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薯,一味深藏于中药宝库中的神奇草本,它源自薯蓣科薯蓣属的植物参薯,以其块茎为药用部分,展现了自然的神奇与独特。
形态细赏
毛薯为多年生缠绕草质藤本,其生长形态多变而独特,野生的块茎多呈长圆柱形,而栽培者的块茎则变化丰富,或呈长圆柱形、圆锥形、球形等,有时甚至有分支,茎右旋,光滑而无毛,通常伴有四条狭翅,基部偶尔带有刺。
其单叶在茎下部分互生,中部以上则对生,叶柄带有绿色或紫红色,长度适中;叶片呈绿色或紫红色,纸质,形态从卵形到卵圆形不等,具有丰富的纹理和色彩,更引人注目的是,叶腋内常有大小不等的珠芽,这些珠芽多为球形、卵形或倒卵形,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花果之秀
毛薯的花序为穗状,雌雄异株,雄花外轮花被片呈宽卵形,内轮则倒卵形,并伴有六枚雄蕊,而雌花则具有宽卵形的外轮花被片和倒卵状长圆形的内轮花被片,其蒴果呈三棱状扁圆形,内含种子,四周有膜质翅,花期和果期均集中在冬季,为这片寒冷的季节增添了一抹生机。
名称与产地
毛薯在民间又有参薯、黎洞薯、大薯、脚板薯等之称,它主要产于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是当地人民冬季的重要食材和药材,其果实零余子更是被视为珍品,在冬初时期挖掘出的毛薯,若放在阴凉处,可储存数月之久;而若盖沙贮藏,则时间更久。
食用与药用价值
毛薯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食材,更是一种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植物,它适宜与五花肉、鸡肉、羊肉、腊肉等搭配,不仅能增添菜肴的风味,还能吸收肉类多余的油脂,在中药领域,毛薯被广泛用于各种药方之中,以其独特的药性和温和的疗效受到医家和患者的青睐。
虽然文中未提及,但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种名为姜薯的薯类,它也是潮汕地区的特色产物,从外观上看,姜薯与山药有些许相似之处,同样作为缠绕藤本植物,其块茎既可食用又可药用,与毛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毛薯这一神奇的植物,无论是在形态、花果、名称、产地还是食用与药用价值方面,都展现了自然的奥妙与博大,它不仅是冬日的暖阳,也是中医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