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长河中,保持一生不犯罪的几率是相对较大的,这主要归因于大多数人们都具备理智与头脑,行事三思而后行,在我多年的观察与经验中,我身边的亲戚朋友,几乎未曾听说过有犯罪的案例,这正体现了人性的智慧与社会的秩序。
令人深思的是,为何有些从监狱中出来的人再次犯罪的几率仍然较高?这背后隐藏的不仅仅是法律的制裁,更是出狱者面临的社会困境与心理压力。
假设站在一个特殊的视角,想象自己是一位刚刚出狱的犯人,经历了十年的牢狱生涯,当踏出那扇门,却发现世界已变,家人离去,家园破败,手中仅有的几百元,是回归社会的全部资本,面对生疏的社会环境,找工作时被问及过往,那种被标签定义的“刚出来”的感觉如影随形,正规的工作需要无犯罪证明,而自己却因曾经的过去被拒之门外,零工或许能暂时维持生计,但尊严何在?
夜晚降临,囊中羞涩,只能选择露宿街头,此时此刻,曾经的自由梦想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的迷茫与绝望,在这种境遇下,一些人可能会选择重拾旧习,走上偷鸡摸狗的道路,即使被抓,他们也觉得吃公家的饭不亏,于是再次陷入犯罪的泥沼中。
这样的循环,不禁让人深思,一旦踏入监狱的大门,人生似乎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特别是对于那些刑期较长的罪犯,出狱时已与社会脱节,智能手机不会用、新的社交方式不熟悉,这些都让他们难以融入社会,注定被社会淘汰的他们,为了生存,可能只能重操旧业,再次犯罪。
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犯罪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社会环境与个人心理的交织结果,为了减少再次犯罪的几率,社会应当为出狱者提供更多的帮助与支持,让他们能够重新融入社会,找到生活的方向,我们也应当加强法律教育,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