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话崂山
劳山太清宫吟诗二首
华盖实人刘若拙
东来海上访道玄,一见龙尊有仙缘。
翘首南天丹书至,敕修数座道宫院。
海南海角向有名,秦皇汉武屡东封。
古来游仙知几,元君老子初相逢。
生于唐宋年间的刘若拙,是崂山道教汗青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为那座道教名山增添了浓墨重彩。宋太祖赵匡胤敕封其时的太清宫道长刘若拙为“华盖实人”,并令国库拨银两重修太清宫一处,新建宫院两处,那两处新的道教道教宫院就是今天的承平宫和上清宫。
华盖实人——刘若拙
刘若拙,四川人,生于唐昭宗光化年间(898 ~ 900 年 ),自幼于罗浮山曜实洞落发,拜李哲玄师兄青精实报酬师。后唐同光二年 (924),刘若拙自蜀地东来崂山寻访其师叔李哲玄,二人相谈契合,遂留居崂山,于太清宫南麓建一庵,供老子神像。因当时崂山多虎,遂定名“驱虎庵”,以冀辟除。明黄宗昌《崂山志》记其“丹颜皓首,不自知其年,衣敝衣,取掩形耳。不冠,不履,冬不炉,夏不扇。一夕危坐化去,神采自如”,足见其深挚的丹功涵养。本地民间传说,刘实人白发银须,面如渥丹,体魄雄健,步履强健,人望之敬若天神。且武艺高强,带门生勇驱虎狼,为民除害,故深受苍生恋慕。
图 | 太清宫龙头榆对面的大石头上,刻有“逢仙桥”三字,刘若拙在此碰到仙人,便刻石以记。(摄影 曲顺龙)
宋太祖乾德五年 (967),朝廷主管道教事务的右街道录何自守坐事流配。赵匡胤素闻刘若拙高名,于是召刘若拙入京任左街道录,敕封为“华盖实人”,让他肃清道流。《皇朝通鉴》 称其“善服气,年九十余不衰,步履矫捷。每水旱,必招于禁中,设坛致祷,其法精审”。数年之后,刘若拙坚辞回山,宋太祖只好放其偿还崂山,并拨巨资敕建上苑宫做为刘若拙的道场,同时修建太清宫、上清宫为其别院。此为崂山太清宫敕建称宫之始,崂山道教之昌隆实自刘若拙始,其本人也被尊为崂山道教十大道首之一。今太清宫三官殿前的两株银杏和上清宫院前的三株银杏据传都是刘若拙手植,已逾千年仍长势兴旺。
图 | 上清宫(摄影 吴红波)
上苑宫建成之后,太祖已逝世,其弟太宗皇帝改元“承平兴国”,故亦称承平兴国院。
图 | 承平宫院里的照壁上镌刻“海上宫殿”四个大字,题字为清代出名书法家华世奎手书实迹,照壁后背刻有《承平宫记》。概述了承平宫的整个开展过程。
图丨 “华盖迎宾”暗合了崂山承平宫开创祖师刘若拙“华盖实人”的道号,词义双关,传为美谈。
《太清宫志》卷一《华盖实人传》记载了刘若拙在崂山修行布道的盛况:“四方士人, 闻风求道者踵至,遴选门生十余人,教授道要。” 后来,刘若拙又出游多年,并有著作传世。孙夷中《三洞修道仪》序中记载:“癸卯岁 (943), 有阳台道士刘君,名若拙。”“阳台不雅”是唐玄宗于王屋山 ( 今河南济源县 ) 为司马承祯所建,称刘若拙为“阳台道士”,揣测他可能曾去阳台不雅修道。后刘若拙“曳策南来,延于所居”, 当是居于荆南葆光子孙夷中处。“刘君精熟法教,因得口授入道仪式、冠服档次,编为一卷”即为《三洞修道仪》,是道教正一戒律的重要材料。刘若拙为蜀人,而蜀是五斗米道 (天师道)的发源地,后来,天师道开展为正一道,是道教符箓派中汗青最长久的一派。由刘若拙“水旱致祷”的记载以及所授《三洞修道仪》来看,他应是正一派孕育开展期间的一位重要人物。
图丨太清宫三官殿前两株银杏树,据传刘若拙手植,已逾千年仍长势兴旺。
刘若拙使崂山道教获得了兴起的契机,道教理论和道不雅建立都获得了空前的开展,崂山的宗教影响日益扩大,宗教地位日益进步。邱祖“华盖实人上碧霄,道山从此蔚清标”的诗句,将刘若拙对崂山道教的卓越奉献做了恰到好处的评论。
图丨崂山光景区特约摄影师 曲顺龙
声明 | 若是损害了您的权益,请联络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