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能够同《心经》媲美的典范

2周前 (11-21 18:11)阅读2回复0
西柚
西柚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7
  • 经验值6159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2318
  • 回复0
楼主

来源 | 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

编纂 | 慈怀书院(ID:cihuaishuyuan)

道家有一本典范写得十分好,将近四百个字,叫做《平静经》,你们不管学佛修道的找来念念看。《 平静经》能够同佛家的《心经》媲美,但是若是讲学术,对不起,那是模仿佛家《心经》来的。

《平静经》上说“人能常平静,六合悉皆归”,一小我可以常平静,六合的力量会回到你生命上来。所以一念平静有如斯之重要,比佛家讲的功利一点。佛家讲了半天空啊,仿佛我们做生意一样,谁愿意抓空的!道家很会诱惑人,他不做蚀本的生意,“六合悉皆归”,一投资就一本万利,那还不干吗?!

前天有一位同窗写日志,提到吕纯阳《百字铭》中“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他对那一句阐明欠亨,在日志上提出要我解答。吕纯阳“降心”两个字采自《金刚经》,有意地把那个妄念空掉,有意就是有为,有为时间是不合错误的。“为不为”,现实上是为而无为,不要实有意去做,那样就落于陈迹,酿成下乘道法。那不是很简单的两句话吗?那么你说我不要打坐,不要修道就成道了,不可!非“为”不成。你仍是要照端方来,所认为而不为。上德是无为之道,上品丹法什么都不求。

今天有一位青年伴侣来,是修道家的,进门我一看,就晓得他肝脏有病,因而而来求道。那叫做“临老投僧,临死抱佛”,快要死的时候找僧人来念经了,修道的人也多半如斯。我说你那个青年人,身体欠好来修道,你有什么时间?他说他学的无为法,我也只好笑笑,实是启齿说鬼话,空口说白话。等于学禅学佛的讲放下,放下已经是有为法,有个可放下的已经不合错误了。

无为法是天然的,就是如许,一切无所为。假使我进一步问你,你既然无为,何必修道?修道就是有为了,修都不要修,还有个什么道呢?道也不要道,那就是上品丹法,实正无为。

所以那个之难,上品丹法“不以察求”,不是在里头闭起眼睛打坐察看,看个光啊!守个气呀!还守个窍呀!打坐的人守窍,当你守在那里,心不晓得想到哪里去了。哪小我可以守窍守到永久不动一个念头的?若是有如许的人,固然不神通,也要神经了。有些人说,我眉间那里在跳,你天天看守着那里,阿谁气血向那里冲,搞得欠好就是鼻子出血,若是做意过分,尤其是中老年人,加上血压不合错误的,算不定就脑充血。

万万不要玩那个,更好走上品丹法,“上德无为,不以察求”,也不要守,也不要管。我前次提过道家的《平静经》,你们好好去看一看,文字很短,内容十分十分好。释教的《心经》是讲心性之道,《平静经》里头还带着讲时间,那个是上德。

“下德为之”,等而下之,是有为的时间,做有为时间“其用不休”,要以不休升引。后来佛家也接纳,现实上那个是老子的工具,在有为与无为之间修道做时间,事实是有为法,仍是无为法?形而上道是本体,是无为的;但是我们不论是学佛修道,修的都是有为法。佛法更高是空,因为我们达不到空,所以所用的办法都是不空的,是用不空办法,以求得本身最初到达了空。

道家也是一样,实正的道是无为,“上德无为,不以察求”,你看不见,摸不着,找不到。但是,你想到达形而上看不见摸不着找不到的道,必需要从有为办法做起。有为到了顶点,才气抵达无为。明朝有位栯堂禅师,诗好道也高,他的修道经历有两句话:“千丈岩前倚杖藜”,靠着那个拐棍,“有为须极到无为”,佛道两家一切时间,都是从有为法下手,有为到了顶点时,才实正得了无为的道。

——《我说参同契》

因为禅宗所主张的明心见性而得道,是根源于佛说一切寡生的自性本体,原是光亮沉寂的。只因受欲念情思等心的习气所染污,所以便出错在存亡轮回之中(所谓轮回,就是轮回往复、扭转不断的意义)。一小我能一念回机,明自本意天良,见自天性,就可返本复原,得道成佛了。同样的,唐、宋以后的道家,也与禅宗互有联系关系,例如道教《平静经》的大旨,也说:“人能常平静,六合悉皆归。”

——《本来大学微言》

无论学仙学佛,讲到摄生全实之道,都以清心寡欲动手,而至于寂灭无为为事实,正如道教的《平静经》所说:“人能常平静,六合悉皆归。”可是现实世界中的人生,正如孔子所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也说:“食色性也。”人们关于色欲与饮食的逃求,与妄想富贵功名的享受并重,要想做到“离情弃欲,所以绝累”,在一般的人,是不成能的事。

渊源于道家老子思惟,地道从道教立场,发扬《道德经》涵养的妙义,而差别于丹道家的修炼方术,颇有相当价值的,要算道教的《平静经》为更好。但《平静经》的著做,固然号称为太上所说,实为晚唐时代的做品,并且章造体裁,死力仿效释教的《心经》,名辞术语,也多探纳佛学的名相。我们若是不谈考据,只论内容,放弃时间与门户不雅念,那么,《平静经》不单能够代表道家与道教的必读之书,如要领会晚唐以后中国文化的精神,与儒、释、道三教思惟畅通领悟贯穿的情形,也是必读之书。

如云:

老君曰:

大道无形,生育六合。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平静,六合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天然六欲不生,三毒覆灭。所以不克不及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不雅其心,心无其心。外不雅其形,形无其形。远不雅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惟见于空。不雅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便是实静。实常应物,实常得住。常应常静,常平静矣。如斯平静,渐入实道。既入实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寡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固执之者,不名道德。寡生所以不得实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便是懊恼。懊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离存亡。常沉苦海,永失实道。实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平静矣。

即是《平静经》全篇的原文,共计三百九十二字,此中所谓的空、六欲、三毒、苦海等名辞,都是佛家的术语,我们若是借用禅宗五祖的语意为它做评论,即可以说:“后世依此修行,亦能够入道矣。”

——《禅宗与道家》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慈怀书院 视频号 ,

找回最后的本身。

0
回帖

南怀瑾先生:能够同《心经》媲美的典范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