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叔说字——人篇(舌)

2周前 (11-21 06:19)阅读1回复0
花花
花花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3
  • 经验值6192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2384
  • 回复0
楼主

(来源:青海省博物馆)

舌象张口舌向前伸有所挪动之形

人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舌”,象形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口中伸出舌头的样子。舌本义即舌头,是人和动物口腔内辨认滋味的器官。又引申指像舌头的工具。舌头是人说话的次要凭仗,所以“舌”又引申指言语。

舌头位于口腔之中。造字时不克不及只画舌,必需加一个口字限制范畴。上面部门“Y”像一舌头形。全字像舌头从口中吐出的样子。后“舌”的形体较前一形体多出的几点,表达唾沫。“舌”指人的“舌头”,那是该字的本义。甲骨文中就有“舌疾”(续五·十七·三),其意思就是舌头生病,用的是“舌”的本义。甲骨文字形不难发现舌头符号与人的舌头差别。有人说,“舌”的古文字形像蛇的舌头,因为蛇的舌头是分叉的,蛇又十分喜好将舌头吐出口外。可能因为人的舌头容易与其他字形稠浊,所以用其他动物的舌头取代人的舌头。也有人认为,舌能够表达人和哺乳动物之舌,是前端稍圆的长条物,造字时没有按实体原形取象,而是简单地用几笔线条表达。根据需要,舌头能够随时伸出口外摆布运动。《汉语古文字字形表》:“舌象张口舌向前伸有所挪动之形。”此说亦通。

战国陶文省去表达唾液的几点,将舌形下两斜画写成一横做图4,舌头符号讹酿成了“干”字。篆文沿用其形做图5。隶变做图8、9,上面两斜画也酿成了一横画。楷书又将干写成千,做舌。

舌是汉字部首之一,用舌做意符的字大多表达用舌的各类动做,如:舔、舐。有的表达滋味,如:甜。

舌头除了辨认滋味,仍是发音的重要器官。因为人说话时“舌头”必需要动,所以后来就由此引申出“言辞”的意思,如《庄子·盗跖》篇里说:“摇唇鼓舌,擅是生非。”那里的“鼓舌”就是指卖弄口舌、花言巧语的意思。后来人们把像“舌头”一样的工具也称之为“舌”,如伸出来的帽檐可称为“帽舌”,铃铛中间垂下来可使铃铛发出声音的工具称之为“铃舌”,等等。

古文释义

《说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者也。徐曰:凡物入口,必干於舌。《六书精蕰》:舌以卷舒为用,口以开阖为用,各一其阴阳也。《释名》:舌,卷也,能够卷造食物,使不落也。又:舌,泄也,舒泄所当言也。《易·说卦》:兑为口舌。疏:口舌,为言语之具也。《诗·大雅》:莫扪朕舌,言不成逝矣。

又射侯上下个曰舌。《仪礼·乡射礼》:倍中认为躬,倍躬认为摆布舌。注:居两旁谓之个,摆布出谓之舌。

又言也。扬子《太玄经》:吐黄酋舌。注:舌,言也。

又姓。《姓纂》:越医生舌庸。

又羊舌,复姓。《左传·闵二年》:狐突欲行。羊舌医生曰:不成。疏:羊舌,氏也。爵为医生。

又官名。《周语》:坐诸门外,而使舌人体委与之。注:舌人,能达异方之志,象胥之官也。

又国名。《淮南子·地形训》:穿𦙄民,反舌民。注:反舌民,不成知而自相晓。一说舌本在前,不向喉,故曰反舌也。南方之国名也。《山海经》:歧舌国在其东。一曰在不死民东。注:其人舌皆岐。或云:收舌也。

又草名。《尔雅·释草》:萿,麋舌。注:今麋舌草,春生叶,有似於舌。

又《博雅》:燕、薁、蘡舌也。

又《正字通》:牛舌,芣苢。别号江东呼虾蟇衣,山东名牛舌。

又鸟名。《礼·月令》:仲夏之月,反舌无声。注:反舌,百舌鸟。《淮南子·说山训》:人有多言者,犹百舌之声。注:百舌,鸟名。能易其舌,效百鸟之声,故曰百舌也。

又无舌,虫名。《本草》注:一名益符,主闭。

又长舌,兽名。《山海经》:长舌山有兽,名长舌,状如禺,四耳,出则郡多水。

又《韵补》叶商刮切。音杀。《诗·大雅》:出纳王命,王之喉舌。赋政于外,四方爰发。

又叶食伪切,音逝。郤正《释讥》:家挟殊议,人怀异计。纵横者欲披其胷,徂诈者暂吐其舌。

转载自汉字汗青

0
回帖

六叔说字——人篇(舌)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