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鹰愁涧收服小白龙,到西天获得实经,小白龙几乎没什么存在感。但现实上,小白龙也是取经组重要的成员,虽然他不断都是做为唐僧的脚力,但需要时刻,他也能够参与战斗。
在黄袍怪一回中,小白龙现身,谋杀黄袍怪不成,反被伤了后腿。然后,小白龙力劝猪八戒去,找孙悟空来解难。事实证明小白龙是对的,在唐僧被变成山君,沙僧被擒,八戒丧失斗志的情状下,确实只要孙悟空能处理困局。
《西游记》中,小白龙因为纵火烧了殿上明珠,被父王告为忤逆,颠末不雅音的救助和点化,锯角退鳞,化为白马,驮唐僧西天取经。
汗青上,玄奘西行,确实有骑马。那么,那匹马若何从凡马逆袭为白龙马呢?
1.往返取经时的马
在记载玄奘生平事迹的《三藏法师传》中,屡次提到过马。好比说他“取经动身时即乘马”;“玉门关外,策杖西行时呈现胡翁换马”;取经回来时,“有帮手运经书的7位僧人和马四匹”等。
那里,马只是通俗的马,感化就是取代脚力,以及驼运经书。
同样在《三藏法师传》中,“胡翁换马”一节有详细描述。
胡翁曰:“师必去,可乘我马。此马往返伊吾已有十五度,健而晓得。师马少,不胜远涉。”法师……既睹胡人所乘马瘦赤,漆鞍有铁,与何言合,心认为当,遂即换马。
胡翁把本身的马给了玄奘,那匹马不只是识途老马,并且“瘦赤”,可见是一匹红色的马。至于是不是汗血宝马,那就不得而知了。
2.火龙的第一次引入
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已经初具明代《西游记》的雏形。书中不只有猴行者大量戏份,并且还有降服沙神的情节,只是没有猪八戒。
在那本书中,有关于猴行者和龙斗法的情节:
猴行者曰:“我师看此是九条馗头鼍龙,……只见馗龙哮吼,火鬣光芒,喊动前来。……被猴行者骑定馗龙,要抽背脊筋一条,与我法师结便条。……猴行者拘得背筋,结便条与法师系腰。法师才系,行步如飞。
可能就是说,馗龙拦路,猴行者礼服馗龙,并抽了它背上的筋,给三藏法师做了腰带。那条带子有魔力,能让法师大步流星。
看到那里是不是很熟悉?没错,那个故事和《西游记》中“鹰愁涧收服白龙马”几乎一致。差别之处在于,小白龙是化为白马,而那里的馗龙是抽筋做带。但其实感化不异,那就是进步三藏的脚力。
龙起头引入到取经故事中,但需要留意的是,那里的馗龙是“火鬣”。鬣本意是指马颈上的长毛,“火鬣光芒”就是说馗龙是火红色。
3.龙和马的合二为一
其实龙和马不断都能够同一。
早在《周礼》中,就说到了“马八尺以上为龙”。到元代时,西游类杂剧多了起来,此中杨景贤的《西游记》中,就提到了“火龙马”,小白龙出场也就说“小圣本为南海火龙三太子”。
只不外,此时的小白龙,只是火龙马,尚未酿成白龙马。
4.火龙末成白龙马
以马运经,原来也是一般之事,究竟结果三藏法师一人之力不成能搬运浩瀚经书。再加上“白马驮经”故事的影响,所以火龙最末酿成玉龙,玉龙便是白龙。
白马驮经的故事是如许的:
《洛阳伽蓝记》:白马寺,汉明帝所立也。……帝梦金神,长丈六,项背日月光亮。胡人号曰佛,遣使向西域求之,乃得经像焉。时以白马负经而来,因认为名。
大意就是说,汉明帝梦到佛,于是派人到西域求经,因为是白马驮经书而来,所以定名为白马寺。
故而到了吴承恩撰写《西游记》时,他便把火龙改为“西海龙王玉龙三太子”,如许改为何?因为从白龙到白马,要比火龙到白马更为合理。
从凡马到龙马,从火龙到玉龙,小白龙从一匹通俗的马,酿成玉龙三太子,完成了逆袭。而那背后,是西游故事的不竭演变和合成,也是一代代人勤奋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