沙时,张良与大力士早就做好了狙击秦始皇的准备。可是当马队出现的时候,就开始迷茫了,不知哪辆车里有秦始皇,最后张良两眼一闭,掐指一算,就指着其中的一辆让力士砸去。力士看来也是接受了这方面的培训,非常精准的就击中了那辆马车。马车被砸的粉碎,车上的人也死了。
《史记》上载:良东见沧海君,得力士,以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由于判断上的失误行刺失败,最终张良成功逃脱,秦始皇“大索天下”十日追捕!至于刺秦力士是否逃脱,没有任何史料记载!
而张良在之后的秦末的动乱中,成长为一个深谋远虑的智囊,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在楚汉争霸中,帮助刘邦开四百年汉家天下,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博浪沙刺秦应该是当年汉张良行刺秦始皇的事,说的是公元前218年,在秦始皇第三次巡游到博浪沙(大概在河南省原阳县东郊)时,少年张良欲为国复仇携勇士刺杀秦始皇的故事。
张良出身名门望族,是名副其实的富三代,祖父和父亲都做过韩国丞相,但年将弱冠时的张良却遭逢韩国被秦国所灭,满怀复国.情怀的张良开始策划刺杀秦王嬴政的计划。随后在东夷首领沧海君那里,找到一位力大无比的勇士,并使他愿为张良效力。然后开始寻找实施刺杀计划的地址和机会。
嬴政秦始皇先后几次巡游东方,作为始皇帝出行,那也是规模相当地庞大,天子驾六、三军扈从、百官跪接,冷兵器时代的安保工作也是非常缜密的,“导引传呼,使行者止,坐者起。四人执角弓,违者射之,乘高窥瞰者亦射之。”相传,秦始皇准备了多乘车驾,不定时换乘。就在秦始皇第三次巡游到博浪沙这个地方时,遇到了张良携勇士的密谋刺杀。
尽管张良做了充分的准备,为勇士提前打造了重达六十多公斤的大铁椎,但还是没有找准目标,勇士的大铁椎砸的倒是稳准狠,但椎中的却是秦始皇的其它车驾,刺秦失败。
后来,张良协助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成为著名的“汉初三杰”,又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被封为留侯。留下了: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美誉。
博浪沙刺秦是张良一手策划的,事情的始未是这样的。
张良本姓姬。他的祖父、父亲共做过韩国五朝宰相,极为富贵。韩国被秦灭亡时,他家里还有奴仆三百人,当时张良的兄弟死了,他只简单的埋葬了一下,便变卖了家中所有财产,离家出走,准备去刺杀秦始皇为韩国报仇。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收缴了全国的武器,拆除了各国的关隘工事,实行了十分严酷的治安统治制度。为防止六国贵族卷土重来,他还下令将全国的十二万家富人全迁到咸阳边上居住,以便监视他们的行踪,但是这些做法也消除不了各国王亲贵族们仇恨心理。
张良出外云游,用重金买通了一位大力士,这位大力士力大如牛,可以轻易的舞动一柄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锤。张良得到秦始皇第二次东巡的消息后,就带着大力士悄悄地埋伏在秦始皇出巡的必经之路:阳武县的一处名叫博浪沙的山坡密林中,专等秦始皇车驾的到来。
博浪沙下面的官道上,两边树木茂盛,皇帝和随从官员的车队在仪仗、武士队伍的簇拥下,正耀武扬威地前进,忽然“嘭”的一声巨响,山坡上突然飞出一柄大铁锤砸到了最前面的一辆车上,车辆被击的粉碎,只可惜秦始皇坐在后一辆车内,前一辆车是空车,刺杀失败。
秦始皇大惊失色,立刻下令搜寻捉拿刺客,而前来行刺的两人早已趁乱逃脱了。从此以后那位韩国的姬姓公子才改名叫张良,逃到下邳隐藏起来了。
