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阁帖(顾从义玉泓馆本传世最后拓本,启功题签题跋,海盐张氏旧藏)
明嘉靖隆庆间极初拓本
1箱10册 折拆 28.8×15.5cm
RMB 1,200,000-1,500,000
【题签】
启功:
1. 袁刻阁帖。卷一。十卷全。妙鉴斋藏。
2. 袁刻阁帖。卷二。
3—9(略)
10.袁刻阁帖。卷十。启功题籤。
佚名旧题签“宋拓淳化阁帖”1—10略。
袁褧本、顾从义本(别名玉泓馆本)、潘允亮本(别名五石山房本)都是在肃府本之前的明代出名的《淳化阁帖》刻本,据说都是根据袁褧、潘允亮递藏的宋代国子监拓本为底本翻雕。此中袁褧本旧时虽屡有提及,但至今尚未看到可信拓本实物。诩为袁刻拓本者均未见有袁褧刻跋。在故宫博物院藏《淳化阁帖》版本展中,有两部著录为“另有争议的阁帖版本袁褧刻本”。民国时林志钧在《淳化阁帖三续》一文中云“袁本近少道及者,沈子培翁有此帖,余惜未之见。”近人王壮弘先生在《帖学举要》中称袁刻本“传本极稀”,又云于上海淮海路某店中见一本,因价昂未得,今不知下落,又“曾闻日本书道博物馆藏一本,沈子培一本,皆未见”。
今见此本,前人或题“宋拓”,或题“袁刻”,然详校之,不难发现此本中贾似道诸印章位置及帖中石花损泐细节均契合顾刻本特征。此中第一卷题目下“贾似道印”以墨涂去,旁“悦生印”涂红,第十卷首题下“秋壑”印涂墨,卷末可见有“长”“齐缜密印章”两印。卷中间有小字卷数、版数、横裂纹、银锭纹等涂描填补,皆映光可见,卷十后无周厚、袁尚之、顾从义、文彭刻跋,疑是被撤去,又抄录有周厚墨笔跋,以上诸举皆意在伪充宋拓。
顾从义身世望族,精鉴赏,好保藏,所藏名迹甚丰,如顾恺之《女史箴图》、李公麟《潇湘图》等,时人比于项墨林“天籁阁”。其于嘉靖四十五年从潘允亮处借得宋拓国子监本阁帖,据之重雕于苏州。因而本摹勒精审,颇肖本来,遂声名鹊起,面世仅一年多,便在苏州呈现了两种翻刻本。顾从义为区别实伪,在隆庆二年八月增刻木板序文,详细开列出各卷中石断纹及边角损泐情状,计共二十余处。
今以此本与顾氏所列损泐一一校对,较序中所列少损十余处,可知此本为嘉靖四十五年季冬初刻成至隆庆二年增刻跋间之极初拓本无疑。校对详细情状如下:卷一唐太宗《叔艺帖》首二行下“深”“之”二字不缺(见图一)。
图一
卷二王珣帖中部无明显石花痕,首行“王”字无缺,三行“书”字笔画不损(见图二)。
图二
卷五古法帖《敬祖帖》四行“念”字不损(见图三)。
图三
卷六《宰相安和帖》右上角“兄”字上不缺(见图四);
图四
《省足别下帖》第七行首“实”字不缺角(见图五);
图五
《廿二日羲之报帖》(别名《近得书帖》)第五行首“近不”二字不缺(见图六)。
图六
卷七《七月六日帖》上角不缺字(见图七)。
图七
卷八《丘令送此帖》下角不缺字,《得卌亩帖》上角不缺字;《羲之白昨故帖》第六行下角“不具”合文笔画几不损。卷十《豹奴帖》上角不损字。
故宫博物院现藏有甲、乙、丙三部顾刻原石拓本,丁、戊两部翻刻本,均为明拓本,此中甲本为清宫旧藏本,有嘉庆御览章,乙本为墨翼盦旧藏本,丙本为庆云堂旧藏本。此中甲本、乙本皆不见顾从义、文彭二跋;丙本四跋全,并有木版印序文。
前人马子云称“(顾刻)初拓首卷前有木刻印的目次”,又举例列出初拓晚拓损泐区别,实是以故宫藏甲、乙、丙三本互校,乙本较之甲、丙,又多损泐数字,故以甲、丙为初拓。(见马子云《谈校故宫藏宋拓淳化绛帖大不雅三帖》一文,《故宫博物院院刊》,1985年第3期)王壮弘《帖学举要》中也以日本所影印之本为初拓。(指日本昭和十七年(1942)清雅堂影印本。为顾刻原石初拓本,卷前有隆庆二年增刻顾从义木板序)而此隆庆二年增刻序前拓本,绝在此数本“初拓”之前,实前人所未见,以顾刻传世最后拓本称之,亦不为过。
