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城是广西宾客市的一个县,白虎山是忻城县古蓬镇的一座山。
忻城白虎山
白虎山在古蓬镇凌头村委周安屯西0.25公里,高约300米,山脚周长约1公里,独峰平地突起,崖壁白色,山势雄奇,状如猛虎。山虽是以形而名,却是因“人”而显,此“人”即是被称为明代第一牛人,更是被后世尊为犯罪、立德、立言“实三不朽”的圣人——王阳明。
王阳明像
一、古崖刻五见王阳明
白虎山因其上诸多的明清摩崖石刻而在2009年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庇护单元。在现存的18方古代摩崖石刻中,有12方明代嘉靖年间石刻与王阳明亲近相关,此中有5方更是间接提到了王阳明。
1.嘉靖戊子岁(1528)闰月十八日题刻:“协同镇守副总兵镇国将军张祐奉兵部尚书新建伯王 委重建筑南丹卫城。偶登仙石,惟冀工役早竣,永奠兹,务俾夷瑶绥服咸归。......嘉靖戊子岁闰月十八日题。”
张祐(1483—1533),广东南海人,字天祐,号可兰。弘治中袭世职为广州卫批示使,正德中擢副总兵,镇守广西,进署都督佥事。嘉靖初被总督张嵿弹劾怀奸出亡,被捕入狱。后几次上书讼冤,释放令闲住。王阳明于嘉靖戊子七年(1528)二月奏请朝廷从头升引张祐担任副总兵,并负责征剿八寨之事。
2.孙纲跋题:“......戊子冬十月,纲奉新建伯尚书王 委筑城垣,至此初见硃书烟然,逮后不雅览者多摩模糊,恐久失其实也。故为刻之,以俟不雅风者考焉。嘉靖戊子腊月守备宾州中山孙纲跋。”
3.陈志敬书题:“戊子之冬十月,奉新建伯尚书阳明王公 委至周安督筑南丹卫,闲与守备孙纲历览山川,而得是岩翳于大石,命于辟之。......嘉靖七年十二初一 奉政囗南宁府同知东莞陈志敬书。”
陈志敬,字一之,号莲峰,东莞虎门人。明弘治十七年(1504)举人,历任浔州通判、南宁府同知、按察司佥事等职,后封中宪医生。嘉靖六年(1527)王阳明总督两广平思田之乱,委派陈志敬入敌营会谈,使卢苏、王受二人服气受抚。嘉靖七年(1528)王守仁征八寨,命陈志敬提武缘兵从征,升为江左兵备道。平定八寨后,受王阳明的委派协同督理移筑南丹卫城于周安事宜。
以上3方都是嘉靖七年(1528)的石刻,镌文中的“兵部尚书新建伯王”、“新建伯尚书王”、“新建伯尚书阳明王公”所指都是王阳明。王阳明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曾因平定宸濠之乱的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
4.陈焕诗题:“阳明王子巳升天,留得芳勋勒石头。高鸟重投网罟入,逋鱼均放水波流。聿兴粉蝶青霄立,无复编民卒岁愁。驻节偶来多奇迹,一尊酒尽未归休。分守道余姚陈焕书。”
陈焕字子文,号西愚,浙江余姚人。正德十二年进士。任工部主事,历江西按察使、布政使,入为光禄寺卿。
5.莲花峰人诗题:“冬去春来俺此游,闲不雅景物又从头。古滂雨过蓝村染,宝积云锁翠欲流。同卯洞横新锁钥,寅缘民灭旧忧愁。伊谁好事阳明子,提笔临崖叹未休。已亥三月,东莞莲花峰人次。”
“莲花峰人”便是陈志敬,石刻时间为嘉靖十八年(1539)。当时,陈志敬已从广西左兵备道佥事任上“恳休归里”,因故地重游看到其时的新气象,有感于王阳明的好事而留题之诗。
以上第4、5方石刻能够说是对王阳明纪功诗题,此中的“阳明王子”“阳明子”都是对王阳明的尊称。一方面是因为王阳明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另一方面,“子”也是古代对圣贤之人的尊称。
二、阳明出兵平八寨
王阳明与忻城县白虎山关系,源于他老年末年之际的广西之行。