张良正是在下邳这个地方遇见了他的恩师黄石公,学习兵法和谋略,学成之后投奔了刘邦,为刘邦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了“汉初三杰”之一。
博浪沙刺秦的始末是这样的: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游出巡,他们走到今天的河南省原阳县南面的博浪沙的时候,遭到韩国贵族的后代张良(字子房)所派去的力士的袭击,力士所投掷的大铁椎没有砸中秦始皇所乘坐的车驾,而是砸中了副车,秦始皇躲过一劫,也受到了惊吓,派人追捕,命令天下大搜十日,一无所获。秦始皇继续东行,后经过琅琊,从上党(今山西长治)返回。这就是博浪沙刺秦始末。
张良西汉著名谋士,被誉为汉初三杰之一。
张良以谋略著称,算是一个谋士,他字子房,是战国七雄韩国贵族后裔。
张良的祖上都辅佐过韩国几代君王,但是悲催的是到了张良这一代还没到做官的年纪,韩国就被秦国灭了。
但是秦始皇没有对张氏一族赶尽杀绝。
《史记》记载:韩破,良家僮三百人。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韩国灭亡了张良家还有实力养三百家僮。
但是国家没了,自己没了用武之地,于是化悲愤为力量,国仇家恨不得不报。
于是张良把家财投入到反秦的工作当中。
于是便有了博浪沙刺秦案也就是锤击案。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嬴政第三次出巡目的地就是现在的山东烟台
张良知道这个消息以后立即策划了一场刺杀行动
具体操作如下
他首先找了一个被称为沧海君的人,关于这个沧海君是谁?到现在也没法确认,是一个谜。张良见到沧海君以后,请沧海君帮他找了一位可靠的大力士,又打造了一个重120斤的铁锤。
准备妥当之后,张良带着大力士,埋伏在秦始皇此次冬训的必经之路博浪沙(现在的河南省原阳县)。
此时的秦始皇对危险一无所知,乘着銮驾在仪仗队的护卫之下,浩浩荡荡的从博浪沙经过。
就在这个时候,张良一声命令,大力士抡起铁锤砸向了秦始皇的鸾驾。
既然砸中了銮驾,为什么秦始皇没有受伤呢?
答案很简单
因为按照惯例,帝王出巡都会准备多辆帝王专用的鸾驾。
秦始皇不一定会乘坐哪一辆车上?而其他的都会空着。
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刺客行刺。
张良没有办法辨认,只能随便的砸,砸完以后只能听天由命撞大运了。
结果张良不走运,没有砸中秦始皇乘坐的那辆车。
张良和大力士砸完之后不敢辨认,拔腿就跑而仪仗队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也十分慌乱,错过了捉拿刺客的最好时机,虽然虚惊一场,但是秦始皇仍然震怒不已,命令全国搜捕刺客。
由于当时的通讯不发达,张良比较容易的脱身了。
张良脱身以后逃到了今天的江苏省邳州市,于是隐姓埋名做了十年的游侠。
在张良藏身期间,据记载,张良遇到了老神仙黄石公演演了一出圯桥三进履的故事。最后得到了黄石公留给他的《太公兵法》,这里的太公指的就是姜子牙。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后,张良听说后,凑了一百多人最终加入了刘邦的战队。
我是爱好历史的上班族,以上内容是对此问题的看法,欢迎留言讨论点赞关注。
博浪沙刺秦,又称张良刺秦,是由张良策划并实施的击杀秦始皇于第三次巡游途中南的未遂暗杀行动。
张良原为韩国贵族,为报亡国破家之仇,决意暗杀秦始皇。他耗尽家资请大力士打制重达60公斤的大铁椎为行刺工具,同时差人打探秦始皇东巡行踪,选择便于狙杀且利于逃脱的博浪沙(河南省原阳县东郊)为行刺地点。
当秦始皇车驾如期出现时,张良顿时傻了眼:以君臣车辇规定,天子六驾(六马拉车)、大臣四驾,故天子座车应一目了然。但秦始皇为防被刺,整个车队均六驾(亦有皆为四驾之说)。
张良箭在弦上,只得撞大运出击。大力士掷出的大铁椎“误中副车”。秦始皇有惊无险逃过一劫,“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
