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米脂县无定河边的黄土高原上,有一个僻静的小山村,名叫李继迁寨。那个在陕西浩瀚农村中其实不起眼的小山村,却在中国汗青上留下了本身的陈迹。因为那个处所曾经是两个大人物的出生地。那两个大人物在史乘中和民间都是赫赫有名,曾对中国汗青产生过深远影响,以至一度改动了汗青走向。
那两个大人物,一个是西夏古国奠定人、夏太祖李继迁。北宋建隆四年、公元963年,李继将就出生在那里,日后成为一代枭雄,为西夏国的成立奠基了坚实根底。到了600年后的明朝万历三十四年,一个婴儿在那里呱呱坠地,他就是明末农人起义兵领袖、大明王朝掘墓人李自成。因为李自成姓氏是李姓,加之又出生在西夏故地,明史又记载他的边幅特异,“自成为人高颧深,鸱目曷鼻”,因而一度有史学家思疑他不是中原汉人,是西夏人后代,和西夏皇族有着某种渊源。
不管李自成是不是西夏皇帝后人,他的一生功业,比起西夏皇帝们也是不遑多让。从明朝崇祯二年起头,李自成参加农人军,到崇祯十七年三月进京称帝,十五年时间里,李自成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驿卒,开展成为拥兵数十万的大顺朝皇帝,推翻了强大的明朝,其才能和战绩遭到史学家一致承认。
李自成为人勇猛刚毅,泼天大胆,一生历经千百场存亡大战,几度面对日暮途穷的绝境,他却从未放弃或者退缩,才成就了那一番伟业。不外,李自成是人不是神,他也不是什么科幻片中的钢铁兵士、末结者,他也曾有过害怕心虚的时候。在他的一生中,独一惧怕的一小我,是明朝武将周遇吉。
《明史》记载,周遇吉是辽东锦州人,身世军人世家,自幼胆勇过人,骑射精熟。明末戎行中风气松弛,将士贪财畏死者极多。周遇吉却不同凡响,他忠心耿耿,决心用一身武艺报效国度。因为表示优良,崇祯下旨把他调入精锐队伍京师三大营,担任游击将军。看到同事们每日悠游游玩吊儿郎当,周遇吉常常劝戒他们,“何不于无事时练胆勇,为异日用,而徒糜廪禄为!”同事们都认为他在故做姿势。
谁知周遇吉说到做到。崇祯十六年十二月,李自成从陕西出动重兵,攻略山西,诡计打通前去京城的通道,一举灭掉明朝。周遇吉此时就在山西境内任职山西总兵,正益处在李自成必经之路上。周遇吉率领几千明军,坚守重镇代州,严阵以待。
崇祯十七年二月,李自成亲统大军抵达代州。周遇吉回绝了李自成的招降,带兵与李自成展开激战。李自成自恃军力雄厚,底子没把小小的宁武关放在心上。成果战事成果让他瞠目结舌。宁武关守将周遇吉谋勇兼备,抱定必死之心,在代州城下与李自成大战一场,义兵遭到严峻丧失,阵亡上万人。
因为敌寡我寡,周遇吉主动撤离代州,退入宁武关。周遇吉凭仗险峻地势,“遇吉四面发大炮,杀贼万人”,又在夜间收兵袭击李自成大营,“又大胜,贼军退二十里”。李自成调来重炮攻城,炸塌多段城墙,周遇吉不避存亡日夜坚守城头,率领军民修补城墙,用火炮箭矢、滚木礌石拼死还击,李自成军伤亡惨重,“积尸几与城墙平”。李自成亲眼看到,宁武守将周遇吉亲身冲锋陷阵,“徒步跳荡,手格杀数十人,身被矢如蝟”,勇若天神,加之手下伤亡惨重,一贯勇猛无畏的李自成竟然“自成惧,欲退”,十分稀有地流露出畏惧之心,在他一生中绝无仅有。
最末因为寡不敌众,周遇吉粮尽援绝,城破后壮烈殉国。李自成北上后,宁武幸存的苍生有感于他的忠义,自觉组织起来,收敛了他的骸骨,葬在东门外大河堡村。1996年,本地有关部分把周遇吉墓搬家至城北华盖山栖凤阁后山。迁徙过程中,忻州市和宁武县文管所考古学家参加,翻开了周遇吉的墓。
翻开之后,墓内陪葬品极为简陋稀少,周遇吉的遗骨尚且无缺。他的颅骨引起了人们的留意,“在枕骨下部有长13厘米的一个刀切痕,并且刀切痕将顱骨后枕砍透,伤至大脑而死”,更为惨痛的是,周遇吉死时年仅44岁,但口中牙齿却只剩四颗,破损的牙床骨有明显外力击打陈迹,可知周遇吉被俘后被未被简单地一刀斩杀,而是在遭受猛烈殴打、满嘴牙齿几乎全被打落后,才被杀死。一代名将下场如斯凄凉,不由令人潸然泪下。
参考史料:《明史》《明朝山西总兵周遇吉死因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