明代的广西属十三行省之一,地处边陲,民族浩瀚,战略地位特殊而重要。土司不时叛逆做乱,八寨与大藤峡更是匪患久聚,长久未平。嘉靖初年,兵变继续,前有田州岑猛做乱,后又有卢苏、王受构寡煽乱,攻下思恩。比年的征战,以致水深火热,良民流浪失所,严峻影响到了社会次序与经济开展,危及国度的不变及边境的平和平静。嘉靖六年(1527)蒲月,王阳明被录用提督两广及江西湖广军务兼都察院左都御史,出征思恩、田州平乱。
嘉靖七年(1528)初,王阳明接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不折一矢,未伤一卒,即平定了震动朝野、调集四省军力、历经数年屡次征剿而无果的思田之乱。
广西各地长者看到了王阳明的出色才气,于是三五成群前来起诉,恳求王阳明乘胜处理断藤峡和八寨问题,他遂决意武力征剿八寨及断藤峡。
明代广西的“八寨”,即今宾客市忻城县古蓬、北更、遂意和红渡等4个乡镇的思吉、周安、古蓬、古钵、古卯、都者、罗墨(今称红渡)、剥丁(今称北丁)八地的石山地域。其地层峦迭嶂,峭壁林立,交通闭塞,地势险峻,是柳州府宾州迁江县、上林县及庆远府忻城土县交汇之地,更是其时乱民聚寡发难的次要根据地。其“积千百成徒,流劫州县村落,杀戮良民,虏掠子女生口财物,岁无虚月,月无虚旬;民遭荼毒冤苦,屡经奏告”,但朝廷屡次征剿无功。
嘉靖七年(1528)四月,王阳明以广西右布政使林富、副总兵张祐为督率,调遣已经归降的卢苏、王受数千名兵将悄悄倡议了平定八寨之战,仅用一个月摆布的时间就将八寨彻底平定。王阳明其时心有慨叹写下《平八寨》诗一首,即:
见说韩公破此蛮,
貔貅十万骑连山。
而今行用三千卒,
遂尔收功一月间。
岂是人谋能奇谋?
偶逢天佑及师还。
穷搜极讨非长计,
须有恩威化梗顽。
三、择地移筑南丹卫
平定八寨后,出于长治久安的考虑,王阳明亲身到周安诸寨停止实地察看,并决定将南丹卫(明代广西重要的军事卫所)从宾州(今宾阳)迁至周安。他在《议立县卫》一文中写道:“本院身亲督调各兵,看得周安堡合理八寨之中。”他在奏章中又说:“臣等看得周安堡合理八寨之中,四方贼巢道路之所,会议于其地创筑一城,度能够居数千之寡者,而移设南丹一卫于其间。”
做出移筑南丹卫的决定之后,他立即安放时任副总兵张祐、南宁府同知陈志敬、宾州守备孙纲等人起头停止工程建立,并屡次就人员及经费安放停止指示批示,要求尽快建成并投入利用。但因后来王阳明很快病而归亡,继任者林富另做他计而停行了此工程建立。
南丹卫原址
今忻城县古蓬镇尚存南丹卫移筑原址,其位于今周安村东侧滂江河两岸。整个遗址如今全被辟做砖瓦窑和石灰窑及农做基地,散布面积约1.5平方公里,由三座城及城外峰台构成,城垣为夯土建筑。
因为白虎山与南丹卫遗址附近,所以就成了其时筑城将官们的闲游赋雅之地,他们游鼓起时,彼此赋诗并镌刻于白虎山石壁之上,后人也常以此来纪念阳明先生的好事。
清代李毓杰亦曾写有《过八寨有怀王阳明》一诗(见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 黄诚沅纂《上林县志》):
昔日曾谪龙场驿,
今日亲临凤化城。
半陆半墨实道学,
擒王擒贼本墨客。
南丹战垒屯柯卯,
罗墨安澜绕剥丁。
试向绿茅询守卒,
伏波千载有遗兵。
良知传千载,润物细无声。忻城周安是王阳明的过化之地,王阳明的故事传播还反映在周安街万应寺的一幅壁画之上。壁画的正中是一位官员正襟而坐,双手向摆布两边平张,似乎在讲说事理;官员的右边站的是一衙役与一苍生,右边则是两个衙役抓着一个上身赤裸的人。看到此壁画,会让情面不自禁想起王阳明以良知教化响马的故事。
万应寺外墙上的壁画
忻城白虎山,那是一个让崇仰王阳明、逃怀汗青、逃求心学之寡不能不去的处所。(吴孝斌)
(成稿于2022年11月12日)
出格提醒:未经本人同意,媒体、收集等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