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友弟恭,李隆基一天之内连杀三子,却为何对兄弟爱护了一辈子
李隆基杀了亲儿子李瑛等三人,却对他的兄弟李成器等几个友爱有加,史书上说这是李隆基友爱的天性使然,实际上远远不止如此。
一、李隆基杀其子李瑛等三人,已经在开元末年,李瑛等人不但已经长大,而且形成了庞大的势力,让李隆基感受到巨大威胁
开元末年,李隆基在位已经三十年左右,那年他已经五十三岁,在古代早已被认为是个老人,而其太子李瑛正当青春年华。出于对自己未来的考虑,朝臣、内臣中显然已经形成了太子的势力,当时的第一宰相张九龄,就是太子李瑛的坚定支持者。
当初,李瑛之所以被李隆基立为太子,那是因为李瑛年长,且其母赵丽妃受宠。等到开元末年,赵丽妃早已年老色衰,李瑛本人也不被李隆基所喜欢,因此其太子地位岌岌可危。李瑛一方面争取维护儒家正统的朝臣们的支持,一方面和不受宠的两个兄弟结为同党,私下里对李隆基的做法抱怨,这就更加深李隆基对他的厌恶。
正好,妄想为其子李瑁夺嫡的武惠妃和李林甫勾结一起,共同构陷李瑛等人,于是李隆基顺水推舟,一日诛杀了他的三个儿子。所谓天家无情,李隆基做得毫不留情。
二、李隆基能当皇帝,和他连续发动两场政变密不可分,他诛杀其伯父唐中宗一家、诛杀其姑母太平公主一家、乃至于诛杀其子李瑛等三人都毫不留情,绝不能说李隆基友爱兄弟是其仁厚的天性使然
因此,新唐书关于李隆基友爱兄弟的原因,什么“帝于敦睦盖天性然,虽谗邪乱其间,而卒无以摇”的评价,肯定是不完整的。但李隆基确实对其大哥李成器、二哥李成义、弟弟李隆范、李隆业等人极为友爱。话说,李隆基当了皇帝后,住在兴庆宫里,专门给他几个兄弟修了宅邸,都环绕着他的宫殿,每当他登上花萼楼,听到兄弟们的府邸里奏乐玩耍了,必然要邀请兄弟们一起进宫来大宴享乐。大概是说他们之间毫无拘束,跟民间的好兄弟一样。
然而,李隆基这样做难道不是应该的吗?当初,他大哥李成器把太子位让给了他,他两个弟弟李隆范、李隆业亲自带兵帮他平定了太平公主之乱,没有他这些兄弟,哪有当皇帝的李隆基?
李隆基友爱兄弟,至少有报恩和奖赏功勋的意图,何况,这能为他赢得友爱兄弟的良好名声的。
事实上,从李隆基的许多做为来看,从人品凉薄上说,李隆基是和李世民差不多的人,李世民留下了杀兄弟、逼老爹的污点,偏偏李隆基,很多人以为他只是个多情的人。
三、李隆基友爱兄弟的同时,其实对其兄弟防范一点都不放松,而其他一些因素也是李隆基能够友爱到底的原因
1、李隆基其实非常注重皇室成员的管控。大家以为李隆基让他那些兄弟们环宫而居只是相亲近的目的?其实,这也是一种严密的监视。这一点,从李隆基对其子孙住宿的安排上就看得出来。李隆基让他的儿子们聚居在大明宫附近的十六王宅、又为孙子们在附近修了百孙院,这都是为了便于管理、便于监控的原因。正是因为这种安排,造成唐朝宗室后来被乱臣能够集体诛杀,招到一些史家的嘲讽。
2、李隆基不但监控兄弟家院,也监控兄弟们接触的人。由此,他李隆范接触术士的事儿、李隆业的亲属私下议论皇帝的事儿,李隆基都门儿清。他处置乃至诛杀了这些人,吓得李隆范、李隆业睡不着觉,但李隆基却装模作样的对他们说:“我对你们没有猜忌,都是这些人的错。”
3、李成器等人极为小心谨慎,也是李隆基能够友爱的一大原因。说到底,李隆基的五个兄弟,李成器本来最有威望,但他却表现得最没有野心,一心当好个安乐王爷,因此一生安康。李成义出生低微,本来就没有当皇帝的份,且也很低调。李隆范、李隆业都从小和李隆基玩儿得很好,且两个人都被李隆基密切监控。李隆基的幼弟又早死。因此,他的兄弟里没有一个对他有真正的威胁。
