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中国有汗青悠久的香文化。在古代,香文化流行,成为人们日常和精神生活的一部门。由静安区藏书楼与静安区做家协会主办的“静安讲坛”近日以“香”为题,以一场出格的分享会率领读者领会宋代瓷器中的香具鉴赏以及香具、茶具背后的香文化、茶文化,深切领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
主讲人程庸处置文学写做与文物判定,出书文学、文物保藏判定著做20种,包罗《晋唐宋元瓷器实赝比照判定》《明清瓷器实赝比照判定》《中国瓷器鉴赏与辨识二十讲》《官窑美人》《蓬帕杜夫人的收藏》《瓷耀世界》等,主编《中外笔会国际诗文选》《现代诗笺注》等。
在程庸的讲述中,读者领会到,中国古代,不管一小我能否锐意逃求高雅,生活里似乎都离不开香。先秦时,从士医生到通俗苍生,无论男女,都有随身佩带香物的风气。香囊,佩于身边,既可美本身,又可敬别人。《离骚》说:“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认为佩。”就是说身上披带江离和白芷,又以兰草做佩饰。《诗经》和《楚辞》中也多有对香木香草的歌咏。“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萧、艾都是菊科蒿属动物,是古代较常用的香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如许的生活,听上去很美。
三国期间的荀彧是曹操手下最重要的谋士,曾官拜尚书令,人称“荀令”。那位汉魏重臣重视仪容,风姿潇洒,有美须眉之称。后世还常以“荀令香”或“令君香”来描述他的风度神采,就是因为荀彧好熏香。据传,他身上的香气,百步可闻;所坐之处,香气三日不散。《襄阳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成为世人的美谈和效仿的对象。程庸提到,荀彧品性高洁,重视许诺,不会攀龙趋凤,如许的人被赞扬为具有香的风致,那是一种很高的褒扬。
程庸认为,器物是一个时代的文明象征,一个时代的感情物化。器物能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器物,有时比文字来得更实在。后来宋代时髦的行炉、香炉、博山炉等香具瓷器,背后隐伏着宋人的生活兴趣、极简主义美学特征以及宋人的感情脉络。中国古代香文化昌隆,宫廷大臣上朝要涂香,国度高考设置香坛。男女约会更需要香囊。能够说无香不文人,李煜、晏殊、欧阳修、苏轼等文坛名家都有咏香佳做。
活动中,程庸还以小我保藏的香具为示范,为读者演示香具的手持办法以及打香、打篆、闻香的原则手势,并通过一整套闻香过程再现宋代的文人闻香。“文物不成再生,我们对器具的尊重和庇护,某种水平上也是对生命的礼敬。中国的香具、茶具等,都与天然密切相关,承载着中国人一以贯之的生活哲学。”程庸说。