按顾氏增刻序中所云“石本四五日方拓一部,若遇阴雨即不成拓矣”,而其石初刊于苏州,然后运至北京,至隆庆二年刻序时,一半石已载回上海,北京存一半,故自谓此帖“不成多得”。以拓印一部所需四五日算,若全年不断歇,一年半至多可得两百部,若是考虑阴雨天及刻石南北转运、拓工修歇等情状,则至多得四五十部已属不容易。此本较增序后拓本少损十余处,而其余损裂处又或有刊刻中或初刻成运往北京时即有者,揣测此本至少应在前二十部之列,历近五百年,或为此中之仅存者。其点划字口又远胜晚本,无怪乎启功先生序中言“顾本失之板钝”,而误以此为袁刻本,乃顾刻极初拓仅此一例之故。
此本清初经海盐涉园张皓、张芳湄父子递藏,后归张廷玉后人桐城张师亮宝藏,继归晚清书法家徐郙。卷后有前人题识、手札数则,手札疑出自民国期间帖学专家林志钧之手。入孟氏妙鉴斋后,又得启功先生逐册题写书籤,撰书长跋于卷末。
【题跋】
1. 自第一卷至末,总计七百页。爱德仆人记。
2. 文弼:珍不雅淳化本来,如探龙得珠,得不曾有。正堪与顾氏《令媛帖》並传之。劭儒氏,戊子春二月,识于西□柏署之宝研斋。
3. 佚名(疑林志钧):适肃一缄,并还米贴一册,计已邀览矣。昨阅尊藏《阁帖》,闻係明顾从义刻《阁帖》祖本,世所传贾似道本也。暇日当以顾刻一校之,专肃再请。星愚世丈大安。钧顿首。七月廿二日。
4. 佚名(疑林志钧):周厚一跋,顾刻据以入石,惟周跋后另有袁谢湖字三行,似尊藏之帖已经佚去矣。兹抄奉詧览:十卷,共计一百五十五叶,吴郡袁氏珍玩。银锭纹前后五十七处。嘉靖壬午岁正月。
5. 启功:此明嘉靖间吴郡袁褧摹刻本也。褧,字尚之,号谢湖,吴人,亦尝传刻古书善本,如《世说》《文选》等,所谓嘉趣堂本者也。所刻《阁帖》,传播绝少。嘉靖末顾从义刻《阁帖》,号称翻自袁藏宋本,其后万歷(曆)间潘允亮又刻之,亦称所据为袁藏宋本。五百年来以袁刻罕传,世遂以顾、潘为善本。按,《阁帖》之历代摹本,贵在笔意可见,纵或点画失实,亦必有情理可寻者为上。试不雅顾本失之板钝,潘本失之含混,比而校之,乃知顾、潘所据,恐曲是袁氏摹本,未必袁藏宋拓本也。何以言之?夫同摹一帖,必互有得失,袁刻之失处,顾、潘俱有之,而顾、潘则未有能胜袁刻处。康熙间安岐自墨迹摹刻《书谱》,乾隆以来,世多翻刻,而罕有著其出自安刻者,亦此例耳。此帙十册无缺,稍有蛀损。首册所刻之“贾似道印”为人用墨涂去,“悦生”胡芦印则用硃笔填画,幸末册所刻之“封”字印及“齐缜密印章”五字印未涂,各卷中之小字卷数、版数亦另有存者。第九册中之“第九卷十四”一行,则又以墨涂去,映光视之,五字清楚可见。第九册中另有“第九卷”三小字却未涂去。帖后所刻元人周厚跋及袁褧短跋俱割去,而以乌丝栏重写周跋。揆其意图,盖欲以充宋拓,不知安有宋拓而刻有“封”字、“缜密”诸印者乎?夫宋翻《阁帖》,不一而足;而袁刻全帙,今同星凤。余窃幸余年见此完帙,亦幸此帙见余而得还其原来面目。君郁先生世守此帖,出以命题。因慎重告之曰:“此希世之珍。不以虚号宋拓为足荣,而以确实袁刻为可重也。”启功。己卯浅夏。
【启功题跋著录】
1. 《启功丛稿》,中华书局,1981年12月第1版,第360、361页。
2.《启功丛稿 题跋卷》,中华书局,2004年7月第1版,第304、305页。