4、其它一些原因。到开元末年,李隆基的兄弟全部都已经逝世,这种对皇权的威胁就更不存在了。而李隆基的儿子们,在此时都已经长大,李隆基却逐渐老去,这是李隆基觉得其子比其兄弟威胁大的重要原因。何况,子继父位符合儒家宗法,兄弟继位显然就没那么合法,这也是李隆基友爱兄弟,严防儿子的重要原因。即便开元末年杀了李瑛,对他的第二个太子李亨,李隆基仍旧是严防死守,用尽心机,看着让人寒心。等安禄山起兵后,逃到马嵬坡的李隆基终于再也不能阻挡其子李亨脱离他而自立,这便是皇权带来父子相争的真相。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李隆基为什么对兄弟们好?是李隆基人不错,不忘本吗?可既然如此又为何对儿子们如此“严苛”呢?很明显肯定不是这个原因,那么究竟是为何?很明显是政治原因。
李隆基登基之前面临的问题和李世民一模一样,一方面是功勋卓著,一方面是嫡长子正统,于是这问题就来了,到底该立谁为皇太子呢?李世民当初选择的是发动政变“玄武门之变”,最终夺取了政权,但是李隆基不同,他的大哥宋王李成器坚决拒绝,李成器曾说过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平王(李隆基)有功于国,自己决不居平王之上。”所以说李隆基之所以能够得到天子的宝座,完全可以说的他大哥禅让的结果。所以李对兄弟的的好完全是出于政治目的的。
皇权至上,李隆基一日杀三子是因为感觉皇权受到了威胁(当然事实上三个儿子是被诬陷了),而对兄弟友爱恰恰也就是因为兄弟们当年不仅不争皇位,还为他获得皇位做出了贡献。
先说说一日杀三子事件。李隆基原配皇后王氏无子,无嫡立长,故立次子李瑛为太子(长子李琮相传曾在狩猎时被野猪伤脸,仪容有损不能做太子)。后李隆基宠爱武惠妃,为她废了皇后王氏。武惠妃欲让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玄宗第十八子)做太子。李瑛与玄宗第五子鄂王李瑶、第八子光王李琚三人经常聚会,因武惠妃得宠,自己母亲失宠,口出怨言,被武惠妃抓到把柄诬告他们犯上,虽然第一次有贤相张九龄力保,第二次却又被诬告谋反,而张九龄已经罢相,当时掌权的奸相李林甫帮助武惠妃,最后李隆基宁可信其有,将三子贬为庶人,旋即赐死。虽然后来李隆基应该有过后悔,也没有立李瑁为太子,而是依然用立长的原则立第三子李亨为太子,武惠妃也因为害死三个皇子而受到折磨,居然精神失常,恐惧而死。但是大错已经铸成,李隆基一日杀三子,成为一个著名的父子悲剧。
李隆基为什么会轻信关于三个皇子谋反的谣言呢?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最宠信的武惠妃和李林甫的谋划和怂恿,另一方面,则是李隆基自己当初就是靠政变上台,而且是两次。一次唐隆政变、一次先天政变,所以对政变特别防范。而这两次政变,恰恰就是兄弟们与自己坚定站在一起,不仅如此,兄弟们从小与李隆基一起熬过了最艰难的岁月,并甚至将本不属于自己的太子之位给了自己。这就是李隆基对兄弟毫不怀疑的原因。
说起李隆基五兄弟的感情,那真的是亲密无间。他们不仅是亲兄弟,更是患难之交,生死与共。早年,武则天废中宗李显,立睿宗李旦,李旦的五个儿子也就成为了皇子。但是,武则天对亲自登基仅仅一步之遥,武氏宗亲更是虎视眈眈,这种压迫下,李旦自让皇位,最终退为皇嗣。武则天登基,李旦的五个儿子也就落架的凤凰不如鸡,地位迅速下降。不仅如此,武三思等人还想方设法要把李旦做成谋逆罪,连他身边两个女人刘氏(原配皇后,长子李成器之母)、窦氏(李隆基之母)都被武则天处死。一家人时刻都在悬崖边。李隆基五兄弟当时住在隆庆坊一带,相依为命,不知屠刀何时落下。
神龙政变后,中宗李显复位,李旦成为安国相王,姑姑太平公主加号镇国。二人成为唐朝最厉害的两股势力。但是很快,李显的皇后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急剧扩展势力,李旦、太平公主成为重点打击对象。不久之后,李显竟被韦后毒死,韦后大权独揽,欲效仿婆婆武则天。李旦和太平公主岌岌可危,关键时刻,李旦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拔剑而起,联合姑姑李隆基的几个儿子和禁军将领发动唐隆政变,杀韦后与安乐公主,拥护父亲李旦即位。
