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天宝年间,唐军征讨南诏国始末,不想打的南诏屡次大败唐军

2年前 (2022-11-21)阅读2回复1
kewenda
kewenda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55461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10922
  • 回复0
楼主

南诏国是西南地域汗青上更大的政权。

唐初,云南西部洱海一带部落林立,较大的有六个不相统属的政权,史称“六诏”。

其时唐朝与吐蕃是军事实力相当的两个强国,云南地域各部落夹在中间,多采纳摆布扭捏的外交政策。

与其他五诏不消,最南边的南诏间隔吐蕃最远,受吐蕃威胁较小,因而采纳始末依附唐朝的外交战略,历来不跟从吐著进攻唐军。

在唐朝撑持下,南诏不竭强大,起头停止同一战争。

738年,南诏部落领袖皮罗阁覆灭了其他五诏,成立南诏国,被唐朝封为“南诏王”。

南诏与唐朝本来十分友好,其同一六诏就是借助唐朝之力。

两边往来也相当频繁,有些南诏领袖在继位前都曾经在唐朝任职为官,对唐朝十分熟悉。

唐朝对南诏领袖也十分重视,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都赐与南诏王给以礼遇,武则天还在长安美意招待南诏领袖。

因而,南诏后来的独立与北宋期间的西夏有很大差别。

西夏创始者李继迁及其父辈子孙均未在中央政权的其他处所任职,世代只存眷本地风土着土偶情,对中原其他地域不甚领会,也欠缺认同感。

而一些南诏领袖或其子孙则在南诏以外的中原处所任职,有“留学”和社会理论履历,敬慕中原文化,认同中央政权,其实不反对同一。

后来反唐独立完满是被逼,因而换了国王后仍是归顺唐朝。

南诏建国称王时,正值唐朝开元盛世。

在唐朝强盛的国力支持下,边陲个别将领恃强凌弱的事务时有发作,究竟结果任何朝代的将领官员程度都是良莠不齐的。

但那些工作多了一定会给本身的国度带来费事或灾难,南诏离开唐朝也根源于此。

唐朝云南太守张虔陀霸道败北,对南诏官民巧取豪夺,以至敲到南诏国王的头上。

750年(天宝九年),南诏国王皮罗阁已逝,其子阁罗凤当政。

当阁罗凤按本地礼仪携妻赴姚州拜见张虔陀时,身为唐朝都督的张虔陀,竟然当面污辱阁罗凤的老婆,惹怒了阁罗凤。

不单如斯,张虔陀还派人到南诏阁罗凤处索贿并辱骂,同时向唐朝政府诬告阁罗凤有谋反迹象。

阁罗凤派专使远赴长安向唐玄宗控诉张虔陀的功行,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诽语,对此事不予理睬。

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哥哥,自己就是靠裙带关系和受贿受贿爬上宰相职位的,井无政治目光,分不清短长关系,也意识不到那种问题的敏感性。

阁罗凤慨叹“九重天子难承天涯之颜,万里忠臣岂受奸邪之害”。

于是,痛快奇袭云南郡,把张虔陀杀掉,并攻取其他数十处州郡。

私行杀掉唐朝大臣并侵吞领地是很严峻的事务。

第二年,唐朝8万大军压境时,阁罗凤表达赔罪,“切陈丹款,至于再三”,并表达愿意退出所占领的士地,偿还俘虏。

阁罗凤第一次请和与赔罪应该比力热诚。

阁罗凤特使对唐军主帅鲜于仲通说:“固然吐蕃早已对南诏威胁迷惑,但南诏仍然一心向唐。吐蕃已是虎视眈眈,根据形式,若是唐军执意要进攻南诏,唐南两边交战,吐蕃将坐收渔翁之利。”

但唐军不为所动,继续向洱海地域进发。

半途阁罗凤第二次遣使者请和,并警告唐军:“若是唐朝逼人太甚,南诏将不能不投靠吐蕃,到时整个云南都非唐所有。”

唐军不只不允和,反而拘留了南诏青鸟使。

而南诏也在认实动手结合吐蕃拒唐。

阁罗凤第三次派出青鸟使乞降,是在唐兵包抄了苍山洱海之间的南诏腹地之后,此时的乞降应该是成心放低姿势诱敌深切的一种战术了。

唐帅不明就里,仍循序渐进,方案用奇兵从苍山西坡突袭,大军由水道向西进攻,工具夹击,可一举而下南诏太和城(今大理)。

南诏向吐蕃求援,其时,吐蕃大军正驻守在洱海北部,闻讯急驰洱海之滨,与南诏戎行结合,猛攻宿敌唐朝戎行。

唐军惨败,军心摆荡,加之四面楚歌,最末被一举击溃,唐军灭亡6万余人,1万余人被俘。

第一次天宝战争以唐军三军覆没了结,阁罗凤乘胜占领如今的云南省全境。

经此一役,南诏彻底离开了唐朝,转而依附吐蕃。

战后,阁罗凤自立国号为“大蒙”,承受吐蕃封爵的“赞普钟(意为小赞普)蒙国大诏”,与吐蕃结为“兄弟之国”。

此役南诏军也丧失惨重,阵亡5万。阁罗凤之子风伽异回师途中慨叹故争之惨烈,做《归师曲》:

天径云开马蹄扬,旌风卷虹霓。自号海螺,声震古道。锋鞘空鞍少年郎,盔插山茶独一朵。战马嘶啸,蹄打磐石寻旧路。报子频传,洱河渡口万人歌。饮马洱河濯藩,慢马敌血洗。擦净长剑,寒光射日月。归师乐,乐无限,戈海刀林我出没。横扫唐师十万寡,长短属谁说。得胜归喝回归酒,刀兵无情多愁人。几诏民疆场死,五万寡妇泪淋淋!