3.《启功题跋书画碑本选(上册)》,文物出书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80、181页。
4.《启功全集》(第五卷),北京师范大学出书社,2012年9月第1版,第35页。
【钤印】
皜亭珍玩(墨)、皜亭仆人审定(墨)、赋閒(墨)、赋閒审定书画实迹(墨)、古盐张氏詠秀轩收藏(白)、筼谷清赏(墨)、清河大白公曾孙(白)、葭士父(白)、小有洞天(墨)、堇甫(墨)、张师亮印(白)、徐郙之印(白)、汝亭一字颂阁(墨)、嘉定徐氏保藏书画记(墨)、颂阁审定(墨)、骿指生秘匧印(墨)、榕全居士(墨)、颂阁所藏(墨)、文弼鉴赏(墨白)、劭儒经眼(墨)、蜨庵(墨)、凤毛(墨)、凤毛之印(白)、栩栩生(墨)、自娱室(墨)、墨禅(墨)、惟庚寅吾以降(墨)、内殿文玺(墨)、舒千古眼(墨)、墨蕉园(白)、子孙永保(白)、聚翰楼章(白)、生平实赏(白)、留耕处(墨)、文献世家(墨)、书史之记(墨)、江南王氏瑰宝家藏(墨)、古檇李龙津收藏图书(墨)、双璧山人(墨)、眼福(白)、二溟(白)、英在(墨)、寿华楼主(白)、宜丰庄氏收藏书画印(墨)、神品(墨)、文一诗二词三书四酒五(墨)、再壬子以后做(白)、启功(白)、元白(墨)、孟宪章吴桂香夫妇同珍共赏(墨)
【人物】
1. 张皓(1640-1709),字小白,号皜亭,室名守白斋、赋閒楼。浙江海盐人。张惟赤子,张奇龄孙,张元济八世祖。康熙十年(1671)举人,官中书,迁行人,累官刑部福建司主事,以老告归。祖父张奇龄晚年退居海盐县城南门外乌夜村,并题其住所为大白居,因称大白公。张皓承家业,喜藏书。与父张惟赤修葺扩建大白居为涉园,其后渐成为江南名园,亦是出名藏书、刻书之所。著有《赋閒楼诗集》。
2. 张芳湄(1655-1730),字葭士,号象贤,浙江海盐人。张皓子,张奇龄曾孙,张元济七世祖。康熙丁卯拔贡,历任户部江西司主事、广西司员外郎、刑部江西司郎中,诰授中奉医生。著有《筼谷诗选》。
3. 张师亮(1828-1887),字谨甫,号筱渔,一做晓渔。安徽桐城人,张廷玉五代孙。咸丰六年(1856)进士。官至南昌府督粮同知。家富藏书,其藏书处有笃素堂、养云山房。
4. 徐郙(1838-1907),字汝亭,一字寿蘅、颂阁,因左手生成六指,自号为“骈指生”,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同治元年(1862)状元,先后授翰林院修撰、南书房行走、安徽学政、江西学政、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拜协办大学士,世称徐相国。工诗,精于书法,擅画山川,入词馆,被召曲南书房。慈禧常谕徐郙字有福分,晚年御笔做画,悉命徐郙题志,传世慈禧画做中多见徐郙行楷诗题。因兼具金石派学养,黄宾虹评论徐郙云:“徐颂阁、张野樵一流,为乾嘉画家所不逮”。保藏金石书画珍品甚多。
往期
出色
宝典在手 创做无忧
启功先生的金石生活之碑拓题封
汗青上初次!一百多人配合研究题跋一块古砖
施蛰存|金石、文物、考古的各自含义
匠心妙运 千秋典型——近佛阁藏古印精赏
王双强 | 文化自信之金石传拓摭谈
吴昌硕的古砖保藏
数量之多,造诣之高,被埋地下近两千年,它们的出土震惊了整个艺术
认竹材、识扇面——怀袖雅物
汉人审美 好到不可思议
一座消逝的王城竟藏着奥秘图案!
他家的窗花贴了五十年,揭下来后竟然能在上海换一套三居室
奥秘殷墟!沉睡了三千年的文明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