李旦即位后,李隆基获封平王。但是,太子之位一直犹豫不决。按理,嫡长子继承,太子应该属于李旦长子宋王李成器,但李隆基功高,于是陷入两难。而李成器此时站出来,表示太平盛世应该嫡长子继承,而国难之时应当功高者为之。坚决推辞太子之位,二哥申王李成义也以此为由辞让太子之位,才有了李隆基成功当上太子,进而当上皇帝。所以说,李隆基的皇位是两个哥哥让出来的。他们原本就有机会做皇帝而不做,故而李隆基放心,他们不会对自己的皇位构成威胁。
第二次政变,是源自李隆基与姑姑太平公主之争。李隆基做太子之后,与姑姑矛盾日益凸现。李旦不堪其扰,退位,李隆基登基。姑侄二人之间没有了缓冲,矛盾更加剧烈。太平公主企图另立皇帝,废掉李隆基。这时,姚崇宋璟提议将李成器、李成义分封到外地担任刺史,以绝太平公主的念头。两个哥哥也顾全大局,欣然前往,没有一个愿意到太平公主身边做傀儡皇帝。而两个弟弟岐王李范、薛王李业更是直接参与李隆基最后对太平公主大清算的先天政变,为扫灭太平公主党羽立下大功。
(描述李隆基兄弟五人感情的五王醉归图)
所以,四个兄弟都在李隆基最艰难的时刻情义相挺,从无背弃。他们都有机会做皇帝而放弃,故而李隆基不会担心兄弟们谋反。李隆基曾做大枕大被,与兄弟同枕共盖。四个兄弟死后,大哥李宪(李成器改名)被追谥让皇帝,其他三人也都追谥太子。可谓前无古人。李隆基这么做就是要表示,皇位是他们五人共同的,可谓兄友弟恭的典范。
李隆基一辈子的成绩败在安史之乱上,如果没有安史之乱,这位明君在历史上将达到新的高度,开元盛世号称唐朝巅峰,他的文治武功,足以吹上好一会。可能由于安史之乱时的表现,和被儿子夺位后的无力反应,唐玄宗容易被人认为是大好人一类的君主。而从史实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是不客观的,李隆基的权谋手段,用人防人手腕炉火纯青的程度,史上君主少有人能够比肩。
大唐传到李隆基手上时,已出过两位英主,李世民和武则天,他们的功绩众所周知,而他们留下的后遗症也特别严重,玄武门之变乱了立储规矩,李世民虽在李承乾之事中全力欲扳回这种影响,依然落下祸根。武则天以后宫走上前台,开了李唐王朝后宫干政的先河。这两个例子极其恶劣,但在李隆基时,都得到良好的处理。他以联姻和不立皇后消除后宫夺权之患,又以题中所说的爱护兄弟,消弥了手足之祸。看起来就像兄友弟恭,其乐融融。(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在开元二十五年,名耀天下的盛世英主李隆基,听信了武氏族人、爱妃武惠妃的进谗,以带刀兵闯宫为由杀了自己的三个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一日杀三王,李隆基莫非疯了?并不是。鉴于玄武门之变唐隆政变先天政变等耳熟能详的祸起萧墙的事例,李隆基对最能直接威胁皇位的太子看管极严,李瑛之死,是事实上的拉帮结派,有形成山头的可能,在此时,寻找借口消除隐患,是符合李隆基一贯喜欢先发制人的性格的。(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李隆基能够坐上帝位,面上有另一个原因,得益于兄长李宪的让位,事实上李宪不让位,恐怕会再发生另一次政变,李隆基不可能拱手让出他为之血战多场的皇位。李宪也明白这一点,当了聪明人。兄长聪明,当皇帝的弟弟可不能愚蠢,毕竟皇家孝悌,是天下人的楷模。李隆基就把兄弟们供养起来,建了五王宅,不时与兄弟歌舞一番,其乐融融,但这些只是做给天下人看的,只要王爷们交结朝臣,立马大棒伺候。“时上禁约王公,不令与外人交结”,驸马都尉裴虚已、薛王妃内弟等人或死或贬,都是交结王公致罪。在这样的“爱护”下,李隆基兄弟算是善始善终。