张良见一击不中,急忙按计划撤离,之后“乃更名姓,亡匿下邳。”他在此巧遇黄石公传授太公兵法,后投奔刘邦,成为汉初三杰之一。
张良曾在淮阳学礼,到东方见到了仓海,共同制定谋杀行动计划。张良弟死不葬,散尽家资,找到一个大力士,为他打制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约合60公斤),然后差人打探秦始皇东巡行踪。按照君臣车辇规定,天子六驾,即秦始皇所乘车辇由六匹马拉车,其他大臣四匹马拉车,刺杀目标是六驾马车。
张良带着力士回到了国内,当张良得知秦始皇要出行的时候,就开始寻找埋伏的地点。最终张良选择了博浪沙(博浪沙在河南省原阳县东郊)。博浪沙的地理位置优越,路面沙丘起伏所以秦始皇的车队的速度就会降低,而且北面是黄河,南面是官渡河,芦苇丛生,便于逃跑。
秦始皇的马车是用六匹马拉的“天子六驾”,大臣“四驾”就很容易区别。但是秦始皇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早早的做了准备,准备了多辆副车,每辆都是由六匹马拉的,就容易混淆刺客。据说这一方法是由原来秦国的国尉尉缭准备的。
秦始皇的车架临近博浪沙,张良与大力士就做好了狙击秦始皇的准备。但最终击中的是伪装的车驾。秦始皇大怒,下令全国缉捕刺客。
扩展资料:
张良出生于韩国,当然不是现在的韩国。他的父亲和祖父曾经是韩国的相国。相国之家,家道殷实。可是好景不长,没等他长大继承相位,韩国让秦给灭了。亡国灭家之仇,在张良的心底种下复仇的种子,并且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1333431353938生根发芽,他立志要在有生之年,灭掉秦国。
秦始皇生性多疑,又因为他多次遇刺,因而学乖了,每次乘车都会变换不同车辆,因此逃过了这一劫。虽然这一次刺杀没有成功,可是张良却因为刺秦而声名雀起,从此成了名人。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巡游,出函古,过洛阳,经过阳武县博浪沙(今河南原阳)时,突然遭到了刺客的狙击。行刺的人,正是后来被称为“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
张良原是韩国贵族 ,他的祖父张开地为韩昭侯、韩宣慧王,襄哀王时期的丞相。父亲张平是相厘王、悼慧王时期的丞相。秦始皇灭了韩国后,复仇的种子就在张良的心中种下了。
为了复仇,他向东找到了沧海君,沧海君是东夷首领。在沧海君那儿,张良找到了一个大力士,为他打制了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约合60公斤),然后差人打探秦始皇东巡行踪。
张良带着大力士回到了国内,当张良得知秦始皇要出行的时候,就开始寻找埋伏的地点。最终张良选择了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阳县东郊)。博浪沙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路面沙丘起伏,所以秦始皇的车队速度就会降低,而且北面是黄河,南面是官渡河,芦苇丛生,便于逃跑。
秦始皇的马车是用六匹马拉的“天子六驾”,而大臣的则是四驾,刺杀目标是六驾马车。但秦始皇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准备了多辆副车,每辆都是由六匹马拉的,这样一来,就很容易混淆刺客。
秦始皇的车辆临近博浪沙,张良与大力士早已作好了狙击秦始皇的准备。但最终击中的是伪装的车驾。刺杀行动以失败告终。秦始皇大怒,下令全国缉捕刺客。
历史上有记载的刺秦只有三次,荆轲和高渐离都是作了有死无生的打算;唯有张良在行刺失败后成功逃脱。至于大力士是否逃脱,没有任何史料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