风伽异曾持久在唐为官,工于诗词也不奇异。

早在其祖父皮罗阁在位时,风伽异就在唐朝禁卫军中任职,后来任唐朝省级干部(刺史)。

在此次战争中,唐军主帅鲜于仲通“逃师夜遁”,只身返回。

因为鲜于仲通和宰相杨国忠交好,竟然谎报为军事成功。

唐玄宗听信了“南诏勾结吐蕃谋反唐朝”的说辞,一方面为败将设席庆功升官,另一方面责令杨国忠积极备战,征集士卒,调集戎行,再征云南。

宰相杨国忠不知出于什么考虑,征战云南的唐朝军士不在西南征调,而是从陕西、河南、河北等地征集。

北方人传闻云南为蛮荒之地,“瘴气”袭人,历往来来往者无还,纷繁窜匿兵役,闹得人心惶惶。

唐代诗人杜甫目击其时唐军征兵之弊,写下了诗做《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老婆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曲上干云霄。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工具。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现在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藏匿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754年(天宝十三年),唐玄宗录用前云南都督李宓为主帅,征发兵士10万,负责运送粮草辎重的兵卒10万,共20万大军,以必胜的决心再征南诏。

此前一年唐朝曾出兵3万讨南诏,南诏军趁其安身未稳大破唐军。

李宓出征前到恩师处辞行,并请教方略。

恩师鼓励其以诸葛亮七擒孟获之法,攻心为上,并保举文武双全的侄儿郭仲翔随军。

可惜郭仲翔有马谡之谋,李宓无诸葛亮之智。

李宓入云南,令唐军日夜急行到姚州,即行进攻南诏戎行,南诏戎行溃退50里。

郭仲翔定见:凯旅回姚州,然后派人先播将军的威德,招本地兵民,使其内附,不成深切其地,以免入彀。

李宓却认为仇敌已丧胆,应乘胜逃击。

唐军敏捷抵达洱海之滨,从三个标的目的对南诏国都太和城构成包抄之势。

南诏形势万分求助紧急,阁罗凤再次向吐蕃求援。

李宓采纳水陆协同做战的战术,一面号令士卒日夜赶造战船,做好从洱海涉水做战的筹办,一面批示戎行在陆地从两个标的目的猛攻。

三路大军均不顺利,几乎成了第一次天宝战争的翻版。

阁罗凤派兵奇袭唐军海军,摧毁唐军造船坞,抢获全数船只,唐军海军大败,尸横遍野,溃不成军。

唐军陆地进攻也受阻于南诏的精锐队伍,主帅李宓亲身上阵,仍不克不及破戈。

那时吐蕃戎行驰援南诏,出其不料抄唐军后路,唐军“流血成川,积尸壅水”,主帅李宓沉江,7万唐兵覆没。

从南面进攻南诏的唐军,颠末强烈苦战,打破关口天险,曲逼太和城下。

但太和城的南诏戎行以逸待劳,操纵强弩药箭歼灭了那收已经实现战略目的、但也筋疲力尽的唐军。

战争事后,阁罗凤将唐军阵亡将士的遗骸建成一座“大唐天宝兵士冢”,即习称的“万人冢”,岁时祝祭,他说“生虽祸之始,死乃怨之末,岂顾前非而亡大礼。”

阁罗凤以全胜之军,为唐军将士裹尸收兵,“祭而葬之,以存恩旧”,并令人撰文,勒石刻碑以诉衷情,是极有政治远见的明君之举。

阁罗凤在太和城立了一个石碑,论述事务始末,表达叛唐出于不得已。

他对臣属说:“南诏后世可能又归唐,当指碑给唐使者看,大白我的本意天良。”

那个石碑称“南诏德化碑”,被誉为“云南第一大碑”,碑文约3800字,目前仅存800余字。

此中内容列举了张虔陀的六大罪行,出格是张虔陀欲立边功,不时谋划军事袭击南诏,并在人事任用上诡计孤立南诏,并成心加重南诏的钱粮征收,有明显的搬弄倾向,目标是激起南诏对抗,挑起两边战争。

唐朝因为战争完毕的第二年发作了安史之乱,无力再征南诏。

后来唐德宗期间,唐朝自我反省:“西南自汉以来臣属中国,杨国忠无故扰之使叛”,过在唐而不在南诏。

794年(贞元十年),唐朝派使持节来封爵阁罗风之孙异牟寻(其父凤伽异早逝)为“南诏王”,距“南诏德化碑”树立仅隔28年。

自此,南诏重归于唐。

南诏操纵唐军战俘及后来的交换,在本地传布汉人手艺文化,并在农业、医学、军事、冶炼、政治等方面得到较快开展。

南诏通过向外扩大,成为东接贵州、广西,北抵大渡河,南至越南、缅甸鸿沟,西部与古代印度为邻,统治面积近百万平方公里的强大政权。

备注:本文为转载文章。

0
回帖

唐玄宗天宝年间,唐军征讨南诏国始末,不想打的南诏屡次大败唐军 相关回复(1)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沙发
唐玄宗征南诏屡遭败北,强敌遇大挫。
活跃1天前 (06-09 09:34)回复00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