唐玄宗李隆基对待儿子非常差,“一日杀三子”事件中除掉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后来又放任奸相李林甫迫害继任太子李亨,而且还抢了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但是他却对一众兄弟好的不得了,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唐玄宗李隆基对儿子死防严守源于其恋权本质,而兄友弟恭则源于一众兄弟不恋权的根本原因,一切奥妙都绕不开皇权两个字。
唐玄宗恋权为哪般
除了“一日杀三子”事件、放任李林甫迫害李亨,抢寿王李瑁媳妇这三件事,还有很多事情可以说明唐玄宗李隆基对权力欲望的贪恋程度。
1.唐玄宗李隆基利用宫廷禁军尤其是大唐最高战力的万骑主导唐隆政变,其过程非常果敢。清算为韦后集团非常彻底,政敌家族凡是身高超过马鞭长度(大概1米到1.3米之间)皆处死。事后怂恿亲信推举他为太子,如果不是嫡长子李成器让贤,估计情况很难收场。
2.先天政变中其父唐睿宗李旦苦苦哀求唐玄宗李隆基留太平公主活命,但他根本不听,还是缢死了姑姑太平公主。不仅如此,他还杀光了太平公主全家,只留下一个跟他比较要好且没什么威胁的表弟薛崇简。当然了清算太平公主的党羽也跟唐隆政变一样彻底,绝不留后患。甚至过程中有一个细节,太平公主亲信之一宰相窦怀贞见势不妙自缢了,但李隆基还是下令屠戮他的尸体。
3.张说、张九龄曾是唐玄宗李隆基最信任且重用的宰相之一,但是因为他们支持太子李瑛,最后都被他贬官了。李林甫也是很受重用,但到了晚年,唐玄宗李隆基意识到最终太子李亨会继位,便放弃了李林甫这枚棋子,甚至李林甫病重之时想见他最后一面都数次拒绝,最后不得已才到城楼上远远观望,十分冷血。
4.唐肃宗李亨灵武继位之后,遥尊其为太上皇。一度自暴自弃放弃抵抗的唐玄宗李隆基,马上跳出来争权,并且使用了一条毒计。他任命十六子永王李璘为江陵大都督,统领江南西路、黔中、岭南、山南东路四道军队,企图与儿子唐肃宗李亨分庭抗礼。这个永王李璘生母死得早,从小由李亨抚养,兄弟情同父子,感情非常深。经过唐玄宗李隆基的挑拨,结果永王李璘直接造反,最后兵败身死,十分可怜。
从以上不难看出唐玄宗李隆基对权力渴望的程度,一直是想将其牢牢把控在自己手中,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为除后患可以斩尽杀绝。即便儿子李亨提前继位了,还是不肯罢休,可见其执念之深。我认为唐玄宗李隆基对兄弟也一样,只要他们对自己的权力有威胁,照样会做出严防死守的举措——只不过那些兄弟因为各种原因都避开了权力漩涡。
一众兄弟为何不恋权
唐睿宗李旦一共生了六个儿子,分别是嫡长子李成器、老二李成义、老三李隆基、老四李隆范、老五李隆业、老六李隆悌。这六位均因为各种原因,主动或者被动放弃手中权力。
老大李成器原本是唐睿宗李旦的法定继承人,但是能力远远不如老三李隆基,而且他是最先一个看清李隆基的面目的,所以很识趣地让出太子之位。在先天政变之后,还交出了手中的兵权。所以李成器虽然最有资本跟李隆基争权,但主动放弃且将威胁降低到最小,甚至为零。对于唐玄宗李隆基来说肯定是要一辈子感激的,故而会在其死后追封为让皇帝。
老二李成义出身不太好,他的母亲是柳宫人,品级很低,即便唐睿宗李旦登基或者复辟之后都没有对其母追封。这个是有原因的,因为柳宫人祖父柳奭是唐高宗李治的王皇后的舅舅,王皇后被废后,柳奭就被杀了,柳宫人因此成了奴隶。之后虽然被唐睿宗李旦临幸了,生下李成义,但还是被武则天忌讳且厌恶,硬生生将他们母子分开,命令李旦将李成义交给豆卢贵妃养育。这导致了柳宫人始终摆脱不了奴隶身份,其子李成义地位一直成问题。
