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公爵之子,被人称做“草包将军”却成为靖难“第一功臣”
饲养之子,寡谋而骄矜,色厉而中馁,忌刻而自用,况未尝习兵,见战阵而辄以五十万付之,是自坑之矣---明成祖墨棣
建文元年(1398年),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纳一系列削藩办法。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四周及城内摆设军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墨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筹办削除燕王。
次年,墨棣起兵对抗,随后挥师南下。建文帝墨允炆启用明太祖墨元璋为其留下的守城名将长兴侯耿炳文,但却被墨棣在在实定(今河北正定)大败。幕僚重臣黄子澄向建文帝保举李景隆,定见让他接替耿炳文。八月,建文帝录用李景隆为上将军,让他率五十万大军北伐,并亲身在江边饯行,行“捧毂推轮”之礼,赐“廉价行事”之权。
李景隆(生卒年不详),小字九江,盱眙(今江苏盱眙)人,明朝将领,曹国公李文忠之子。
俗话讲,老子英雄儿豪杰!身为开国功臣李文忠的儿子,而且是明太祖墨元璋的亲外甥,按理说,自应不应太差。而李景隆,生的一脸美丽,自小深受墨元璋喜欢。洪武十七年,四十五岁的李文忠英年早逝,墨元璋哀思不已,就让李景隆继承了他老爸的爵位。因为墨元璋的在世的亲人不多,他对李景隆十分重视,先后让他负责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工做。
墨元璋驾崩后,墨允炆继承皇位,因为他与李景隆年纪相仿,且两人是表兄弟的关系,两人几乎无话不说,李景隆就成了建文帝最信赖的大臣之一。
靖难之役发作后,因耿炳文为墨棣所败,建文帝在1398年九月,命李景隆兵至德州,调集各路戎马,进驻河间。墨棣对李景隆十分不放在眼里,命世子墨高炽留守北平,本身却率精锐戎马搭救永平,后又奔袭大宁(今内蒙古宁城)。李景隆闻讯,率军围困北平,攻打北平九门。墨高炽只是凭城坚守。期间,都督瞿能几乎攻破张掖门,却因被李景隆所忌,只得撤回,以致半途而废。
1402年,墨棣兵临南京城下,李景隆开门投降相迎,最末墨棣即位,李景隆任朝中大官,后被群臣弹劾罢官。
李景隆身为建文帝钦点的上将军,平定兵变时其军力远远超越燕军,但他百战百胜,被戏称“燕军运输大队长”,喻指其逢战必败,常常潜逃为燕军送兵,更被挖苦成叛徒,可见其人废柴之至。
汗青上对李景隆的评论有良多,如出名演义小说专家蔡东潘所说:景隆仅优文学,素未典兵,安可寄以干城之任?子澄误荐,建文误用,宜其丧师覆辙也。
墨棣登基之后,李景隆被授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医生、左柱国,加封太子太师,并增岁禄一千石。可谓是靖难之役第一功臣,但群臣不平气啊,每当朝廷议事,诸功臣为此愤愤不服。
俗话讲,不怕贼偷,就怕贼顾虑!永乐二年(1404年),周王墨橚上疏戳穿李景隆,称他在建文年间曾“至邸受赂”。刑部尚书郑赐也弹劾李景隆“存心不良,蓄养亡命,谋为不轨”。后,成国公墨能、吏部尚书蹇义、六科给事中张信等大臣再次弹劾李景隆,称他与弟弟李增枝阴谋背叛。明成祖遂削去李景隆的功臣勋号,不准他上朝面君,以国公之爵赋闲在家。
压服骆驼的最初一根稻草马上就要来了,同年,礼部尚书李至刚上疏奏道:“李景隆在家中承受家人跪拜,如君臣之礼,离经叛道。李增枝多立庄田,蓄养数百仆众,意怀叵测。”明成祖遂剥夺李景隆的爵位,将他与李增枝以及妻、子数十人一同软禁于家中,并抄没其家产。李景隆曾绝食十日,但却始末未死,至永乐末年刚才逝世。
九江小儿,志大而无谋,喜专而违寡,数子皆匹夫,徒恃其寡耳。
盖棺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