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为何仅有八十一章?其中蕴藏的深意
《老子》这部著作,以其深邃的道理和广泛的智慧被后人尊称为《道德经》,该书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通常道经置于前,德经随后,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中,我们发现了德经前置的道经后置版本,可能是古本的排列顺序,这部著作总计五千余字,原本并未分章,后来被划分为八十一章,这其中有何玄机呢?
在遥远的古代,人们通过占卜来探索宇宙的奥秘,在利用蓍草进行占卜时,数目的变化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数”的崇拜是理所当然的,依据《易·系辞上》的描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等,古人建立了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的观念,而九,更是阳数之极,将《老子》分为八十一章,暗合九九之数,代表着阳的极致,不仅如此,《黄帝内经》中的《素问》与《灵枢》也是以九九之数,即八十一篇(卷)的形式呈现,在后世的小说中,《西游记》九十九回的设定,以及唐僧师徒历经的九九八十一难,也体现了对“九”这一数字的崇敬。
数字与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一二三四五代表着五行的起始,而六七八九十则象征着事物的完成,五行思想在我国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之相关的许多事物都以“五”为基础: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相克;肝、心、脾、肺、肾五脏相协调;目、舌、口、鼻、耳五官感知世界;酸、苦、甘、辛、咸五味滋养生活……这些都体现了我国文化中“数”的哲学与巫术的融合。
在我国文化中,“数”不仅是一种计量工具,更是一种哲学思考的体现,比如清代“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虽然实选唐诗310首,但这一数字的选择背后也有深意,编者向《诗经》致敬,以305篇为基础,加上有题无诗的6篇,共311篇,又因谦逊与避忌,最终定为310首,再如司马迁的《史记》,其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的编排,也蕴含着天干地支、卦数等深意,十二和十分别代表天干数和地支数;八十则与卦数相关;三十则取自《老子》中“三十辐共一毂”的意象,寓意辅弼之臣的忠诚与奉献;而七十则代表着人寿的最大限度,因为列传是记载人物的。
《道德经》之所以分为八十一章,不仅是因为数字“九”在我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还体现了我国文化中“数”的哲学与巫术的融合,这种对数字的崇敬与运用,不仅在古代文献中随处可见,也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