不过因为唐玄宗李隆基的母亲窦德妃被武则天赐死了,年幼的他被父亲唐睿宗李旦交给豆卢贵妃抚养,所以他跟李成义朝夕相处感情甚至比李成器还深。李隆基成为太子之后,甚至委任给他重要的兵权,一直到先天政变结束才解除兵权外放任职。而且李成义死得也早,大概42岁,始终对唐玄宗李隆基威胁很小,故而死后被追赠为惠庄太子。
老四李隆范死后被追赠为惠文太子,一看就知道跟文化有关——没错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岐王李隆范,杜甫诗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那位文化界热衷追捧的名人。岐王李隆范不热衷权力,一直是在文化界混的,故而也对唐玄宗李隆基没有任何威胁。相反他们兄弟还经常一起切磋文学,感情变得越来越深。
老五李隆业跟唐玄宗李隆基关系也很好,在唐隆政变、争太子之位、先天政变这三大事件中都是站在唐玄宗李隆基这一方的,而且也很卖力。值得一提的是,李隆基数次政变的王牌禁军当中有一支就是李隆业统帅的,可见其对李隆业的信任程度。
但是这也不能说明唐玄宗李隆基一直对这个弟弟放心,之后还是出现了李隆业的妻弟妄议国事被杀的事情,一度让李隆业惶恐不安。好在他跟其他兄弟一样老早就交出兵权了,唐玄宗李隆基没那个必要继续打击他。
至于老六李隆悌11岁就早夭了,更别谈威胁了。死后被唐玄宗李隆基追封为隋王,算是还可以了。
所以,唐玄宗李隆基恋权是刻在骨子里的,为了拿到权力或者不失去,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他的那些兄弟除了老六李隆业早夭,其他都不约而同地放弃了手中的权力,尤其是兵权,故而对唐玄宗李隆基的威胁甚小,所以实在没那个必要去为难他们,反倒不如表现得兄友弟恭,博得历史美名,好对得起头顶上的正大光明。
所以唐玄宗李隆基对儿子差,对兄弟好,本质还是权力的问题,绕不开皇权二字。
我是东海寻人,喜欢这篇文章的小伙伴,记得关注、点赞、收藏、分享、评论哦!
唐玄宗李隆基,又称唐明皇,年轻时可谓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创造了“开元盛世”。他的成功,来源于勤政、任贤,也来源于他的果断与决绝。他曾亲手干掉了他的姑姑安乐公主,也曾亲自下令处死了被武惠妃诬陷的太子李瑛等三个儿子。但他对兄弟是很好的,特别是他的大哥李成器,被他封为宁王,前段时间大火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宁王孙就是李成器的孙子。李成器死后还被追封为“让皇帝”。
要弄明白唐玄宗对自己兄弟和对待儿子的不同态度,这个有必要了解一下唐玄宗早年的生活经历。唐玄宗的父亲睿宗共六子:长子成器,次子成义,三子隆基,四子隆范,五子隆业,六子隆悌。玄宗早其经历了安金藏、诛除韦氏、宁王让位等事件让他深刻体会到皇权遭受侵犯后政局的不安,这些都对他后来的政治思想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让他学着使用政治手段来获取政治利益,这些政治手腕也对以后几个兄弟对他顺心成服奠定了基础。
皇室兄弟之间争夺权力自古以来都是很强烈,而李隆基只不过是政治手腕更高明一些,其“友爱”的背后充满了政治规划。通过这种方式使得玄宗能够更得心应手地观察和掌握诸兄弟的一举一动,更有效定稳定了政局。可以通过一下实列来说明这些。
岐王好学,特别喜欢与文章之士交往。而唐玄宗不论是对自己的兄弟还是对儿子,都有限制交往的规定且非常严格。玄宗以旁敲侧击的方法将岐王的文士一一放黜。在玄宗规训手段里还有“孝治”,表面上让他的兄弟那仅仅是道德层面的东西,所以他们每个人必须恪守的东西,但玄宗把仅仅是情感上的“孝”变为对自己兄弟政治上调节手段。
总而言之唐玄宗对自己兄弟的“友爱”是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